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50
  天竺的賤民驚呆了,他們從未見過這麽多的糧食,也沒見過這樣的龐大和驚人的陣仗,大鍋中不斷沸騰的米粥是那麽的濃稠,而邊上的幹糧雖然他們不知道是什麽,但一定是吃的。

  在他們看來,這一定是大宋士兵的吃食,隻能幹咽著口水不斷的望向那些東西,而止步不前,望向大宋士兵的眼神也充滿了羨慕。

  當他們被告知這些食物都是為他們準備的時候,吳萬全和大宋的將士看到的不是興奮和感激,而是震驚,對於天竺的難民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卻是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從沒有人去關心過他們的死活,更不會有人為他們準備食物,便是有糧食也要自己去把糧食煮熟,現在居然被高高在上的宋人“伺候”這簡直是顛覆了他們的想象。

  在他們看來人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宋的士兵自然就是高等姓,並且天竺的底種姓以及賤民區分種姓的辦法簡單粗暴,膚色淺的便是高種姓,膚色深的就是低種姓。

  於是乎常年在草原作戰,皮膚被曬黑的吳萬全在這些天竺難民的眼中比不上搬運幹糧的夥夫…………

  即便是在吳萬全的皮鞭之下,這些人也頑固的認為就是這麽一個理,讓吳萬全氣的上竄下跳,邊上的宋軍將士哈哈大笑。

  最後隻能對天竺的難民解釋,原本的吳萬全很白,隻是產量在外征戰廝殺被曬黑了而已,並且身上的顏色不是黑色,而是血的顏色…………

  自此之後天竺的難民看向吳萬全的時候眼中充滿了敬畏和尊重,再也不敢用略帶鄙視的眼光看向他了,當然組主要的是他們知道了吳萬全是這裏的最高統帥,所有騰衝軍都受到他的轄製和調遣。

  蘇軾很快也到了,當然白哲的他穿上大宋的公服之後,完全是一副偏偏俏官人的模樣,瞬間就被天竺難民當作是最高的種姓婆羅門,甚至敬若神明。

  每當看到天竺難民對著蘇軾磕頭跪拜的時候,吳萬全心中一萬個不開心:“這些人真是勢利眼!老子給他們開的門,最後還不待見老子,你一來便磕頭搗蒜,端是賤皮子!”

  蘇軾笑了笑:“這便是天竺人的種姓製,人家傳續了千年自然是根深蒂固。”

  “對!就是那什麽勞什子的種姓,你是如何知曉的?”

  蘇軾翻了個白眼:“平日叫你多讀書,你總是不停,此時便書到用時方恨少了!唐玄奘你可知曉?”

  “去天竺取經的大和尚?”

  蘇軾差點被噎死,當然吳萬全說的也沒錯,隻能無奈的點頭道:“嗯,就是他,他的西域遊記有載: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戌陀羅,農人也……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付異路,內外宗枝,婚媾不雜……自餘雜姓,實繁種族,各隨類聚,難以詳載。”

  吳萬全點了點頭:“哦!我知曉了,最高的是婆羅門,然後是刹帝利,接著是那吠舍和首陀羅。”

  蘇軾指了指眼前的吃飯如搶飯的天竺賤民道:“還有他們,這些雜姓不算這四類便是賤民,生下來便是賤民,世代如此,永無出頭之日。”

  吳萬全的眼睛微眯,嘴角掛著冷笑:“還有這說法?這規矩擱在咱們大宋可不好使!官家說了,天下間永無絕對之事!”

  蘇軾笑了笑:“你說的對,這數十萬的天竺難民幾乎都是低等姓。你說這數十萬人到了乞藍部利國監勞作之後會怎樣?”

  吳萬全哈哈大笑:“當然是給咱們大宋省錢,也給咱們大宋掙錢了,說不得咱們雲南路的地方賦稅也變多了不是?朝廷現在給地方上留有賦稅以供建設,地方賺的越多,朝廷拿的越多……”

  “你騰衝軍的雜費便越多是不是?!”

  “這還不是您勾勾手的事情?咱們要的不多,都是一些等待退役的老兵,隻要走的時候能多給點盤纏和安家費,傷殘的兄弟多給些撫恤,比什麽都強,也讓將士們心中感激不是?”

  蘇軾點了點頭:“這是自然,不用你說,可我問的和你答的不再一個點子上。你再好好想想吧!聽說你向上麵遞了文書,自薦內選進參謀兵事院?若是連這個都想不通,那也不用去了,本官可不敢給你作保。官家責罰可是從不講情麵的。”

  吳萬全楞了一下道:“你是說我還沒看明白你的用意?你還有什麽手段在其中?!”

  蘇軾翻了個白眼:“自己想!”

  …………………………

  天竺難民是第一次吃到飽飯,甚至有人從出生到現在第一次吃的如此滿足,別的不說,單單是這飯食的口味便讓他們驚歎連連。

  抱著大碗喝著濃稠的稀飯,在大口大口的就上剛剛烙好的白麵餅子,甚至還有一大盆的鹹菜佐餐,這簡直是享受!

  無論老幼,都在感激大宋的同時,狼吞虎咽的用餐,對於他們來說這頓飯要花去的錢財實在太多太多,堪比天文數字,宋人是憐憫他們不假,可這樣的敗家簡直就是個愚蠢的傻瓜!

  給點粗糙的飯食就可以了,何必用上這樣精致的食物?這不是傻瓜是什麽?

  幾十萬的災民之中,賤民和首陀羅的數量占據了大多數,最先進入大宋安置之地的是賤民,接著是首陀羅,邊牆之外數十萬的難民逐漸減少。

  安置營地之內的難民在吃飽飯之後便被帶走,他們從現在開始便要即刻前往大宋的乞藍部利國監。

  在出發之前,大宋的官員向他們宣讀紀律,隻能無條件的服從,任何有不守規矩的行為,同行的所有人都要受到連坐。

  幾十萬人的遷徙不是一個小數字,蘇軾和吳萬全在一開始都有些擔心,從邊牆的安置營地到乞藍部的利國監需要三天的行程,一路上萬一出點岔子,蘇軾和吳萬全都要承擔責任。

  不是對天竺難民承擔責任,而是對大宋負責,對官家信任他們的官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