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36
  鵬珈羅的平定給大宋鬆了一口氣,蘇軾在鵬珈羅進行管理,並且開始從雲南路抽調百姓前來耕種土地,鵬珈羅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不說,且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水稻,濕熱多雨,河道縱橫密布,河運發達。

  這樣的土地對於傳統農耕的華夏民族來說是一片誘人的土地,經過這麽多年的移民和發展,思想的進步,大宋的百姓對遷徙並沒有那麽抵觸,甚至不斷的加入到遷徙的隊伍之中。

  而鵬珈羅的土地對大宋的南方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並且蘇軾很快在鵬珈羅發現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東西,黃麻。

  當地的一些人掌握了一種驚人的技術,以麻杆為原料,可生產優質紙漿,用於生產優質書寫紙而這種紙也適合印刷,在加工中的麻纖維下腳料可用於生產出一種結實如牛皮一般的紙張,用來包裹食物或是包裹精美的器物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條生財之道在蘇軾的腦海中閃現,隨著大宋文明的越來越進步,所需要的書籍紙張越來越多,學生要書籍,日常生活中更是離不開紙張,而鵬珈羅盛產黃麻,在這片土地上大量開設造紙的工廠一定會給大宋帶來收益。

  鵬珈羅既有地理優勢,又有土地優勢,還能給大宋帶來經濟利益,這塊土地對大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經營得好,那日後也能成為出口紙張的最佳產地。

  更為重要的是,這裏的勞動力太過廉價,宋人百姓抵達這裏就處於一種高人一等的存在,當地的百姓大多是賤民或是首陀羅,吠舍之類的,他們在背叛大宋之後根本就沒有什麽地位和尊嚴。

  土地被收歸大宋之後他們連容身之地都沒有了,隻能依靠大宋百姓的雇傭來獲取食物,至於錢財,根本不需要…………

  大宋百姓在抵達之後幾乎搖身一變成為農莊的地主,或是莊園主,無論大宋的農產品還是當地的農產品都能生長,並且在這裏產量喜人。

  茶葉可以種植,產量不錯。稻米、小麥、甘蔗、黃麻等等都是收獲頗豐,幾乎沒有天災的存在,聽當地人說最多便是大風的襲擊但次數並不多。

  有甘蔗就有白糖,棉花在這裏也能種植,棉花就能製造棉布和棉紗,大豆在這裏產量驚人,豆油自然也成為重要的商品。

  這裏的農業並不發達,但產量驚人,在大宋百姓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後,蘇軾做夢都能笑醒了,這塊土地簡直就是富得流油,幾乎是農耕民族的福地,天竺人不好好經營,反倒是把這塊土地拱手送給了大宋。

  土地資源豐富的鵬珈羅在蘇軾心中已經是大宋的土地了,在實際之中也是如此。

  天竺和大宋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大宋占據的土地沒有理由再還給天竺,並且還要繼續出兵不斷的攻伐天竺,戰爭才剛剛開始怎麽能輕易結束?

  別忘了大宋要麽便不發動戰爭,一旦開戰就是滅國之戰,“國不滅,師不還!”已經成為大宋的口號,也是大宋百姓揚眉吐氣的呐喊。

  而這段時間蘇軾不斷接到朝廷的傳報,全部都是關於鼠三率領福建水師的戰況。

  讓他沒想到的是,福建水師在鼠三的帶領下援助僧伽羅後戰果驚人,天竺的泰米爾人根本就不是大宋水師的對手,在巨艦巨炮的進攻下節節潰敗。

  而僧伽羅的條件也不算高,隻要保證他們自己的獨立性與土地就好,並沒有反攻泰米爾人的打算。

  在強大艦隊的威懾下,泰米爾人向宋軍投降,宣布接受大宋的管理,泰米爾的土地就是大宋的海外飛地,並且一切都遠聽從大宋的調遣和安排。

  沒辦法,泰米爾人無論是兵器還是鎧甲都無法與大宋相比,強大的火炮更是把泰米爾人打的心驚膽顫,完全沒有還手的能力與勇氣。

  福建水師的不斷增援已經讓泰米爾人絕望,僅存的一點鬥誌也在大宋步卒登陸作戰後被徹底毀滅。

  泰米爾人的頭領向大宋皇帝投降,由鼠三暫代官家接受,從此以後泰米爾人就是大宋的附庸,泰米爾人的土地就是大宋的土地,不過他們是主動投降,所以待遇比鵬珈羅的天竺人要好得多。

  不僅如此,可能是大宋對泰米爾人的進攻頗為猛烈,威懾到了僧伽羅人,他們對待大宋的態度更加謙卑與恭敬,並且承認大宋宗主國地位的同時,也願意大宋在當地駐兵。

  保護他們安全的同時,派出質子前往大宋,為的是讓官家放心,同時以示誠意和效忠。

  大宋在天竺打了兩場戰爭,鵬珈羅之戰大獲全勝,奪得了鵬珈羅的土地,僧伽羅之戰三戰三捷,獲得了泰米爾人的土地和僧伽羅的效忠。

  天竺一時間東南兩麵落入了大宋的手中,而天竺和大宋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輿論這東西很重要,天竺人向大宋控訴,控訴大宋的侵略行為,他們的使者就在鴻臚寺的門口哭號,處處指摘大宋的對鵬珈羅的侵略,以及對泰米爾的侵略。

  隻不過大宋的官員非常強硬,因為大宋有證據指出是天竺人先一步挑釁大宋,大宋才施以手段回擊,至於侵略說不上,這是自衛反擊。

  並且大宋的官員羅列出大量的證據指出,是天竺人先一步妄圖侵略大宋,而大宋出兵進行攔截………至於為何在天竺的土地上開戰,並且占領鵬珈羅。

  大宋的官員當著鴻臚寺外的大量使節解釋道:“非我大宋侵略天竺鵬珈羅,而是天竺人的侵略太慢,行軍速度不及我大宋萬一…………我大宋防守之軍提前趕到,並且發現天竺人的進攻,由此先發製人。”

  大國的外交就是這麽強硬,一時間外朝使者目瞪口呆,這話聽著有道理,可無論如何也是你在天竺發動進攻之前先一步打到了天竺的土地上,至於是不是天竺打算入侵大宋,這還不好說。

  大宋拿出來的證據都是大宋自己收集的,這麽能作為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