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大宋出兵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90
  大宋的軍隊一旦運轉起來,速度驚人,這已經完全不同於曆朝曆代的軍隊了,改變之巨大,製度之優良,速度之驚人,氣勢之強烈讓人驚歎不已。

  大宋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運兵體係,最簡單的方式便是以指揮為單位,化整為零的前往前線,每個指揮五百五十人,五個指揮便是一營,而士兵前往前線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乘坐馬車。

  大宋早已不再缺馬,但大宋的馬匹也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的自然供作軍馬或是皇家的禦馬使用,而稍次一些的或是充作預備戰馬,或是充作軍中運輸的馬匹,最次的駑馬才會給百姓或是箱車拉車之用。

  別小看這些馬匹,即便是最次的駑馬也遠比牛車和驢車來的快得多。

  但即便是大宋的馬匹多得很,尋常人也舍不得使用,原因很簡單,朝堂之中的士大夫們都“屈尊”使用牛車代步,別人還敢高過他們?

  商賈一項是小心謹慎的,也是最會觀望風向的,自然也使用牛車或是驢車,這下好了,連商賈都使用牛車,尋常百姓自然舍不得用上馬車,除非是哪家有了大喜的事情,否則誰會用馬?

  至於耕地,拉車之類的更不會用馬來做農事,誰家這麽敗家啊!

  既然馬都被民間給省了下來,那便用到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很自然的選擇,於是長途運輸便有了它們的身影,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駑馬自然用來拉車了。

  箱車便是負責運輸的車馬,在大宋的土地上,到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大宋有水泥路,也有鐵路,這極大的促進了公共運輸的發展。

  即便是有火車的出現,可馬拉車依舊是運輸的主力,大宋全國的火車不過才數十台,而北京城每日所需便有十台車左右,剩下的幾乎都分給四京之地了。

  如何填補剩下的運輸空白?馬車無疑是不二之選。

  馬拉車不單單能在水泥路上跑,在鐵路上依舊能正常運輸,隻需把車輪撤去,換上特製的輪子,嚴絲合縫的卡在鐵軌上便能運行。

  因為人數的關係,馬車不得不以四匹馬為駕,而原本屬於禮法製度的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現如今已然是出現了問題。

  為此禦史台曾經彈劾過這種事情,但趙禎卻駁回他們的奏疏,或是直接留中不發,漸漸的朝堂上也就沒人再說,畢竟四駕的馬車之中坐著的可不是一個人,而是數十甚至幾十人,這麽多人加起來難道比不上一個士大夫?!

  這次調兵是調遣的北京城和北平府的禁軍,大宋這麽多年來已久改不了在京畿附近大量屯兵的習慣,加上背嵬軍,踏白軍,以及禁軍上四軍和一部分十六衛,大宋此次出兵的數量大約在四十萬人左右。

  這是一項極為龐大而冗長的過程,須有朝廷一半以上的衙門配合,文臣自然得到了消息,原本“病入膏肓”的龐籍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衝入宮門,而剩下的一幫文臣則是緊隨其後。

  朝中的官員幾乎都到了,他們心中甚至有些懷疑,為何突然就用兵了?為何之前沒有一點前兆官家就用兵了?

  相公們已經進入勤政殿多時,但城中的兵馬已久在向宋遼邊境集結,大宋的馬車經過改造之後,早已變成適合運輸的最佳車輛,車廂下麵有減震的鐵條,又有彈性極好的橡膠輪胎,這兩者的結合使得馬車在水泥路上可謂是健步如飛。

  這樣的馬車大約有數千,他們在公路上,鐵路上飛快的前進,除了路上吃草料的休息時間外,幾乎毫無停頓,即便是連夜間都在前進。

  不出三日便能盡數抵達宋遼邊境上!

  要想以假亂真,那就必須要騙過所有人,即便是大宋的臣子也要以為這是一場真的滅遼之戰才能達到趙禎的戰略目的,當人若是文臣之中沒有幾個真正的明白人指揮全局,這事情也難行得通。

  於是趙禎隻接見了龐籍這位相公,以及夏竦這位參知政事,當然還包括了三司使包拯,若是沒有他包拯這位大宋“錢袋子”這事還真的搞不了。

  勤政殿屬於宮中的內殿,已經到了禁中的範圍,趙禎早已是洗去了身上的煙味,神清氣爽的在這裏接見三位朝中重臣。

  “龐相公的病可是好些了?”趙禎略帶揶揄的望著龐籍,他總是以腿疾難愈為由請假,逼急了就要請辭,趙禎知曉,他這是想急流勇退了,在大宋已經坐上相公這般位極人臣的位置,並且在他的任期內大宋收複了西夏,又有什麽不知足的?

  即便是辭相,也能得到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已經算是在大宋的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了。

  龐籍老臉一紅:“陛下,臣腿疾難愈,實在不堪……可陛下突然揮兵北伐,一夜之間調動禁軍不下四十萬,老臣覺得頗為不妥!”

  夏竦跟著點頭道:“陛下,時機尚未成熟,此前陛下也下過口諭,伐遼大計,徐徐圖之,先壞其財,再奪遼東,三路齊發,雷霆萬鈞!可現在…………”

  趙禎知道自己是瞞不過這兩人的,望著出奇安靜的包拯道:“包相公就沒有什麽想說的?”

  包拯微微搖頭:“臣隻負國帑管儲之責,為大宋財計之人,隻需陛下下旨,擬出章程,所用多少,用於何處,臣便記錄在冊,發撥款項……”

  這還叫沒有什麽想說的?他幾乎把所有該問的不該問的都問了個遍!龐籍和夏竦兩人對視一眼,沒想到包拯平時都是在藏拙啊!

  趙禎點了點頭道:“此次宣召你們三人覲見,其目的便是讓你們三人知曉其中的深意,此次乃是圍魏救趙之計,看似攻伐遼朝,實則為石元孫的大軍解圍,遼人已經從遼陽府出兵,兵至黃龍府,頗有觀望之態。”

  三人大驚,趙禎的話讓他們感覺到了事情的棘手,否則官家也不會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用上這圍魏救趙之計。

  眼下的局勢已經到了如此地步?看來陛下奪取遼東之心堅如磐石,即便是遼人也無法動搖,可若是用了陛下的計策,這次的動靜和耗費可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