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132
  畢世傑看著眼前的場景,再看看目瞪口呆的漢人文官微微搖頭:“瞧見了嗎?這才是契丹人本來的麵目,一旦離開上京城,離開城池,咱們什麽都不是。

  丞相說的對,契丹人若是想要崛起,想要恢複以往,光靠咱們可不行。”

  文臣的隊伍之中有不少人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竅,也讚同畢世傑的說法。

  自從張儉離開之後,畢世傑就成為契丹文官的第一把交椅,出生貧寒之家,卻有著相當不錯的頭腦,最大的好處,也是張儉最看重的地方就是他最能接受新鮮事物。

  北遷隊伍的變化並沒有影響到上京城的守軍,這六萬多的守軍沒有體會什麽回歸草原,他們現在隻不過在張儉的帶領下準備死守上京城。

  遠方的地平線盡頭已經能瞧見宋軍的兵馬,前日便有消息傳來,宋軍已經開始集結,兵分四路進攻除了上京城外的所有城池。

  這是宋軍常用的包圍戰法,目的也很明確包圍上京城,使得這個城池形成一種孤島似得困境,最後大軍圍攻上京城,城破國滅。

  意圖很明顯,宋軍兵力強盛,器械俱全,攻城拔寨毫不費力,張儉作為多年研究宋軍,研究趙禎戰術的人,早已看透了眼下的局麵。

  他很清楚趙禎要做什麽,要怎麽做。

  按道理來說,契丹完全不是大宋的對手,隻不過契丹先一步以退為進,帶領臨潢府的百姓和將士撤走了,現在的臨潢府隻不過是一個空殼而已。

  沒有多少守軍,更沒有多少糧草,駐紮在越王城,鹹寧,以及扶餘的士兵已經開始向上京城撤離,他們接到命令,一定拿所在城池受到宋軍強攻,立刻向上京城撤走。

  隻是要讓宋人覺得原本這些城池都是有守軍的,隻是不堪抵擋宋軍猛烈的攻勢撤走而已,為的就是要迷惑宋軍,讓宋人覺得契丹並沒有放棄上京城。

  這段時間消息封鎖的很嚴密,無論什麽人隻要南下就會被遊騎追殺,一個不留,顯然他們是想要投靠宋人的,也會把消息傳遞給宋人。

  張儉做好了所有打算,連這些細節都沒有放過,最後契丹的遊騎襲殺了近百戶,數千人之後再也沒人敢南下了。

  人都是趨吉避凶的,既然知道南下不行,躲避兵災的最好辦法就是向北遷徙,追趕女皇陛下的隊伍,隻不過相比先一步北遷的百姓,他們是逼不得已。

  張儉對待這些人也是沒有一點心慈手軟,該殺的殺,該放的放,隻不過殺的多放得少。

  此時的他正帶著一群親兵搬運文書,這些文書多是北遷之時來不及帶走的繁瑣文書,內容也大多沒有什麽價值,但卻一定要燒毀。

  要與這些一起燒毀的還有上京城皇宮中最為重要的幾個部分,龍眉宮以及宮中的建築,明王樓、天雄寺和開皇殿一個不留,全部統統燒毀。

  這是蕭撻裏臨走之前特意交代的,用她的話說,絕不能給宋人褻瀆契丹先祖和國威的地方。

  不光要少,還要徹底毀滅這裏,讓整個龍眉宮陷入火海,化為灰燼,也算是寄托先帝和太祖,聖宗皇帝的思念。

  不斷有散落的遊騎或是成建製的兵馬投奔上京城,他們的到來增加了上京城的城防力量,在這個時候張儉真的無法拒絕這些人的善意。

  隻能在軍中發出軍令,一旦下令撤離的時候,所有人務必從纏鬥中脫身,向北撤走,一刻不停。

  他張儉不光要死守上京城拖住大宋的百萬雄師,也要最大程度上的保存兵力,要知道每一個契丹人都是契丹的一份力量,在本就為數不多的契丹人中占據了重要的比重。

  若不是宋軍行軍速度太快,張儉連一個兵馬都不會留在城中。

  隻要,女皇帶著所有人安全抵達阻卜大王府就什麽都好了,但同樣張儉也知道打到最後也不會給自己剩下多少的人。

  畢竟宋軍的人數已達百萬,這個數字他一開始還以為聽錯了,可得到斥候的確認後他卻有某些蒙。

  他可以想象趙禎調集百萬大軍對契丹的征伐,但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趙禎調集了四百萬大軍,並且很快就會抵達,這是一股什麽樣的力量?

  即便是把草原韃靼招收過來,也完全不敵人家的半半之數。

  這裏所說的人數可不是兵力,而是契丹能找到的所有人口,其中老弱婦孺全部算上,連在繈褓之中的嬰孩也算上的所有人口。

  大宋的士兵數量已經超越了契丹的人口,隻要後勤能供給的上,幾乎是天下無敵,沒有那個民族和國家能抵擋得住四百萬宋軍的征伐。

  何況大宋的士兵不是四百萬隻螞蟻,而是武裝到牙齒的猛獸。

  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這就是對宋軍的形容,如此凶猛的軍隊讓張儉即痛恨又嫉妒,這麽強悍的軍隊居然不是契丹所擁有,而是屬於懦弱的南人,想想都覺得可惜。

  大地的震顫逐漸開始,影響這每一個守城的士兵,衝擊著他們的心靈,震撼著他們的心肝,宋軍逐漸出現在了地平線的盡頭,高舉著象征著中原王朝的龍旗緩緩出現。

  上京城的好處便是在於地勢,依托大鮮卑山餘脈的崇山峻嶺,前麵為廣闊的草原,旁側為潢河上遊及其支流,沿河而下可進入遼海大地,溯流而上穿越大興安嶺則可進入古高原腹部。

  而且河流兩旁的川地上水草豐美,氣候宜耕宜牧,這一切看似是耕種的最好地點,可事實上卻也是防守的要地。

  在上京城的東西左右一麵是崇山峻嶺,一麵是洶湧的河水,隻有南北才有咽喉要地,可通兵馬,可走行人。

  宋軍自南而上,北伐契丹,必以南向北攻伐,看似上京城是契丹的國都,可事實上卻是一道門戶,一道草原的門戶,否則南北之要衝何來?

  隻不過現在的契丹要麵對的不是幾萬,幾十萬的宋軍,而是百萬之數,這樣的數量基本上是契丹無法抵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