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168
  商賈的叫賣聲,夥計的攬客聲,孩子的讀書聲,這一切在呼倫貝爾城中出現顯得那麽的和諧與相得益彰。

  趙禎背著一隻手站在帳篷前,另一隻手端著茶杯喝了一口奶茶,草原的變化他很滿意,這段時間柳永基本達到了他的預期。

  呼倫貝爾城的修建速度很快,隨著書院的出現,這裏的人們已經有了基本的歸屬。

  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塔塔爾部的百姓在書院落成之後便爭搶著把孩子送了進去,連柳永都沒想到當地百姓居然對讀書如此熱情。

  因為書院的規模較大,又分為很多檔次,所以對城中百姓的招收沒有任何限製,年齡大一點也可以,隻要是有呼倫貝爾的戶籍就可以,這是唯一的限製。

  不光有塔塔爾部的人,連剛剛抵達,人口很小的斯琴部也送孩子來書院之中求學,漢家百姓自然不用說。

  這些漢家百姓大多是大宋商賈的家眷,因為他們在呼倫貝爾城中開設商鋪,也就自然的把隨行人的家眷和孩子帶來,畢竟這是長久的事情,距離家鄉又遠,但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放鬆。

  書院之中三個不同文化家鄉的孩子在一起融合,通過文化的教育,逐漸的他們相處融洽,而這也促使呼倫貝爾城的百姓相處也融洽起來。

  書院在改變孩子的思想,改變他們固有的東西,儒學的好處被發揚出來,所有的孩子都在說:“不知禮,無以立。”

  家長們自然要問:“何為禮。”

  接下來,書院灌輸給孩子的思想就出現在家長的腦海之中,上下尊卑,忠君愛國,接受教化,尊重祖先,孝道為先…………

  等等這一切聽著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誰也不希望自己成為蠻夷,而現在草原上的人知道,原來自己被大宋稱為蠻夷,最終的原因就是因為不懂禮法,那自己定然是要接受教化的!

  這裏安定祥和,經濟發展迅速,當地百姓的生活也愈發的好了,趙禎心中有了一絲安定,果然自己的計劃成功了,改變了呼倫貝爾草原。

  百姓們心中有了歸屬,不是歸屬原先的塔塔爾部,而是歸屬在了大宋,自己做的這一切都是在讓草原上的百姓改變心中的歸屬。

  讓他產生“有了大宋才有現在的生活,而不是因為草原或是塔塔爾部才有現在的生活。”

  這是根本上的改變,也是認知上的改變,現在的塔塔爾部百姓正在一步步的脫離固有思想,接受新的事物,接受大宋的統治。

  這裏發生的一切都因為呼倫貝爾城的出現,當然也轟動了整個草原,逐漸的,一些弱小散落的部族開始向呼倫貝爾城移動,這裏交通便利,這裏資源集中,他們的所需都能在呼倫貝爾城得到滿足。

  這也意味著草原上的城市化進程徹底開始。

  柳永在三才的帶領下穿過層層護衛抵達宮帳,趙禎放下手中的茶杯道:“這段時間你做的不錯,以後這草原上的事物就交給你了,你應該清楚朕的用意!”

  柳永點頭道:“臣明白,定然不會辜負陛下!”

  趙禎在草地上開始渡步,這個新興的城市和大宋城市最大的不同便是城中的地麵,大多數都是草地,腳才在上麵有一種軟綿綿的感覺。

  “消息已經開始向外傳遞了,可效果並沒有朕預期的那樣,都是一些小部族和零散牧民前來,大的部族還是沒有動靜。”

  柳永聞言稍稍苦笑道:“官家,呼倫貝爾城的城牆還沒合攏,公路還未修建好,北麵不遠又是契丹人治下的栲栳爍……呼倫湖,西麵的部族自然還在觀望之中。”

  “還在觀望?!朕的鐵蹄已經踏平了敵烈部,這時候還在猶豫便是心存僥幸!難道我大宋的天威還不敵契丹人?”

  趙禎的聲音有些提高,恩威並施,他已經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可距離最近的烏古部還是沒有動靜。

  柳永並沒有驚慌,而是認真說道:“官家,眼下首要的是讓烏古部歸順,歸化塔塔爾部是恩,踏平敵烈部是威,恩威已施,臣相信烏古部應有了決斷,隻不過他們還需要一些時間,歸化這種事情急不得。”

  趙禎微微站定,他也知道急不得,可眼下契丹人依舊在苟延殘喘,就如同一塊心病在北方,現在的自己麵臨一個抉擇。

  是直接出兵征伐契丹,消耗大力氣滅了這個北麵的禍患,還是建設草原與征伐同步進行。

  整個草原實在是太大太大,並且叫不便,若是同時進行,即便是以現在大宋的國力也怕是有所不濟,但自己的目標很明確,一定要讓整個草原成為大宋的管轄之地。

  現在的趙禎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定下的目標是否太大了一點,在他影響之中草原和後世並沒有區別,但直到他真正抵達之後才發現,現在的草原和後世的完全不同。

  這裏除了零星的幾個城池之外,幾乎沒有城市,最大的地方也不過是部落聚居的族帳而已。

  這裏太大的,直到現在趙禎才明白為何後世要在草原上,高原上修建公路,鐵路,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進行下去,因為沒有這兩樣東西,中原腹地和草原之間的聯係就斷了。

  基本的士兵投送,物資投送,都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難題,這種投送是長年累月的,不是一時半會的。

  趙禎忽然苦笑起來,華夏曆代王朝一直沒有平定草原,不是他們沒想到辦法,怕是大多數帝王都和自己一樣想到了城市化。

  華夏文明數千年,才智過人的帝王不在少數,怎麽可能就沒有想到城市化這件事上,但顯然這樣的行為對於曆代王朝來說都是不現實的。

  曆代君王都想著不如把城市化的錢用在養兵上,反倒是花費更少,雖不能長治久安,但卻也是個解決燃眉之急的辦法。

  要想在草原上實現城市化就必須要有公路能把這些城市連接起來,在草原上修建公路,難度可想而知,即便是技術如此發達的後世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何況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