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撲火的飛蛾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92
  耶律裴是真的絕望了,但契丹人的戰鬥精神和榮譽感使得他做出了瘋狂的決定,但令人驚訝的是,大定府中所剩的大多數契丹士兵跟隨著耶律裴的身旁,雖沒有十萬之眾,卻也有著八萬之多,毅然決然的撲向宋軍大陣,撲向彭七的中軍大陣!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身處中軍的蘇軾大為震驚,他沒想到在如此大的實力懸殊之下,契丹人居然有著以卵擊石的勇氣,這樣他想起當初官家對他和趙旭,趙昀所說的話。

  “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眼前這些不要命的契丹人向蘇軾展現的他們的英勇與瘋狂,同時也展示了他們的愚蠢和英勇,對於蘇軾來說這些人逆大勢而上的作法很愚蠢,他們明明有活命的機會,卻要義無反顧的撲向大宋最精銳,防禦最強的中軍大陣。

  這件事和找死沒有什麽區別,大宋的軍陣並不是單單的一個平麵,還有無數的陷馬坑和絆馬索,更有數不清的長槍拒馬,這些東西是大宋專門用來對付騎兵的,也是專門用來對付敵軍進攻主帥的。

  從很久之前,在官家的要求下,大宋的軍隊便把中軍大陣當作是大軍的指揮中樞,同時也是一個陷敵於其中的陷阱!這是一個險地,尤其是對於遼人來說更是如此。

  當年趙禎在鴛鴦泊一戰之後便發現這是對付西夏人和遼人最好的辦法,中軍大陣有著很大的可用性,可以使大軍的指揮,也可以使陷阱,甚至可以使殺敵的利器。

  追隨耶律裴而出的騎兵不知有多少,但據大宋的統計約有八萬人,這是遼朝的精銳騎兵,也是一股中堅力量,他們如飛蛾撲火,口中高喊這衝鋒與榮耀二字衝向大宋的中軍。

  八萬騎兵的衝鋒不可小覷,尤其是在中京道南麵的寬闊地帶,更是有著致命的威脅,衝鋒起來的騎兵速度很快,隻是在眨眼之間便到了大宋的中軍之前。

  隻不過在一路上他們遭遇了大宋的接連打擊,也可以說是在進攻時便已經遭受了打擊,火炮無情的衝入其中,如今大宋的火炮不單單以拋射打擊敵人的城牆,也可以平射,如用彈丸強大的衝擊力在敵陣之中跳躍。

  蘇軾一筆一劃的在紙上記錄下眼前的景象,這些都是要向遠在北京城中的官家奏報的戰況,現在大宋的戰報早已不能用簡單的奏疏形勢書寫,而是要更加詳細和具體,以供樞密院整理成冊後總結不足。

  八牛弩是第二輪打擊,這也是大宋軍中射程第二的武器,巨大的嗡嗡聲讓人懷疑是否是遇到了蜂群,激射的鐵槍在一道銀光過後便插進敵陣,遼朝的騎兵如麥子般被收割。

  待衝入三百步的時候,大宋的棘輪弩便發揮了作用,烏雲騰空而起,如雨點般落入契丹騎兵之中,大量的收割著敵人的生命,同時這些契丹騎兵也衝進了大宋陷阱之中,地上的鐵蒺藜帶有一種劇烈的毒藥,名曰見血封喉。

  蘇軾在官家的崇文苑中任職,閱書頗多,這見血封喉的來曆他也知曉,這是一種名曰毒箭樹的汁液所製成的毒藥,官家的格物院中有專人研析毒理,他們發現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劇毒,一經接觸人畜傷口,即可使中毒者心髒麻痹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稱其為“見血封喉”。

  原本這些鐵蒺藜上大多是浸泡在糞水之中,為的是讓馬匹士兵感染病菌,而現在這些鐵蒺藜卻是浸泡過雷州而來的致命毒液之中,一旦人馬踩上去,不死也要半條命,所以軍中將士常把鐵蒺藜稱為鬼箭。

  相對於長槍製成的拒馬,繩索製成的絆馬索和充滿尖刺的陷馬坑,這鐵蒺藜才是騎兵真正的噩夢,蘇軾親眼瞧見契丹騎兵衝入其中,馬匹吃痛把馬背上的騎士跌落在地上,倒地的騎士隻要被鐵蒺藜刺傷,但他們不會很快死去,而是會在戰場上遊走一段時間才倒地身亡,嶺南百姓稱其為“七上八下九倒地”。

  當然萬物相生相克,既然有見血封喉的毒藥,也有解毒的良藥,大宋軍中便有,為的是治療那些被鐵蒺藜意外劃傷的士卒,名曰紅背竹竿草,隻有他能解見血封喉之毒,當然遼人手中是不會有的。

  原先大宋不使用毒藥浸泡鐵蒺藜的原因也是很簡單,和火炮一樣,成本太高,一次戰鬥需要的鐵蒺藜何止數萬?而毒箭樹可不是路邊的野草隨處都有。

  在八萬騎兵向彭七所在的中軍大陣殺來的時候,位於四周的宋軍也開始了動作,沒有那支軍隊能眼看著自己的主帥被襲擊,他們自然而然的向契丹騎兵進行了包圍。

  而耶律裴率領的八萬騎兵猶如鑽進了一個巨大的錐形口袋之中,網中魚,籠中鳥。

  彭七指揮著中軍後撤一段距離,給予四周之軍更多的包圍空間,也讓遼軍更加深入,蘇軾知曉這是要全殲遼軍的所有力量,眼下的局勢已經很清晰,遼軍背水一戰了,他們也沒有別的選擇。

  當耶律裴率領軍隊越過重重障礙殺入彭七中軍大陣的時候,他的軍隊也隻剩下區區六萬人,兩萬的騎兵就這樣死在了火炮,八牛弩,棘輪弩以及鐵蒺藜之下,隨著他們的深入,十萬的人數還會激增,而他們到現在才和大宋中軍的第一道防線遭遇,也才遇到真正大宋士卒。

  “呼!”

  隨著陌刀手低沉的呼聲,無數陌刀如山入牆般被舉起,在陽光的反射下散發著刺目的寒光,在他們的前麵是無數的盾牌和如林的長槍,長兵器永遠是對付騎兵的利器,而這些盾牌並非是依靠人力抵擋的,而是被安置在地上,在盾牌的背後都有木頭支撐。

  人力豈可抵擋馬匹的衝鋒?

  涇渭分明的兩條怒潮撞擊在了一起,蘇軾覺得戰場上陡然安靜一刹那,緊接著便是震耳欲聾的廝殺聲,怒吼聲,嚎叫聲,混合在一起成為天地間最為震撼人心的聲音。

  蘇軾聽見了自己身體中血液在流淌的聲音,聽見了耳膜震動的聲音,聽見士兵搏殺之間陌刀砍斷骨肉的聲音,但他依然坐在席位上,下筆猶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