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303
  仁欽桑波因何而來趙禎猜也能猜到,無非是邏些城被角廝羅攻破,那些貴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仁欽桑波就是那些貴族中的一員。

  別看他是超脫物外的佛教尊者,事實上他也是來自大貴族之家,此次進京他自然是打著向大宋告警的名義前來的,但誰都知道他的意義不在於此。

  大宋的文臣千方百計的謀劃這一切為的是什麽?當然是為了一個四分五裂的吐蕃,仁欽桑波的前來給了大宋與那些吐蕃大貴族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橋梁。

  仁欽桑波這不是他第一次踏上大宋的土地,但卻是他第一次前往這麽遙遠的地方,他不是沒有離開過吐蕃,但他去過最遠的地方也不過是迦濕彌羅。

  曾被也協沃選派至迦濕彌羅留學七年,學習一切顯密教義。其後又連續出國,親近拏熱巴等七十五位大論師。

  他曾經到訪過大宋成都府的大慈寺,在那裏聆聽歸慧能和尚的講經,聽說佛道在中原衰落,他隻是一笑了之,佛門什麽時候衰落過?

  佛隻是在人們的心底之中,現在太平盛世,佛祖慈悲當然不顯,若是到了亂世,佛門豈能不興?

  這是必然之事,隻需稍待便好,天下哪有什麽永遠興盛的王朝,又哪有永遠衰敗的宗教,隻是時機未到而已。

  佛門便如同雪山上的格桑花,在春暖花開的時候躲藏,在寒風凜凜中綻放。

  但自從仁欽桑波踏入大宋的土地後的第一天起,他就覺得佛門要想在宋世興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成都府在平原之上,卻也在巴山蜀水的環繞之中,就是這樣的一座城池卻能暢通無阻的和大宋的中原保持緊密的聯係。

  五尺寬的道路已經變一丈寬,平坦的路麵看的仁欽桑波歎為觀止,而無數的商賈,旅人,讀書人往來於此地,不是為了見識繁華而是前來交易,或是求學,或是遊玩。

  宋人從未有過如此富足過,或者說仁欽桑波從未見過有人如此富足過,便是那些在街麵上走街串巷叫賣的貨郎都是一身精巧的衣服。

  聽人說了才知道,原來在大宋除了衣服的顏色有五種禁忌外,衣服的製式不能類似官服外,其他的一改不管。

  幾乎每走一步,仁欽桑波便覺得自己有了全新的發現,這裏的人是那麽的富足,安康和充實,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充斥其中。

  自己上前問人可否信佛,得到的回答居然是勸他快些離開,即便是不離開也行,就是不要說信佛這事,什麽時候連信佛都犯了王法了?

  見他是個蕃僧,便有人善意提醒,詳細說明緣由後,仁欽桑波才知道原來在大宋信仰宗教可以,但卻不能當街宣講,便是在人多的地方也不能說。

  看著天上白雲朵朵,秋日高懸,仁欽桑波心中念了一句:“拿摩阿彌達巴亞……”

  這是怎麽一個說法?天底下從未聽說過有這般刁難的,難道佛法是惡業?不能當眾宣講?

  大慈寺還是原來的大慈寺,並沒有什麽變化,這讓仁欽桑波心中踏實不少,若是連大慈寺也沒了,那他心中的震撼可就大了。

  大慈寺原本就是成都府乃至整個川陝四路最大的佛寺,占有成都東城之小半,每逢廟會更加熱鬧,附近商賈繁榮,寺前更是有堪比東京城大相國寺前萬姓交易的模樣。

  燈市、花市、蠶市、藥市、麻市、七寶市等等林林總總,可現在卻是偃旗息鼓,百姓交易還在,商賈市場還在,隻不過大慈寺已經被逐漸分解。

  聽人說成都府知府事張士占是出自格物學院的官員,科舉殿試的是否官家特意點了他為將作監執事,沒幾年便平步青雲,做了成都府的知府事。

  他到了成都府後,原本還算不錯的佛門幾乎處處受到刁難,本還能靠一些度牒賣錢的佛門徹底被清查,不光度牒不能賣了,還把一些和尚的度牒給作了廢。

  大慈寺的廟宇更是因為占地甚廣而被勒令縮減,土地都是朝廷的,宮廟也是朝廷的,雖說大慈寺是唐時所建,但眼下卻是大宋。

  除了有唐玄宗禦筆的中院外,別的地方是不斷的縮小,仁欽桑波心中悲憤,這些都是佛門信眾或是前朝皇帝修建的建築,怎麽能隨意就變成商賈們的販賣鋪麵?!

  他本打算大鳴大放的在成都府鬧出一點動靜,如此便能讓大宋的朝堂或是皇帝最快的重視到自己的到來。

  但實際上他還沒來記得大鳴大放的時候,大宋的官員便已經找到了他,大宋傳遞消息的速度非常快,快的令人發指。

  在這個沒有出現電話或是無線電通信的時代,人們都靠馬匹傳遞消息,而有些加急的也有靠信鴿。

  所以成都府這段時間嚴查所有吐蕃人,張士占已經發出公文,任何吐蕃人都要向成都府的府衙報備身份,而且要保證隨時能夠查到他們人在何處。

  雖然很多人不知道這是為什麽,但卻依舊執行,這位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知府可是打算燒上三把火。

  他知道角廝羅造反的事情,這意味著和吐蕃距離非常近的川陝四路也不安全,成都府作為川陝四路的路治所在,必定要提高警惕,小心歹人潛入破壞蜀中的安寧。

  而仁欽桑波這位號稱吐蕃尊者的“大能”到來,必定會引起張士占的重視,不光重視,還派人前來“請”他去府衙。

  幾句禪機讓張士占麵露不耐煩,揮了揮手道:“大和尚沒必要在我麵前耍弄禪機,這東西在我格物派麵前都是廢話。

  我知道你是什麽意思,那我問你,既然你說我去不了西方極樂,那你告訴我西方極樂是個什麽模樣?

  若是你能說出來,那所謂的西方極樂也就是你心中所想的模樣,而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你怎知那裏沒有憂愁,沒有痛苦?

  這是因為你現在心中就是有憂愁和痛苦唄!否則你入我大宋作甚?”

  格物學在大宋發展多年,擁有非常完善的邏輯思維,幾乎每個格物學出來的人都是善辯者。

  更不用說以格物為本的認知和探索精神,既然佛門說人死了才能去往西方極樂,那誰能描繪出來?

  若是能描繪出來,那就是人設定的東西,也就不是佛說的西方極樂了。

  其實張士占早就看穿了仁欽桑波的心思,也能大概猜到他此行的目的,對於他的到來張士占認為是一件有利於朝堂和官家的事情,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