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0      字數:2129
  茶紮刺部的歸順完全出乎趙禎的意料,他本以為在此之前契丹人會先一步支撐不住,把契丹人收拾了之後再著手對尼布楚附近的草原民族動手,可沒想到,契丹活生生的把茶紮刺部給吃垮了!

  這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趙禎沒想到契丹人居然如此“能幹”要知道他們所掌握的草原應該還有一些產出,不至於這麽快的堅持不住,但不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吃垮茶紮刺部也是理所當然,隻是一切都太快了。

  顯然靜邊城和巨母城的糧食短缺已經到達非常嚴重的問題,還有便是沒做好統籌措施。

  都這個時候了,城中必然會限製糧食的自由買賣,而進行中央管控,隻有如此才能麵對饑荒的時候做出一些應對措施,但趙禎用腳後跟都能想到巨母城中是一副什麽樣的景象。

  蕭撻裏的權威在這個時候已經下降,她的旨意即便是能傳達到每個角落,但城中的人肯定是陽奉陰違。

  契丹本就不是一個一切按照製度來的民族,他們的貴族製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權力集團過分放縱,在遇到糧食危機的時候,貴族首先想到的是自保,囤積糧食便成為了最主要的手段。

  這種深入骨髓的製度已經無法改變,即便是蕭撻裏已經準備了對抗措施也沒有任何用處,因為下麵的人根本自顧不暇,誰與功夫把自家的糧食集中到皇帝的國庫中然後等著統一分配?

  自私是人的本性,孩童便是如此,好東西,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就要收起來,藏起來,否則“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也不會因為“讓梨的典故”而流傳千百年。

  契丹人也是如此,在巨母城中開始的時候權勢地位還是有點作用的了,而貴族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囤積糧食,儲藏足夠吃的食物,他們大肆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勢開始囤糧完全不理會蕭撻裏的旨意。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契丹的糧食雖然緊缺,但還沒出現大問題,更沒有出現饑荒,草原上的產出也是相當豐富,沒有糧食可以用肉食代替,城中沒有肉食草原上還有獵物,野菜等等。

  直到北戍司軍開始反攻阻卜部盟的時候,那些貴族之家反映過來,他們身在朝堂,懂得政治,知曉大宋對阻卜部盟用兵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大宋對契丹的攻伐應該很快會到來,現在是阻卜部盟,很快就會是大契丹了,草原上的部族還剩下多少?

  這些“精明”的政治家利用自己的敏感的“嗅覺”察覺到了危險的來臨,便如過冬的鬆鼠一樣開始瘋狂的囤積糧食,也是因為他們的權利之便,愈發的肆無忌憚。

  他們抓住了開始的時間,在短期內做到了囤積糧食的目的,而市麵上的糧食一共就那麽多,對於沒有進口糧食的契丹來說,即便是沒有人傳播內部消息,糧食也會在市麵上飛快的消失。

  物以稀為貴,糧食越少,加強邊越高,契丹的百姓無論種族都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因為和民生息息相關的糧價一路飛漲。

  當問題發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即便是契丹朝堂也壓不下去,因為朝堂中的每個人都是這場“掠奪”的參與者,難道要把自家囤積的糧食再賣出去?

  朝堂的態度是置之不理,鬧大了便用強權鎮壓,可要知道這些士兵也有家人,他們也要養家糊口,現在家中的親人吃不上飯,他們怎麽能安心?

  可以說現在的巨母城中醞釀著極度的不平衡,民怨之氣瘋狂的擠壓著,就像是爆炸之前的收縮,所有的負麵氣息全部都聚集在契丹部眾的心中,但表麵上卻不敢和朝廷做對。

  於是那些貴族們有恃無恐的在巨母城中繼續享受,朝堂之上也是一片祥和,當然壓力還是存在的,但朝臣們最擅長做的事情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拖延。

  一個拖字訣被使得出神入化,無論是畢世傑焦躁的下達籌糧的政令,還是蕭撻裏憤怒的下旨斥責,甚至是變賣國庫之中為數不多的財物換取糧食,最終的接過都是拖。

  越是在為難的時候人越會兩極分化,有些人想著如何突破困局,有些人則是在想著如何讓自己存活下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

  而現在的契丹朝臣就是屬於後者,他們都在想著如何讓自己和族人度過難關,而不是想著如何讓巨母城和靜邊城中的百姓渡過難關,如何讓契丹數十萬人渡過難關。

  這是在危難之時的利己主義。

  而另一邊,茶紮刺紮爾拓部的族長親自單騎向大宋求援,並且願意為了族人而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甚至是生命,要知道在茫茫的草原上穿行還要繞過契丹人的勢力範圍,悄然進入大宋統治之下的呼倫貝爾城是一件多麽不容易的事情!

  也隻有紮爾拓這樣的人才能擔任族長。

  王韻親自指揮手下的官吏把軍中的糧食調運處一部分來,並且還有大量沒有食用的炒麵和壓縮口糧也被臨時征用,大宋雖然要援助茶紮刺部,但也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糧食才行。

  同時他也通知糧商,以最快的速度從大宋國內掉糧,但糧商帶著小心和試探的向他詢問這是不是官家的旨意,要知道這種大規模的調運糧食本是糧商最願意看到的情況。

  大宋現在的糧食多到吃不了,中原的糧食最近豐產,而海外的糧食還在不斷往大宋運送,究其原因百姓還是以糧食為主,習慣性的多儲備糧食。

  但即便如此,糧食儲備到一定程度誰都不會再去買,這時候朝廷便再次出麵調控,各州府的官員便會以常平倉,賑濟倉為主,大量購買新糧,而拋售陳糧,這些陳糧一般用作賑濟災民或是發放給窮人。

  而這也導致大宋的糧食價格沒有太大的變動,現在大規模的調糧意味著什麽糧商比誰都清楚,但他首先要確定時候是官家的旨意,畢竟數量巨大,若是運來之後賣不出去,他們連家底都要賠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