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76
  修史這是一種文明的傳承,亦是一種尊重和記錄。

  對於華夏的曆代王朝來說,修史的重要性不亞於皇帝繼位,他是文治武功的重要體現,也是對本朝合理合法性的一種詮釋和認可。

  當然這也是對亡國遺民的一種勸告,國家都亡了,老實本分的過現在的生活,別想著再次回到過去。

  修史的史官需要重點挑選,這不是簡單的活,修史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真實性,雖然修史的官員不乏為尊者諱,但其中的真實性也是頗高,現在的史官還沒有謙卑到隨意皇帝驅使的狀態。

  雖有為尊者諱,但卻不會誇大和強烈的浮誇,大宋王朝已經足夠強大,沒必要通過貶低遼朝和契丹來提高大宋的地位,相反真實的反映遼朝和契丹的狀況才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人選,趙禎在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待回神都城後挑選專人與崇文院修編即可。

  契丹王朝的落幕意味著大宋四周再無強敵,高原上的吐蕃已經是瑟瑟發抖,環顧四周再也沒有一個能與大宋抗衡的力量,唯有靠著地利苟延殘喘。

  車駕在不斷的前進,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遷徙的隊伍,抵達上京城之後更是追上了先一步的契丹人。

  這些人中有平民百姓,也有曾經的奴隸或是貴族,但現在他們的身份都一樣,大宋的百姓,契丹的奴隸全部獲得了自有,這是趙禎親自赦免的自有。

  許多人感激的同時也更加迷茫,他們沒有產業,沒有身家,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衣服,契丹的貴族可以放人,但卻要把奴隸身上的財物拿走。

  所有的財物全部被收走,包括裝東西的布袋甚至是身上的衣物。

  雖然已經開春了,但一場倒春寒的淩厲不是這些奴隸能承受的的,更何況他們衣不蔽體,吃不果腹,即便三才努力遮掩,趙禎還是看到了一個渾身上下裹著片布條的孩子在街麵上的角落裏凍的瑟瑟發抖。

  護衛趙禎的禁軍已經把衣物送了過去,但這樣的孩子還有多少?

  邊上的蕭撻裏臉色鐵青,但趙禎卻不生氣:“這就是凡塵俗世,這就是人的自私,朕攻伐契丹也是在幫助你契丹人,最少他們恢複了自由之身,入我大宋之後定然是能活下去的。”

  “這些人什麽都沒有如何安身立命?”

  趙禎指了指遠處上京城中的一大片地方,裏麵人聲鼎沸,穿梭不絕:“工廠便是他們的出路,我大宋糧食充盈,土地不再是百姓的第一選擇,會給你們契丹人均分土地,也會給他們提供活計,在工廠之中勞作便能獲得工錢,再用工錢買糧食。至於住宿,工廠雖然不會給他們多好的房舍,但遮風擋雨卻不成問題。”

  “若是受辱又該如何?”

  趙禎笑了笑:“受辱?他們連命都快沒了,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住,嗬斥打罵還算是侮辱嗎?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便要靠自己。我大宋不會歧視外族,但若是真的疲懶之輩,打罵都算是輕的。”

  蕭撻裏恍然大悟:“你這是要逼著他們改為宋籍!”

  趙禎擺了擺手:“空口白牙的可莫要冤枉人的清白,朕可沒有如此,但我大宋有律法,非宋之戶籍不得買賣房舍,唯有租賃以安身,他們有錢了難道不想要更好的生活?誰願租住在別人的房子裏?”

  稍稍頓了一下,趙禎又道:“再說了,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上好生活?在大宋讀書可是一條公平的出路,但讀書人要科舉,各地學園,學院招收之人必須為我大宋戶籍者……”

  “這不算逼迫?!”

  “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更好,或是勉強,他們可以從中挑選,朕絕不會逼迫他們,隻不過人往高處走,這是天性罷了。”

  趙禎說完便對三才交代道:“以往朕到了蔡伯俙的地頭,他可是早已上前侍奉的,怎麽朕今日到了還不見他?”

  三才苦笑道:“官家,您可不知道,最近蔡駙馬可是忙的腳不沾地,焦頭爛額!”

  “為何?”

  三才瞧了蕭撻裏一眼,小聲開口道:“因為契丹人來了,六十萬契丹人便是分撥抵達也需要好生維持,官家您可瞧見城中有一絲慌亂?這可都是駙馬的功勞!”

  趙禎點了點頭,確實如此,蔡伯俙這小子知道把契丹人安置好便是對自己最大的侍奉。

  既然到了上京城必然要小住一下的,也算是重回故地,邊上的蕭撻裏眼神已經放空,思緒怕是已經飄到了別的地方。

  “那就在上京城中住兩天,朕要看看他蔡伯俙把上京城經營的如何了,這裏可是大宋與草原的要衝之地,也是貨運中轉的重鎮!”

  三才就知道會這樣,躬身施禮道:“奴婢明白,這就派人安排,蔡駙馬定然會來侍駕。”

  待其走後蕭撻裏才開口道:“此乃我契丹的傷心地,官家何必如此……”

  趙禎起身打開聖駕的車門,馬車緩緩停下後才開口道:“下去看看吧!看看你契丹的上京城和我大宋的上京城有何區別。”

  車駕走的是正門禦道,隻不過上京城的規模再次擴大了,在原本上京城的城外修建起了郭城,原本的契丹外城反倒是變成了內城。

  所以剛剛看到的一切隻不過是上京城郭城中的景象而已,而郭城中最多的便是向大宋遷徙的契丹人。

  原因無他,上京城的人口迅速增加,蔡伯俙早早的預料到了這一切,從他回到上京城赴任的第一個月便定下了擴建的調子。

  因為他看到了草原的未來以及和中原互通的巨大潛力,草原上物資匱乏,商品奇缺,而對於大宋這個製造業發達的“怪獸”來說,草原市場要遠比海外市場要有利的多。

  而大宋通往草原的城市便成為重要的紐帶,離開京畿路的神都城之後,一路北上,北京大定府以及上京城都將成為發展的契機。

  中京大定府和上京城一樣得到了闊擴建,為的就是加強他們的職能,更大的城池意味著更多的百姓和貿易,也意味著更多的商賈和利潤,當然還有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