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31
  “都護的好意朕明白,但這種事情還是我大宋直接去做更有說服力,你塔塔爾部便是我大宋的一塊活招牌不是?

  屆時若我大宋官員出使其他韃靼部族,你塔塔爾部要派人相隨,朕不需你們虛言,隻要如實敘述便好。

  朕相信草原上的韃靼部族中都有眼神明慧的智者…………也免了你們韃靼部族之間的猜忌和間隙不是?”

  趙禎一句話便把哲爾克堵得死死的,他的這點小心思怎麽能在趙禎麵前蒙混過關?

  要知道趙禎的政治智慧可是在混亂的朝堂之中曆練出來的,否則他早已被朝臣耍的團團轉。

  哲爾克的想法是很好,可惜遇到了趙禎,他的話既不傷感情,又說的有理有據,即便是哲爾克也不知該如何作答。

  而他也算是見識到了趙禎的才智,顯然這個大宋皇帝不好對付,想從大宋的身上撈取好處也是不太現實的。

  不過他依然握有“籌碼”,塔塔爾部的自治便是如此,眼下塔塔爾部會向更多的草原韃靼部族傳遞消息,告訴他們塔塔爾部已經歸附了大宋並且開始了自治。

  塔塔爾部也成為草原上第一個也是暫時唯一一個擁有自治權的韃靼部族,脫離了契丹的統治,沒有了大宋和契丹之間的雙重壓力,塔塔爾部就是人間天堂,就是韃靼人夢寐以求的好地方!

  當哲爾克帶著兒子離開上京城之後,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塔塔爾部,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大宋的官員會抵達塔塔爾部設立衙門,“幫助”他們管理。

  更是會有源源不斷的大宋貨物出現在捕魚兒海的湖畔,而塔塔爾部所需要付出的也不過是些他們說擁有的東西而已,對於他們來說,牛羊,馬匹都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

  而牛筋,肉幹,牛骨之類的也不是什麽珍寶。

  但卻能從大宋商賈的手中換取他們必須的物品,茶葉,絲綢,瓷器,鐵器,甚至是香料,棉衣,毛衣,成藥!

  大宋商賈手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他們所需的,也是整個草原上所罕見的東西,尤其是成藥,沒有這東西草原上的勇士在病痛麵前隻能忍耐,或是找巫醫進行治療。

  誰都知道,巫醫的醫術對於有些病痛根本毫無辦法,隻能讓人更加痛苦的死去。

  所以大宋的成藥在草原上是極為珍貴的“寶物”,隻需要溫水順服便可,其他的什麽都不需要,最關鍵的一點,這些成藥是真的能治病,雖然麵對急症束手無策,但別的病症卻是有效的。

  哲爾克從中發現了商機,他可以大量購買大宋的成藥,並用這些成藥在草原上換取貨物,再用這些貨物賣給大宋的商賈換取更多的東西或是大宋的官鈔。

  既然塔塔爾部已經屬於大宋了,自己沒有了兵權,那就為自己的家族積攢下財富,讓自己的家族成為大宋的豪族也不是不可能。

  人都是有目標的不是,既然不能成為一方霸主,那成為一方豪強也不錯,最少塔塔爾部還在自己的統治之下,在這裏大宋第一,自己第二!

  在哲爾克離開的時候,趙禎也開始了下一步計劃,不可能總是契丹別人找上門,自己也應該合理的“推銷自己”,即便是塔塔爾部也不是自己找上門的,還能期望別的韃靼部族自己找上門?

  這些韃靼人在契丹人的長久統治下已經習慣了,隻要還沒被逼到忍無可忍的份上,他們一般是不會抗爭的,如同漢家百姓中的老農一般,非走投無路,誰願意去造反?

  而趙禎現在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看到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可以擺脫契丹,避免和契丹一起沉入深淵,最好的辦法就是歸附大宋,如同塔塔爾部一樣。

  通過不斷的接觸,趙禎才知道原來草原上的部族和歸源是那麽的錯綜複雜。

  契丹和大宋不同,大宋的百姓多是以漢家百姓為主,大宋的皇帝也就是漢家的皇帝,而少數民族則是接受漢家皇帝的統治。

  而草原上的契丹人不同,契丹的皇帝是草原部族的首領,草原上的不是紮根在土地之中的百姓,而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各部之間分散在茫茫的草原之上,便注定了契丹的統治並不能細致的如漢家王朝一般。

  事實上草原各部無論什麽種族,還是以自治為主,每年向契丹朝廷稱臣納貢,提供兵員和戰馬牛羊之類的便可以。

  而大宋對塔塔爾部的自治和他們原本的自治區別很大,駐兵,收繳兵權,交稅,這三樣東西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在他們看來還沒有原先過的好。

  土皇帝和附庸者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說是自治,可塔塔爾部的一切在別的部族看來太過卑躬屈膝,原先的可汗變成了大宋的臣子,在心態上完全不同,也難以接受。

  但趙禎的條件不會改變,派出的使者也更加的硬氣,塔塔爾部的消息在草原上傳開,而契丹人並不擔心,在他們看來塔塔爾部這樣的部族隻會有一個。

  其他部族不會接受大宋的條件,更不會接受大宋的統治。

  果然,矛盾出現了,大宋的使者在敵烈部遭受了侮辱,使者被割掉了鼻子和耳朵,跟隨使者的隨從則是被打斷了四肢,這是極大的侮辱,也是挑釁。

  敵烈部是突厥語係民族的一支,源於丁零、鐵勒或高車之一的部族,唐時稱拔野古。

  曾經有過八部之多,後來部族的數量不斷增加,史稱的“八部敵烈”“敵烈八部”而到了大宋,“八部”為泛稱,非確指,為“諸部”之意。

  以畜牧為主,盛產馬、駝,族人彪悍,擅騎射,契丹常將其與烏古部合稱為烏古敵烈部,而事實上烏古部和敵烈部完全是倆個部族。

  遼穆宗應曆十五年被契丹降服,然時叛時服,契丹人沒辦法在這裏設立軍司,但隨著國力的衰退,契丹的軍司早已名存實亡。

  而因為敵烈部盛產戰馬和勇士,契丹的朝廷的精銳“皮室軍”中就有敵烈皮室軍。

  隨著契丹在大宋的打壓下逐漸勢弱,反而使得敵烈部乘勢而起,好不容易崛起的敵烈部自然不願意歸附大宋,成為另一個王朝的爪牙。

  所以才會對大宋的使者如此不敬,挑釁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