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趕鴨子上架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34
  張儉的破口大罵自然是故意為之,而且是拚命一搏,背後的旌節是他的鼓舞,是他的支柱,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和保護,隻要自己背著這大遼的旌節,便沒人能驅趕殺害他。

  事實也是如此,大宋的宮門禁軍對他完全采取漠視的態度,或是眼神中充滿奇怪的望著他,但唯獨沒有張儉所希望看到的惱怒與氣憤…………

  他挑選的時間也很正確,這時間正好是大宋官員離衙回家的時間,無數的官員從皇城的宮門偏門排著隊的離開,那些原本好在看戲的禁軍便立刻忽視了張儉,各司其職的作著自己的差事。

  宮門是大宋皇宮的第一道防線,外鬆內緊,每個進出的官員都在記錄在案,每個官員的身上都有一塊腰牌,這是進出皇宮的憑證,當然這些禁軍也是認識每個官員的,幾百人的官員隊伍,禁軍可以分毫不差的叫出每個人的姓名。

  張儉雖然大罵大宋的無德無道,但心中依然有著幾分羨慕…………

  他的身份不一般,並非是一般的遼使,更是遼朝的左丞相,所以一般的官員也就不好單獨上前理論,大多是三五成群的上前阻止他繼續謾罵,這種阻止在宮門的禁軍看來完全就是白費力氣,要是喚作他們,早已是打的他張儉滿地找牙了。

  不過禁軍絕不會上前,張儉背後背著旌節,便是不是一般人能惹得起的,最少他們這些禁軍不能動手。

  終於,大宋的相公們出來了,自從大宋實行責任製之後,兩府的相公便要擔待相當大的責任,趙禎曾經在超會上說出“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

  兩府公文的疏忽都將追責到兩府相公們的頭上,中書門下平章事向皇帝負責,而參知政事也是直接向皇帝負責,兩者之間的似乎一下從實質上的高下變成了名義上的高下,相權再次被削弱了。

  狄青最先出來,樞密院的事情因中京道的戰事即將落幕便也進入了尾聲,他已經三天住在樞密院之中沒有回家了,除了宮門便瞧見張儉背著大旗的叫罵,腦袋嗡嗡的好不煩躁,理都沒準備理他便要離開。

  但這時卻被禦史攔下,他們也是沒了辦法,堂堂的大宋皇宮外,站著一個潑婦似得敵國宰相叫罵,成何體統?一般的官員還夠不著他的“腰”眼下隻有狄青和他旗鼓相當。

  禦史依舊是禦史,他們官價不高,但卻有著巡查之責,一般人不願得罪他們,但也再像是以前那般懼怕他們,因為官家曾經下旨,禦史稽查大宋所有官員的同時,也要定罪有據,不得信口胡說,嚴禁風聞言事。

  不過若是掌握證據,那可就不一樣了,禦史台可直接拘捕罪官押送大理寺,由相公親自審理,並送皇帝查閱,無論是貪汙,瀆職,營私舞弊,隻要查出一律嚴判。

  狄青被禦史拉住,也不好掙脫,隻能無奈苦笑:“本官三天三夜未曾合眼,中京道戰事剛畢,官家許我回去休息,諸位瞧瞧我的眼袋…………”

  禦史多是年輕人,心中隻有對國家的熱情和奉獻,那管他狄青累不累的,很快就上綱上線:“狄樞!您是兩府相公,大宋堂堂的樞密使,眼下遼使與宮外叫囂,豈能視若不見?”

  狄青被這些年輕人一嗆還真的不知如何回答,眼巴巴的望著宮門卻不見範仲淹等人出來,又瞧見一大幫人望著自己,狄青無奈的點頭道:“那本官便勉為其難的試一試……成與不成莫要怪我。”

  狄青也沒有什麽好辦法,隻是上前望著張儉攔下他再往宮門靠近:“左丞相,不可在向前,國有國法,大宋宮牆三丈之處乃是禁地,任何人無端向前皆可射殺,宗親也不例外。”

  張儉尷尬的收回了腳步,說實話他是太過激動忘記了,若是真的如狄青所說……張儉忽然明白了,剛剛的那些禁軍並非是不在乎自己,而是希望冷淡的對待自己,讓自己被衝昏了頭腦向前,之後便是…………

  張儉止住了腳步,在一群宮牆禁衛的遺憾中止住了腳步,他距離宮牆已經有四丈了,隻要再次向前幾步便可名正言順的射殺了……

  狄青是善意提醒,但在張儉看來卻是一種威脅,當然他不怕狄青的威脅:“狄樞密,為何你大宋皇帝不肯召見老夫?為何宋遼相商之際攻占大定府?!天雷陣陣,天地撼動,可見大宋之舉無道也!”

  狄青強忍著打哈氣的衝動,稍顯無力的揮了揮手:“左丞相也是上過戰場的人,豈能不知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你昨日才到北京城,今日中京道的戰報才送來,這不就是時間上的問題嗎?有何可大驚小怪的。再說…………”

  狄青真的有些架不住困意,剛剛從緊張之中放鬆下來,他是真的累了,困了,打了哈氣道:“張相公,戰事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官家曾言勝者當有勝者的態度,當然這話給你也好用,敗者當有敗者的謙卑,莫要在這裏叫囂,有失國體。”

  張儉沒想到自己如此激烈的指責居然換來的是狄青輕描淡寫的解釋,仿佛還是在教訓自己和大遼一般,這種態度,這種完全不在意的態度讓張儉很是受不了!

  放聲大笑道:“哈哈哈……老夫見識到了什麽叫無恥,什麽叫上下一心的無恥!大宋君臣難道便是如此嗎?大宋的朝堂便是如此如嗎?看來老夫是來錯地方了!這天雷無眼,何不誅滅無道無德之君!”

  狄青的臉色瞬間難看起來,盯著張儉道:“左丞相休得胡言!這是大宋的北京城,容不得你放肆!”

  邊上的禦史更是群情激奮的叫嚷著:“拿了他!”“禦前治罪去!”“鎖去大理寺!”“當誅之!”

  終於引起眾怒了,張儉非但不怕,心中還是一陣竊喜,這下總算是讓所有人注意到自己了,同時他心中也是悲哀,身為使臣,身為大遼的左丞相,居然要以這種方式引起宋人的注意,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