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1      字數:2224
  利益,這個不可或缺又太過可怕的東西總是存在於人類的曆史之中,他不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而是一直相伴左右的衍生品。

  所謂的利益就是用來滿足自身欲望的一係列物質、精神的產物,其中包括但不限於:金錢、權勢、情欲、感情、榮譽、名氣、甚至是國家威嚴、領土、主權等所帶來的快感,但凡是能滿足自身欲望的事物,均可稱為利益。

  利益依附欲望而生,而人的基因確定了欲望的存在,這是人的天性,沒有人可以拍著胸口說自己的沒有欲望,包括活著都是欲望的一部分。

  世界是人組成的,人是有欲望的,於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階級、既得利益者、階級矛盾、政治、戰爭……而利益衝突決定著一切。

  人類的曆史也是一部欲望的進化史,利益的分配史,幾乎沒人能逃過這兩樣東西的束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利益是用來解決各種矛盾的良藥,利益也並不一定都是壞的,相反在某些時候利益可以用來團結人心。

  趙禎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利益的牽絆來解決問題,他作為皇帝就要想辦法把大宋所有人的利益都糾結起來,讓所有人都在一條船上。

  於是大宋的農業逐漸被工業所取代,於是大宋的農業逐漸變成一種商業的必需品。

  這麽做為的是什麽?減少土地兼並對大宋帶來的衝擊和危害,千百年來土地兼並一直是各個王朝動蕩的隱患,也是無法攻克的難題。

  可現在的大宋依舊沒有人去抑製土地兼並,趙禎首先保證的前提不是土地禁止被買賣,而是土地必須種植糧食,糧商必須要買賣糧食。

  這看起來好似沒有什麽改變,但誰都沒想到,大宋的糧商已經不是最賺錢的人。

  糧商已經從一流商賈變為二流甚至是三流的商賈,他們賺取的利潤已經被嚴重限製,因為大宋強大的運輸能力,使得哄抬物價成為一種不可能。

  華夏的百姓隻要有足夠的糧食吃,誰會閑著沒事去鬧事?

  日子隻會越過越好,眼下不是一個紛亂的王朝,相反大宋的團結和強大是前所未有的,商業的繁榮使得土地兼並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整個大宋無論如何都是一種向上走的事態,所以趙禎並不擔心百姓造反,因為沒有理由,也沒有契機。

  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百姓不造反因為他們的利益被穩定了下來,但有些人的利益機會受到衝擊。

  戰爭永遠是最賺錢的買賣,尤其是當趙禎把那些利益集團捆綁在大宋的戰車上之後便更是如此了。

  趙禎用商賈作為大宋前進的“車馬”,利用這些商賈形成強大的後勤保障以及地方建設的主力軍。

  這是一個強大的利益鏈,從朝廷到軍隊,從商賈到地方,甚至是提供貨源的原產地都處於這條利益鏈上的一環。

  這些巨商非常聰明,他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把所有環節都拉在了一起,都成為收益的一方,即便是趙禎這位皇帝知道也沒有辦法。

  大宋需要這些巨商,明知他們的背後帶有強大勢力的背景也必須要使用。

  因為當初他們確實幫助趙禎在不斷的戰爭中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可以說他們同樣也是大宋的功臣,也在為大宋貢獻過自己的力量。

  趙禎作為皇帝,於情於理不都應該對他們斬盡殺絕,所以這也是趙禎頭疼的原因,他幾乎從未對這些巨商有過動手的念頭,這是商業的正常發展,是資本的不斷壯大。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便是出現了組織也是正常的,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沒人比趙禎更加了解經濟的發展模式。

  他從後世帶來的記憶足夠支撐他現在的所需和所用,無論是寡頭還是財閥,這些經濟衍出的東西都是常有的。

  當他們影響朝廷和大宋國策的時候,這些巨商的存在就開始威脅到了大宋的穩定,事實上他們對戰爭的渴望已經在不斷的推動大宋的邊境摩擦。

  隻可惜趙禎發現的時候這些巨商已經壯大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

  即便是三司都無法核算出這些商賈所擁有的財富到底有多少,財富的積累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的對商賈的定義。

  其實他們已經不同於普通的豪商巨賈,每個家族都擁有龐大的財富,關鍵是他們還知道什麽叫低調。

  不願意把自己的財富暴露出來,他們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不是同行,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是趙禎給了他們今天的財富,雖然沒有什麽政治地位,但他們在朝堂上也有發言權!

  資助了大量的學子,朝堂之中的官員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做善事就是以為的付出嗎?恰恰相反,做善事有時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能得到金錢買不來的東西。

  名聲隻是一個方麵,還能得到人脈和資源,他們雖然在朝中沒有什麽地位,但影響絕對是巨大的,為他們說話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甚至能調動邊防的小股軍隊,甚至能讓某係誒傻瓜成為幫助他們衝鋒陷陣的勇士。

  他們能夠遊說某些人,也能讓曾經的朝廷重臣為他們所用,成為他們的一員,利益分配的一員!

  呂夷簡就是典範,曾經的大宋相公,即便是致仕了也有強大的影響力,他能操控某些事情,而同樣也能被別人操控。

  是人就會有欲望,有欲望就會有利益,既然沒有人能例外,呂夷簡也最終成為利益集團的一份子。

  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不光要投其所好,更是要給他名聲,這東西有時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在大宋如何能獲取名聲?

  尤其是像呂夷簡這樣的致使高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講學,或是發表有影響力的言論,而恰巧呂夷簡曾經對待青塘的態度和劉渙一樣,甚至是一模一樣。

  他認為就該讓青塘被毀滅,暴露他們的狼子野心,甚至不惜與主動去引誘威脅以達到目的。

  這樣的言論使得他在大宋轉敗為勝之後獲得了相當高的人氣,再加上平日裏捐贈學校,鼓勵學子,四處講學,尤其是他呂夷簡的學問還是極好的,於是他便成為被民間百姓追捧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