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1      字數:2248
  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描述的東西,有時你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消失,有時你又希望他以最慢的速度前進。

  但事實上無論你怎麽去祈求,時間就在那裏靜靜的流淌,其實它在告訴你,這件事根本和你沒有毛的關係。

  趙禎清楚的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從來不會去著急的等待或是誠心的祈求,他要做的便是努力的追趕,也許追不上時間,但卻能追上別的東西。

  軍隊排山倒海一般在高原上奔馳,這是一場追擊戰,追擊的不是吐蕃人,而是漢人,或者說是叛徒。

  趙禎怎麽也不會想到,大宋的軍隊居然出現了叛變,而叛變的對象居然是吐蕃人,這是多少年也沒有出現過的事情了?

  趙禎一直都很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從未有過疏漏,但他卻忘記了,上麵發布的命令需要下麵的人努力去執行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為一國之君他太清楚上位者的命令在下麵人的執行下能有一半的執行力就算不得錯的了,更多的是隻有十之三四。

  但他沒想到軍隊居然也會出現問題,多少年來他已經把軍隊打造成鐵桶一塊,從某種意義上講軍隊不是大宋的軍隊,而是他趙禎的軍隊。

  全國上下的所有軍隊除了自己的番號以外都有同一個名字“禁軍”。

  什麽是禁軍?禁軍是直轄屬於帝王的嫡係部隊,他們是擔任護衛君王,皇宮,都城警備任務的軍隊。

  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先秦叫六軍。

  漢武帝時,於南軍新設兩支天子侍衛禁兵,一曰“建章營騎”,二曰“期門騎”,後改稱“羽林”,又取陣亡將士子弟於羽林騎中扶養,別成一支曰“羽林孤兒”。

  “期門騎”,取“皇帝微行,期諸殿門”之義,漢平帝時更名為“虎賁騎”,取“若虎賁獸”,“賁”者奔也,如虎奔驅攫獸而噬,言其猛烈。

  當然大宋的禁軍不是以漢代製度為先,而是繼承了隋唐朝的製度,當然相比之下也略有不同。

  隋朝的禁軍有十二衛,唐朝沿襲隋朝十二衛。

  唐高祖從太原起義的軍隊中選拔出三萬禁軍,負責皇宮的守衛工作,稱為“元從禁軍”,因駐守在皇城北麵,故又稱為北衙。

  唐太宗時,從大戶人家挑選健壯青年,擴充禁軍,號飛騎,再從中挑選善騎射者,稱為百騎。

  武則天時,擴百騎為千騎。唐中宗時,擴千騎為萬騎。到了唐玄宗時,禁軍擴大為四支,稱為北門四軍。

  之後後演變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軍。其中如神策軍即戍守各地,任務不限於宿衛。

  到了如今的大宋,禁軍製度已經開始變了模樣,禁軍不再是指擔任皇帝親衛或是衛戍都城的任務,膽量太祖為了避免軍權旁落,把大部分能征善戰的軍隊都改為了禁軍。

  而且太祖本身也是由禁軍擁護為開國皇帝的,他當然知道禁軍的重要。

  太祖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禁軍製度,且大多駐守都城,宋太宗再分置多職、互相製約以聽帝王號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鎮割據地方之禍。

  這才是大宋的禁軍體係成長曆史,這是不同於任何一個時代的禁軍體係,雖說繼承了唐時的製度,但體製已經完全改變。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製度到了趙禎手中再次開始改變,祖宗之法在趙禎麵前實在是不頂用的,趙禎在心中對祖宗之法也是嗤之以鼻的。

  原本大宋之兵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

  由此可見大宋正真有戰力的至於禁軍,於是趙禎便一推四五六,直接把廂軍裁撤了,剩下的鄉兵雖然保留但實際上都是以各地的衙役和青壯充任,沒有定員,因為不需要…………

  大宋有另一支為此地方治安的力量,全國各地從禁軍中退役的老兵!

  趙禎首次在役兵製度中加入了退役製度,這是解決冗兵的“靈丹妙藥”,四年期滿便能退役還鄉,既不會增加朝廷的開支,又能給百姓以自由,相比原本打著募兵製旗號,卻要在人家臉上刺字的行為,趙禎的舉動乃是天下幸事!

  這也是為何百姓誇讚趙禎這位皇帝為“仁君”的原因。

  當然,為了在戰時補充兵員,趙禎又開設了十六衛,他們是也是穩定地方的重要力量,但這些十六衛更多的時候如同預備役一般,以屯田或是勞作為主,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訓練,在需要時領取裝備快速成軍。

  這樣的軍隊雖然戰力不如禁軍,但他卻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好處,足夠忠誠,都是大宋的腹內子民,家在大宋,妻子,長輩,族人,孩子都在大宋,他們的忠誠沒有必要懷疑。

  但邊軍稍稍不同,邊軍有一部分是可以攜帶家眷隨軍的,這些人都是常年戍邊的老兵,畢竟四年的時間剛剛培養出了經驗豐富的戰士,再把他們從邊疆撤回中原,實在可惜。

  來自兵部,參謀兵事院以及三司的諸多奏疏讓趙禎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趙禎在原有的兵製上做出了稍稍改良。

  增加邊軍的服役時間,並且同意邊軍可以攜帶家眷戍邊,大軍可以安置這些百姓。

  畢竟大宋的邊地廣闊無垠,安置軍屬既能節省軍費開支,又能開墾地方建設發展邊地,實在是一舉兩地的好事。

  但另一個問題也暴露出來,中央對這些邊軍的掌控力度開始下降,雖說大部分的邊軍依舊是忠誠的,可一旦遭到有心人的策反,煽動,最終就會釀成大禍。

  這個世界上不能直視的東西有倆個,一個是高高在上的太陽,一個是埋藏在最深處的人心。

  大宋的威武軍被策反了,趙禎一直想不通為何這些戍邊多年的軍隊戰功赫赫,為何能被策反投敵?

  威武軍不是全部投敵,而是有一部分人投敵了,畢竟想要把一支八萬人的大軍全部策反根本就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

  被策反的威武軍不多,隻有一千多一點,帶上家眷也不過五千,但他們手中擁有大宋最頂尖的軍械,包括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