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英魂歸故裏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292
  “來了多少人?”

  趙禎打算看他張舟到底有多大的膽子,派出多少士兵回來,也好根據士兵的數量治罪,若是人數不及五百最好,也能掩蓋這件事情,但三才的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大吃一驚。

  顫顫巍巍的伸出三根手指道:“三……三個虞侯!”

  “三個?!”

  “還有六輛馬車!”

  趙禎有些摸不著頭腦,這是怎麽了?三個虞侯六輛馬車,這是送東西來的嗎?

  趙禎微微皺眉道:“問清楚怎麽回事了?”

  三才的臉色更加難看,顯然他早已派人問過,醞釀在上才開口道:“陛下,他們運來了遼陽城一戰陣亡將士的骨灰,說是先一步還歸故裏。”

  這還真是少見,別的將領都是往都城送繳獲的財物,俘獲的降俘,他張舟居然送骨灰…………

  但趙禎卻點了點頭,他知道張舟此舉的意思,早在得知此戰的艱苦之後,趙禎便打算追封這三萬多名戰死遼陽城外的將士,他們都是大宋的英雄,而張舟的舉動促使他做出決定。

  “更衣,以戎裝擺駕天安門外,歸國之英烈,豈能從西安門入神都?”

  三才呆了一下,看著起身的趙禎連忙上前道:“官家,這恐怕不妥,區區三人,加上趕車的士兵不過九人,如何能興師動眾帝王親臨,這不合規矩啊!官家!”

  “規矩?”

  趙禎冷冷的望著三才:“朕隻知道這三萬多出征將士為我大宋奪取了東京路,朕隻知道這三萬多人血灑疆場再也回不來了!”

  趙禎說完便走,他知道三萬多大宋將士的骨灰在很多人眼中不算什麽,但在自己心中很重,重的像是一座大山。

  三才知道趙禎的倔強,這時候他可不敢再說什麽以免觸怒龍顏,他雖然不敢說什麽,但卻有人敢啊!

  三才立刻命人傳話宰執相公範仲淹。

  但當趙禎一身戎裝換好的時候,內侍才小跑著過來在他耳邊說道:“宰執相公說了,此事便由官家去便是,無需我等阻礙,此乃張舟之激將而已,不過所用之善不失為一場盛世之舉!”

  三才心領神會,範仲淹此話沒錯,這不正是體現陛下愛兵如子的好機會嗎?

  趙禎並不知道三才和範仲淹心中所想,他隻是覺得自己應該這麽做,以大宋的國君迎接戰死的將士回朝,金色的鎧甲,寬大的天子劍,這些標準的配置讓趙禎覺得有些沉重。

  回想起來自己也是有一年多沒上戰場了,自蕭撻裏那裏回來才不過短短一年時間,便已經覺得甲胄沉重,刀劍難舉,實在是有些荒廢鍛煉。

  原本的自己最少可以在戰馬上衝殺倆個來回,雖然遠不及大宋精銳的騎兵將士,可現在半個來回怕是也衝殺不起來。

  跨上禦馬輕輕揮動韁繩,這老實聽話的馬兒便拉著趙禎離開了禦馬監。

  乾宇殿不遠處的一塊廣場上,法駕鹵薄已經整裝待發,近千名精銳騎兵默默的等候帝王的到來。

  沉重的宮門再次打開,宣德門的城樓上傳來山呼萬歲的聲音,讓不遠處的百姓微微詫異。

  因為是臨時起意,所以並沒有北平府的衙役前來開路,隻不過當龐大的隊伍出現在禦道上的時候,道路上的車馬行人自覺的讓開。

  一身金甲的皇帝陛下實在太過招眼,所到之處路人不自覺的退避,並且躬身施禮。

  沒有跪倒,沒有虛假的“萬歲”之聲,有的隻是發自內心的崇拜和敬仰,即便是躬身施禮,也能看出他們的虔誠,這樣就夠了。

  不明真相的群眾自然希望成為吃瓜群眾,於是法駕鹵薄之後便有許多人跟隨,誰都知道眼下絕不會是官家禦駕親征,那如此濃重的盛裝出行定然是迎接回朝的大軍。

  君父,君父,身君如父!

  浩浩蕩蕩的隊伍抵達了天安門,跟隨鹵薄的隊伍也愈發龐大,其中不乏朝中的官員,但他們卻不敢上前,隻是不斷派人打聽消息,畢竟在大宋,這鹵薄如同正軌的軍隊,沒有召見,沒有旨意誰也不能隨便靠近。

  翻身下馬,趙禎親自步行至城外,向著六輛馬車和三名虞侯揮拳至胸,這是大宋的軍禮,九名士兵無論高低立刻拜下,聲音哽咽道:“啟奏陛下,我等率三萬兩千兩百將士回朝!”

  四周的百姓嘩然,感情這六輛馬車之中存放的是三萬多大宋將士的骨灰!陛下如此興師動眾的前來是迎接犧牲將士回朝的。

  瞧著哭的稀裏嘩啦的九個士兵,四周的百姓多少紅了眼圈,人是感性的動物,在如此悲壯的氣氛渲染下,即便是鐵石心腸的人都會感動。

  連邊上的三才都想暗自抽自己大嘴巴,之前的自己怎麽能那麽冷血?

  趙禎沉默了許久,上前摩挲著車中的帆布袋小聲道:“朕接你們回家!”

  白色的布袋上寫上了名字,這是每一個戰死將士的姓名,九百九十人的鹵薄隊伍親自搬運這些布袋,把他們放置在了三輛巨大的華麗馬車上。

  長途趕來,那六輛馬車已經殘破不堪…………

  趙禎封賞了一路護送的九位士兵,並且當眾宣布給所有參加遼陽之戰的士兵頒發紀念勳章,這是趙禎第一次以大宋朝廷的名義對一支軍隊的勳章獎賞。

  華夏曆史上也是有勳章獎勵的,隻不過是對大功臣的獎勵,比如最為出名的“丹書鐵券”。

  但事實上這東西還有許多名字,最初時用丹砂填字便叫“丹書鐵券”,梁時用銀字填字,即“銀券”;隋時用金填字,亦稱“金券”、“金書”,到了大宋,世人皆是稱其為“金書鐵券”。

  “鐵券”頒賜製度其實到了大宋已經很完善了,而且也並不是單一作為免死之用。

  隻不過是把當事人的功勳記錄下來,同時表彰他的事跡而給予一定福利而已。

  因為這福利能世代相傳,所以便顯得很高貴。

  當然上麵還有皇帝親自許諾的話,因為皇帝的話就是旨意,就是法律,所以言出法隨的同時也象征這東西的權威。

  如果皇帝說了免死之類的話,這東西就真的能免死…………

  趙禎打算把鐵券這種已經非常接近功勳章的東西改變成功勳章,並且加以製度化,榮譽化,讓賞賜稍稍成為陪襯,讓榮譽顯得更加高大。

  當然若是沒有賞賜,這東西也就沒有價值,趙禎深知人心深處的貪婪有多麽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