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邊牆修不得!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193
  大宋的大動作使得遼朝潛伏在大宋的密諜瘋狂的把消息傳遞回上京,當然即便他們沒用動作也無所謂,遼朝都亭驛已經把消息傳遞了回去,密諜這麽做最重要的一項便是告訴大遼,自己在北京城,在大宋呆不下去了。

  對於他們來說,原先進出大宋非常的容易,隻需要躲過北京城城門口如同擺設般的檢查就行了,可現在不同了,北京城的城牆加固了,同時城門口的人也換成了經驗豐富的老兵,這些兵油子隻需抬抬眼皮就知道什麽人是什麽身份。

  稍稍有一絲破綻便難以出城,聽說之前有個江洋大盜就是被城門口看似不中用的瘸腿老兵給抓到的,北平府賞了他整整三十貫交子!

  這一大筆賞錢可讓人眼紅的緊,所有守門的站班老兵立刻變成了北平府掌推勾獄訟之事的提刑官,眼睛看著每個人都像是江洋大盜一般。

  尋常百姓都提心吊膽何況身為密諜的遼人?

  無數的消息經過各種渠道向遼朝匯集,遼朝中一些不相信的人麵對鐵證震驚的說不出話來,在他們看來,宋遼之間的關係雖然緊張,但卻還沒到劍拔弩張的地步。

  畢竟從先帝朝開始便是兄弟之國,到了現在也算是叔侄之國,兩國的關係前段時間還有所緩和,大宋對大遼開放了榷場,並把糧食列入其中,這使得春災難熬的遼朝平安的度過。

  現在,一切都變了,隨著大宋開始修築長城,宋遼的關係將會立刻變得緊張起來,隨著朝堂上的漢人愈發的增加遼朝內部本就關係緊張。

  民間更是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仇視,自從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南北分治以來就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長城的出現使得這一狀況加劇了,今日遼朝的朝會上已經劍拔弩張,漢人的官員和遼朝的官員各持己見,遼官認為應當出兵阻止大宋修築長城。

  但漢官卻極力反對,有一部分人比如張儉認為應當派出使者譴責並威脅大宋,這還算是好的,有些漢官甚至建議放縱大宋的這一行為,他們認為一旦漢人修築長城,就不會出兵北伐大遼。

  漢官提出大宋修築長城的目的便是為了放止大遼南下,若是讓大宋修築好長城,宋人就不會北伐了,對於他們來說,長城是防禦而不是進攻。

  但作為漢官的張儉卻完全否定這一說法,他比誰都清楚長城對於進攻的作用,漢遼兩派官員吵得不可開交,而作為皇帝的耶律洪基徹底被搞糊塗了。

  隻能單獨召見張儉這位先帝的托孤之臣,大殿中耶律洪基安靜的坐在禦座上,而身後的珠簾之中是母親蕭撻裏,每當對政事拿不準主意的時候,耶律洪基都會讓母親垂簾…………

  張儉已經見怪不怪了,對著禦座上的耶律洪基施禮後,有對珠簾躬身施禮這才站起來道:“陛下定然是因大宋長城之事問政與臣。”

  耶律洪基點了點頭:“如今朝堂之上,一派堅持出兵,一派堅持靜觀其變,而你這左丞相又是鐵了心的要派出使臣譴責,或是威脅,朕實在被搞的不得要領。”

  張儉從容的笑了笑:“陛下,這其實並不難,隻需看清楚宋人的詭計便可,如今的局麵是宋人修築長城,還未對我大遼施壓,我大遼已經出現種種不妥,可見這長城修不得!”

  這倒是事實,耶律洪基微微點頭:“那你說該如何是好?難道單單是派遣使節?你應該知曉,這根本無用!”

  “先禮後兵,這本就是宋人的伎倆,若是宋人不停勸阻,我大遼便可發兵,襲擾修築長城的民夫,勞役,也可襲擊運送石料的馬車,這本就是浩大的工程,若是長久襲擾,宋人的長城不知修道何時。”

  珠簾微動,耶律洪基看了母親一眼,見母親點頭同意,這才鬆了口氣道:“如此甚好,但若是宋人以此為借口關閉榷場,又該如何?”

  張儉臉色一正:“宋人築邊牆,本就是來者不善,乃背約棄盟之舉,我大遼遣使而往,先禮後兵,若是宋人關榷場,禁通商,天下人視之為首鼠,小人也!”

  張儉的話說的耶律洪基義憤填膺,仿佛他真的已經站在了正義的一方,而趙禎所統治的大宋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於是他立刻下旨:“左丞相言之有理,命人傳旨,著鴻臚寺李鍾仁為正使,北衙推官耶律弟涅為副使,攜朕之國書而往!”

  自始自終蕭撻裏都沒有說過一句話,但她卻明白,眼下隻有張儉的主張是最好的,確實要先禮後兵,若是大軍攻伐,宋人很可能就利用這一借口出兵伐遼了。

  在蕭撻裏的眼中,大宋皇帝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滅國遼朝,這個念頭猶如樹林中的荊棘纏繞在她的身上,因為她早已看透了趙禎的為人。

  他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帝王,雖然頂著仁慈之名,手段也頗為柔和,但他的野心絕不比漢武帝和唐太宗要少,甚至更多!

  她隻希望自己的雛鷹能早點長大,離開自己的庇護,因為自己雖然有一些女人的智慧,但在眼界上卻差了很遠,而已經凋零的羽翼無法再庇護下麵的雛鷹了。

  蕭撻裏看著充滿信心的兒子鬆了口氣,還好,有張儉在還能護佑他一段時間,但總有一天他要自己來麵對這一切。

  ………………………………

  當張儉離開皇宮的時候,早已在外等候的遼朝文武官員齊刷刷的把眼光釘在他的身上,他們想知道皇帝最後采納了哪一方的建議。

  “陛下如何說?”

  蕭惠第一個開口,他是極少反對自己這位老友的,但這一次他站在遼官一邊支持出兵,張儉搖了搖頭,蕭惠緊緊的捏著拳頭一言不發。

  “如此說來陛下是要靜觀其變了?”

  這次是漢官開口,張儉已久搖了搖頭,所有人都迷惑了,最後有人道:“陛下是用了左丞相的計策,先禮後兵?”

  張儉終於開口:“然也!爾等主和主戰,堅持不下,不如先禮後兵。”說完,他臉色一變,如寒霜般嚴峻而冰冷的說道:“但有一點希望諸公知曉,大宋的邊牆修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