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改變就是好事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9      字數:2179
  秋獮已經進行到了尾聲,從朝臣們抵達大定府開始,大宋的朝堂定製就開始了改變,趙禎利用這次秋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是一次對大宋官僚製度外科手術式的改革。

  也是一次精細修剪,畢竟在他親政這麽多年來,早已是把大宋脫胎換骨,否則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而這一次看似是用精準修剪的方式除去了大宋原本的冗長製度,事實上隻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一刀而已。

  趙禎其實早就考慮到了那些保守官員會極力反對,所以才會在這次秋獮上提出這個問題,大宋已經有了足夠的“本錢”,趙禎也有了足夠的“本錢”。

  這裏的本錢就是趙禎親政這麽多年來所取得的成就。

  趙禎在大宋的權威以及那無上的軍權沒有一個人能匹敵,強大的帝王所樹立的威信在這個時代就如同神明一樣被崇拜。

  尤其是趙禎這種帶領大宋從遼人壓製的陰影下走出的帝王,收複燕雲之地的中興之主,給予大宋百姓美好生活的仁君,更是有著狂熱的崇拜。

  趙禎利用了自己的聲望,利用了自己的名聲,也利用了士大夫最害怕的東西,民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話不光對君王管用,對士族集團更是極大的利器。

  隻要是文官都會在乎自己的名聲,甚至是那些昏官和無能的官員也會去重視,士大夫的使命是什麽?不就是為了輔佐君王造福蒼生嗎?

  這是他們最高的追求,也是他們的道!

  文人心中也有風骨,也有理想,也有追求,即便是被金錢和權利迷失了雙眼,但他們依然在心中記得名聲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而現在,大宋的輿論掌握在誰的手中?隻看看大宋最有名的幾家報館的東家是誰就知道了,在他們身上無一沒有蔡記的影子。

  引導輿論簡直沒有比報紙更有用的東西了,這簡直就是輿論風向標,引導神器。

  趙禎的這次秋獮當然也邀請了報館之中的撰稿文人一同參與,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無上的榮耀,也是一次近距離接觸上層的機會。

  他們需要更多的素材進行報道,而趙禎需要他們在大宋宣揚尚武精神,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各取所需,當然這算是一種私下交易,但輿論有的時候確實很重要。

  所以給保守文臣施壓的不是趙禎,而是這些從事報道的文人,而且他們大多是年輕文人,年輕這兩個字很可怕,年輕人一般沒有那麽多的向權貴和世俗妥協的苟且,年輕人仿佛有著用不完的經曆和朝氣。

  大宋的官員也逐漸的走向年輕化,參加秋獮的文武官員之中就有著大量的年輕官員,他們成為年輕報員的采訪對象,當然實力擺在哪裏,這個被趙禎創造出來年輕一代有著相當不錯的才能。

  大宋的教育變得更加智慧,從四書五經之中吸納知識的同時,也從格物之中吸取了更多智慧。

  才不斷的采訪之中,這些來自報館的報員開始把矛頭指向了保守派的文臣,這些報員初生牛犢不怕虎,麵對四品以上的官員都不犯怵。

  提出的問題也是相當刁鑽,讓一旁的年輕文官都大為驚歎。

  “自官家親政以來便不斷革新我大宋官製,若是不好,可是官家錯了?”就這一個問題就讓許多保守文臣說不出話來,官家錯了嗎?

  回看大宋如今的局麵,若是官家是錯的就沒人是對的了!

  “您自己看待自己所在的衙門,是否覺得有人浮於事之像?您覺得官家革新可有好處?”

  這同樣是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當然保守文官也會出言反擊,否認這個問題,但很可惜他們中了圈套,提問者已經準備了一堆實例,隻要他否認,便會不斷拋出,直至你無話可說。

  “事實善於雄辯!”這是大宋每個報館之中必須懸掛的一副牌匾,任何報員都要把這句話刻進心裏。

  這就是好趙禎要的結果,讓保守派的臣子在這些“局外人”的眼中變成固步自封的人,讓他們成為百姓所唾棄的對象,讓他們不得不改變。

  趙禎不是全盤否定保守的臣子,但要想革新就必須有所舍棄,保守也有保守的好處,一些傳統的價值觀依舊存在,這些保守的臣子中也有不少是彬彬有禮前謙謙君子。

  但在年輕文人的圍攻之下,他們的陳舊思想就顯得那麽的麵目可憎。

  趙禎相信,不用秋獮隊伍回朝,這報紙就能把消息在神都城中鋪天蓋地的宣傳開,誰說了什麽話,誰是頑固不化之人,都會出現在報紙上,出現在神都城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之中。

  若不是隻有一年的時間,趙禎不會用上這種極端的手段,用時間不斷的一點一滴的改革才是最好的方法,但他等不了。

  一年之後便要對遼朝進行最後一次北伐,這是徹底攻陷草原的滅國之戰,趙禎不會留手,再次之前完成大宋朝堂的改革勢在必行。

  同時還要有大量的基礎建設開始準備,物資要開始囤積,民夫勞役要招募,國內的安定也要維護,方方麵麵都要考慮。

  大國用兵,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得不慎。

  秋獮就是一次契機,趙禎在這次秋獮之中提出了尚武之風,結果相當不錯,雖不是人人尚武,但最少朝臣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改變就是好事。

  而皇位的繼承上也產生了最終結果,最少把倆個兒子都安排好了,幸好自己隻有倆個兒子,若是蕭撻裏肚子裏的孩子是男兒,趙禎還要考慮如何安置他。

  至於朝中官製的改革,在回朝的路上就已經開始悄然改變。

  寄祿官,差遣官,兩者將要合並的消息在隊伍之中傳開,回朝的路上就沒消停過,很快形成一場辯論,但趙禎卻沒有那麽多的話,而是靜觀其變。

  但他相信,當秋獮的隊伍回朝之後,一切都會塵埃落定。

  所有人都知道,隻有在回朝之前表態,戰隊,給出自己的立場,才不會再以後被動,站隊有的時候比什麽都重要,尤其是和皇帝站在一隊,從一開始你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