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265
  趙禎現在不打算對天竺的波羅王朝動手,印度半島對與大宋來說雖然不遠,但事實上卻是一個雞肋,那裏的民族信仰太過強烈和混亂,並且有著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屏障。

  大宋的商賈從印度通商西方都是利用蒲甘進入鵬珈羅,再從鵬珈羅進入印度,之後再一路往西北方向前進抵達塞爾柱。

  蒲甘就是後世的緬甸,而鵬珈羅則是孟加拉,雖然也有通商但道路並不好走,大宋的商賈選擇這條路通商西方也是出於無奈。

  畢竟在之前西域落在契丹的手中,想要帶著貨物抵達西方就必須選擇這條路,反正是沒有商隊願意帶著貨物前往吐蕃的高原,從那裏走不光是道路艱難,更有可能有去無回。

  所以南方商路是大宋商賈不得已的選擇,從陸路走也隻有這兩條路可以選,海上就要好的多,但從海上走卻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風險。

  從天竺走固然躲避了契丹,但事實上卻是極為麻煩,繞遠路不說,路上也不是那麽好走,畢竟無論是蒲甘還是鵬珈羅或是天竺的路都不好走。

  大宋商賈又沒必要他們修路,於是隻能忍受崎嶇的道路,可現在還增加了另一個困難,天竺人的刁難。

  漢家百姓一般都能忍受很多東西,不喜歡鬧事和抗爭,大多數的時候都采取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忍辱負重的態度,即便是被天竺人刁難也沒有辦法。

  但有一點趙禎是知道,大宋的商賈在天竺遭到刁難絕不會是當地的窮人或是底種姓人做出來的,在天竺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有地位,甚至連高種姓人家中的牲畜都不如。

  這些人怎麽可能敢對大宋的商賈下手?趙禎相信即便是他們動手也是那些高種姓的人指使。

  那這就說的通了,天竺人對大宋商賈屢屢動手,背後的主謀必然是高種姓人,當然也不會是那些貧民向大宋索要財物,而是那些高種姓的人。

  顯然他們已經不滿足大宋商賈從天竺賺取大量財富,大宋的商賈是給天竺帶來了繁榮,但相比之下完全是在吸波羅王朝的血。

  趙禎從三司的奏疏中看到了大宋和波羅王朝之間的貿易,大宋賣出多少商品,從天竺買來多少貨物全部登記在冊。

  從這些數字中很清楚的看見大宋的對波羅王朝之間的貿易逆差可達五倍年景好的時候甚至是六七倍有餘。

  這樣的逆差對天竺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別看波羅王朝這段時間順風順水,不但國力增強甚至統一了印度半島,可實際上卻是存在嚴重虧損,尤其是波羅王朝的貴族階級和僧侶集團。

  波羅王朝的階級劃分不同尋常,最上麵的是國王,但到了下一層的統治階級不光是高種姓貴族,還有大量的貴族僧侶集團。

  即便是講究眾生平等的佛教在天竺也分三六九等,寺廟中的僧侶幾乎都是貴族或高種姓。

  而波羅王朝的土地劃分也是這樣,土地都是屬於國王的,然後再劃分給貴族和僧侶,隨後才是普通百姓,當然不會有這樣的好事,普通百姓所要付出的是供養廟宇。

  天竺有多少的廟宇?多如牛毛,單單是一個那爛陀寺便需要十五個村莊的百姓和土地產出進行供養,若是底種姓的人那可就更慘了,幾乎要把所有得到的東西都供奉給寺廟,還要上街乞討把乞討所得的大部分供養寺廟,自己和家人隻能留下一點點的果腹之食。

  可即便如此,這些低種姓的人卻無怨無悔,甚至更加卑微的侍奉,完全沒有想過反抗和拒絕,他們隻會怪自己的出生,生來便是賤命。

  厭惡自己的皮囊,隻願侍奉廟宇和僧侶換取自己來世的超脫。

  並且從民情司的奏疏中,趙禎還發現這些人接受大宋商賈的施舍後,轉身便把東西供奉到了寺廟,時間長了商賈們發現後也就不再施舍給他們,但沒想到不施舍的大宋商賈反而變成了罪人和仇人。

  漢家的百姓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的模樣,但同樣可看不得好吃懶做的人,這些低種姓的人甚至不願搭理大宋商賈提出的搬運貨物換取食物,非要獲得施舍,若是不給便賴在附近不走。

  這樣的人在以勤奮發家的大宋商賈麵前餓死都是不多的,漸漸的也就不會在給他們任何施舍,誰想到不願出力的人卻願意想盡辦法裝可憐博取同情。

  開始的時候還有大宋商賈上當,可時間一場廟宇前堆積的貢品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沒人再回上當了。

  大宋的商賈從天竺賺取的可不是官鈔,而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天竺人酷愛黃金,在佛陀身上鍍黃金一點也不吝嗇,而婚嫁的時候更是需要大量的金飾作為聘禮。

  大宋的商賈為之驚歎,這樣的王朝居然有這麽多的黃金,天竺事實上沒有多少金礦,但卻極力開采,因為他們認為隻有這種天下最貴重的東西才能配得上高種姓的貴族和廟宇中的佛陀。

  所以天竺人費勁心力的開采金礦和換取黃金,對於他們來說黃金就是一切財富的象征。

  但大宋的商賈來了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黃金成為通貨的最主要手段,在大宋商賈麵前,官鈔是第一位的,隻要有大宋的官鈔,他們必定會交易。

  可天竺哪有多少大宋的官鈔,而除了官鈔之外,大宋商賈最認的便是黃金和白銀,在天竺白銀的產量並不多,而黃金卻有很多。

  麵對大宋精美的商品和貨物,天竺的高種姓貴族和僧侶們把持不住,隻能用真金白銀換取大宋的商品,再把這些商品賣給平民百姓賺取更多的黃金。

  而他們賣給大宋商賈的貨物也要換區黃金,並不想換取大宋的官鈔。

  於是大宋的官鈔在天竺並沒有流通起來,但一國的黃金儲備是有限的,隨著大宋不斷的賣給天竺商品,日積月累之下,天竺的黃金越來越少。

  漸漸的天竺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他們隻知道自己手中的黃金越來越少了,用黃金換來的大宋貨物越來越難以賣出去。

  這樣一來倒黴的反而是天竺的貴族和僧侶,得到實惠的人卻是原本他們看不起的平民百姓和賤民。

  於是他們希望和大宋的商賈達成以物換物的交易方式,但大宋的商賈很難看得上天竺出產的貨物,於是乎高高在上的貴族和僧侶便打起了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