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73
  趙禎是皇帝,耶律洪基同樣也是皇帝,對於趙禎來說,帝王的尊嚴和威嚴高於一切,即便是昏君,即便是大宋的對立之國君,依然尊貴無比,不是一個蠻人能羞辱的。

  而眼下,他的腦殼變成了酒器,這簡直就是在侮辱至高無上的皇權,趙禎不能也絕不會容忍,否則曆代王朝如何保護先朝的皇陵?至今唐朝的關中十八帝陵都有大宋的士兵駐紮守護,年節也少不了祭祀。

  對於這個蕭滿,趙禎是沒有一點興趣,哪怕他是遼朝的貴族,哪怕他可以動搖遼人的民心,趙禎依然不會庇佑他,這個人和巴圖一樣,是連帶侮辱皇權之人,趙禎不會對他網開一麵。

  提筆寫下敕諭,告誡蔡伯俙暫時不要處置蕭滿,但卻要把他看好,萬萬不可有任何閃失,同時通報遼朝蕭滿的下落,這事情不能再拖下去,否則…………耶律洪基七天後怕是要入陵寢了。

  既然路上已經耽誤了一天多的時間,消息傳到遼朝還需要兩天,這樣算下來,時間也真是不多了,剩下的三天之間還不知能不能把蕭滿押解到遼朝去。

  把敕諭寫完,三才早已把皇帝神寶奉上,趙禎粘著印泥蓋下後,三才恭敬的接過封裝起來,交給鴿舍的內侍處理,這封敕書要由信鴿攜帶至密雲的黑手,然後再派人快馬傳遞到大定府蔡伯俙的手中,他是一路之安撫使,交給他便是全權委托他與遼朝交涉的意思。

  趙禎在敕諭中也寫的很清楚,這時候他要擔起責任,莫要在擔心朝中的流言蜚語,該和遼朝交涉便和遼朝交涉,想辦法從遼人身上獲得一些好處才是。

  大宋自然是要把蕭滿交給遼人的,但卻不會白白交出去,最少要獲得好處才是,否則豈不是對不去住蔡伯俙這商賈出身的名頭?

  前段時間趙禎還聽說一段軼事,遼朝把蔡伯俙比作天下最會做買賣的商賈,稱他是有史以來最會做買賣的安撫使,即便是蚊子從他麵前飛過都能掐出一滴血來。

  話雖然不中聽,可事實上卻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從蔡伯俙到了大定府之後,大定府的所有產業就被他盤活了,作為一方安撫使,這貨對北京道的經濟建設可謂是鼎力支持。

  王安石用石灰水泥盤活了鬆山州的產業和經濟,而蔡伯俙卻是用整個中京道的閑置百姓建設工廠不斷向遼朝傾銷商品從而獲得財富和建設的基礎。

  相比之下,蔡伯俙更適合作為一方封疆大吏,他的眼光也更加長遠,當然,經過適當的鍛煉,王安石也能達到他的高度,雙方隻是層次不同所要麵對的困難不同而已。

  大量的商品傾銷之下,遼人難免有些招架不住,同時還要麵對大宋其他州府的商品傾銷,一時間讓遼朝的財富大量流失,貿易逆差逐漸加劇。

  大宋的鐵器以耐用結實著稱,農具,廚具等等,其他的日常所用也實在太多,而成衣,茶葉,瓷器,成藥,絲綢,錦緞以及各種手工藝品奢侈品更是琳琅滿目,不過價錢也頗高,可遼人對大宋的商品是又愛又恨又離不開。

  趙禎知道蔡伯俙這麽做的原因,雖然名聲不好聽,可這麽做對北京道的民生恢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連趙禎都沒想到,北京道在蔡伯俙手中如此風生水起,而且他還把自己的名聲故意搞的不堪,作用也很明顯,免得朝臣以此為借口再抨擊他。

  事實上非常可笑,無奈,蔡伯俙越是幹得好,越是沒有什麽壞名聲,朝臣們對他外戚的身份越是計較,越是緊追不放,可若是他稍稍有些壞名聲,朝臣們反而不再計較,並以一句外戚果然靠不住為借口,說一下就算了。

  趙禎豈能不知道其中緣由,而蔡伯俙同樣也知道,大宋的國策是沒錯的,祖宗之法更是要遵循,趙禎不會然外戚獲得權利的同時還提升文資和官價,雖然不公平,但不得不說這一招更管用。

  現在的大宋不知重文輕武,也不是重武輕文,而是文武雙方都得到了削弱,朝臣當中文臣的權利被趙禎更加細化和分配到各個衙門之中,以一個衙門為整體,綜合實行權利。

  而武將更多的是派出領兵,帶兵,朝中的武將其實隻是樞密院中的軍事參謀而已,他們開始逐漸變得更像是文臣,連狄青都在歎息自己何時能再上疆場。

  趙禎忽然發現,以後若是有將軍立了大功無法安置,參謀軍事使這個職務便是他最好的歸宿,這個參謀軍事使就是原先的樞密使,也相當於大宋的總參謀長。

  他的主要職責便是率領一般武將中的文臣對情報,戰場動態,信息,後勤等多方的輔助工作進行匯報總結,讓皇帝了解戰場上的一切以及最重要的預判敵我形勢等等。

  可以說這些武將基本上就沒有再次帶兵出征的能力,當然他們要參加軍訓,也要上戰場參與實戰,但不會有兵權,趙禎可不希望身邊是一幫紙上談兵的趙括。

  耶律洪基死了,趙禎覺得大宋最大的威脅也消除了,遼朝連一個君王都沒有,一個以太後臨朝親政的國家能走多遠?曆史上可沒有多少好例子。

  大宋拿下北京道的時候,趙禎覺得可以暫時停下進攻的腳步了,而耶律洪基的死讓他再次覺得大宋該鬆一口氣時了,伐遼是沒有問題的,但眼下這種情況若是腦子一熱,傾其國力的伐遼就有些愚蠢了。

  文臣希望戰事到這裏便結束,趙禎自然是不答應的,自始自終驅逐契丹人與草原便是他的計劃,而武將希望這場戰事繼續下去,傾舉國之力一處後患,趙禎再次反對,開玩笑,大宋如此紮實的經濟基礎,再加上龐大的軍事體係,傾其所有的和遼人一戰?

  莫不會腦子壞掉了!遼人現在根本不值得大宋如此發力!也沒有那個國家值得大宋如此發力。

  大宋現在要做的便是鞏固北京道的成果,休養生息,內治與武功並舉,以待國力恢複達到最新的高度,同時也要向西開始拓展,草原是大宋的最後一步,而別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