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66
  蔡伯俙最終還是接了趙禎的差遣,轉運使一職非他莫屬,他接的是臨橫府的轉運使,整個臨橫府包括了大宋在上京道打下的所有地區。

  土地相當廣闊,有著眾多的城池和大片的草場,也有契丹人急急忙忙開辟出的大片“良田”。

  這一切擺在蔡伯俙的麵前還真是任重道遠,良田就是“雞肋”,契丹人燒毀草場開辟出的良田地力有限,即便是能種出莊稼也沒有多少收成,而且耗費地力得不償失,不如直接從大宋調集糧食來的劃算。

  草場該幹什麽?當然是用來放牧,眼下隻能等待這些土地再次恢複成為草場,所以這些田地在大宋手中算是白白的浪費掉,所能做的隻有耐心等待。

  蔡伯俙也走了,走的時候趙禎還特意去送了他,眼下唯一不能離開上京城的隻有趙禎,他是一國之君,本應坐鎮神都,但眼下的情況卻由不得他。

  趙禎知道自己不能走,一旦離開了上京城,大宋的重點就會被帶走,針對草原的戰爭就難以在段時間之內結束,他現在是咬牙死扛,絕不能離開上京城。

  華夏王朝的傳統就是,隻要皇帝在哪,一國的重心就在哪,當然如果皇帝是去休閑度假的那就另說,可若是在前線,那就不一樣了,戰略防禦和用兵都會往那裏傾斜。

  從大舉攻伐契丹到臨橫府被收入囊中,這一係列的動作可謂是極為迅速的,大宋並沒有在這件事上耽誤多少時間,而且趙禎也耽誤不得。

  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會給一個國家帶來怎樣的災難誰都知道,即便是國力強大的大宋也會被拖垮。

  這也是朝中反對之聲不斷出現的原因,他們都擔心大宋深陷戰爭泥潭,最終如隋伐高句麗一般被拖垮,何況相對高句麗來說,契丹的上京道都是草原,即便打下來了又有何用?

  到時還不是要對草原進行管理,誰又願意去?

  至於契丹人……想要滅光是不可能的,草原那麽大,百萬大軍殺進去就像細鹽灑進廣通渠一般,既然得不償失,何必去費心勞力,還不如皇帝早日回宮,休養生息為好。

  真正能看清楚趙禎目的之人在大宋並不多,但個個都是朝中的重臣,也就是因為有相公們的支持,所以趙禎才會如此激進,賴在上京城中不走。

  還好這麽多年他積攢下來的名聲還算不錯,又有國內的強大的經濟和生產力支持,民心所向,否則這種任意妄為換做是別的皇帝……

  嗬嗬……怕是早已被描繪成如同隋煬帝楊廣一般頻繁征戰,濫用民力的昏君了。

  瞧見趙禎望著北方遠眺,一句話也不說,站在城牆上有些寒冷的三才小聲道:“官家這是在想什麽?怎生如此入神,還是快些回宮,以免著了風寒。”

  趙禎依舊不動,麵無表情的說道:“朕在想隋煬帝楊廣,他三征高句麗的時候是不是和朕一樣的心情。”

  三才臉色大變:“陛下,煬皇帝乃是昏君,您可是我大宋的聖君,豈能相提並論?朝中傳來的奏疏多少有些偏頗,隻看到了國力損耗,卻看不到您為大宋帶來的好處,愚民愚婦被人煽風點火,自然也就跟著說了……您萬勿當真。”

  “朕突然想起一段話來,有些人還真是讓他們吃的太飽了。朕也算是明白楊廣這貨為何走上末路,不惜民力是本,但終究是得罪了士大夫!”

  趙禎不再說話,自己現在和楊廣遇到了相同又不同的問題,朝堂之中的大多數臣子包括一些武將都是反對這次對契丹耗時耗力的征伐。

  而自己現在一語定乾坤的姿態也讓他們開始慌亂,生怕大宋走上大隋的老路,生怕自己變成另一個楊廣。

  怕自己昏庸嗎?並非如此,隨著舊的世家門閥被自己一掃而空,貧苦的讀書人走上了仕途,即便是普通人在這個時代也是有家族的。

  明堂,字號都在,宗祠裏有他的祖先,也就自然要為自己的宗族考慮,於是舊的家族被趙禎廢除,又出現了全新的家族。

  尤其是在大宋如此繁榮的基礎上,這些家族的成長速度很快,壯大的很驚人。

  隨著人口不斷增長,這些宗族的人口也有增長,入朝圍觀的人又不是隻有一個,有些人家出了三個,五個,甚至六七個官員,這樣的家族就開始在朝堂之中展露頭角了。

  當初楊廣為何要三征高句麗?因為關隴貴族手中的權利太大了,借用征伐高句麗的機會楊廣就能收權。

  可惜他太過心急,征調人數太多,以至於那些人忍不住了,三次征伐,三次造反,徹底亡了國,而現在趙禎不斷對北方用兵,對草原用兵,即便是奪取了上京道也沒有停下,難免讓朝中的一些人開始擔心。

  擔心皇帝是不是打算要在朝中重新洗牌了?

  當大多數人都在擔心的時候,原本不擔心的人也開始擔心了,或是不擔心自己,有人卻是擔心朝局動蕩,眼下大宋勢大利好,誰都不希望出現差錯,誰也不希望大宋成為另一個大隋!

  趙禎自然知道反對的聲音中既有為己者,也有為國者,不能一竿子打死,也不能把人挑選出來,反倒天下人寒心,唯有一律視而不見,作罷而已!

  都說皇帝是君父,可真正了解皇帝如父親的又有幾人?

  好在這大宋趕上了文治,自己也趕上了一大堆的名臣,仿佛這些名臣都紮了堆得的往大宋擠,否則怎麽大一個國家沒有自己可以,沒有這些能臣幹吏可不能入場運轉。

  趙禎慶幸自己來到這個時代,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就一個狄青和王韻可堪重任,有統帥全軍之才,其他的包括彭七,楊懷玉,石元孫之流也隻是能作一方偏帥而已。

  眼下把他們二人保住,又有參謀兵事院以及軍武院的存在,大宋早晚有一天能培養出無數將才來。

  趙禎的目標不光是培養出將才,還要培養出能通曉政治的將才,否則武將終究是上不得台麵,也不懂政治,但這又有矛盾,懂政治的武將是好,卻對國不利。

  看看盛唐的朝堂之上,那一個武將不是通文通武,但結果呢?

  亂啊!

  還是如今的局麵好,所有兵事皆歸兵部,而兵部雖算是文臣的範圍,卻也不管兵事,而是交給了參謀軍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