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8      字數:2200
  長夜漫漫,何日開晴,黑夜總是如畫布一樣讓人產生遐想,對於趙禎來說這就是一塊幕布,在它的上麵精彩的東西不斷上演,而思緒也插上了翅膀飛翔漆黑的夜空,飛向星辰大海……

  乾宇殿旁的闕樓對於三才來說是個好地方,官家一旦到了這裏便會在搖椅上一座,舒服的看著天空,三才覺得這其中好似有和禪機類似的東西。

  隻要官家抱著那親自製作的紫砂器,往那舒服的安樂椅上一趟,望著滿天星鬥,三才隻覺得官家仿佛與這天地融為了一體,仿佛天空,星鬥,皇帝,紫砂,搖椅,這些東西這本就該這樣在一起。

  聽說得道高人都會返璞歸真,化形與天地之間,就像是道家的入定,佛家的坐禪,而現在官家莫不是也進入了一種自己理解不了的玄妙?

  看來北京城中關於官家的傳聞也不是空穴來風,說不得官家就是仙人下凡,至於是哪一路神仙……誰知道?既然是神仙,誰能知道來路?!

  但有一點三才可以肯定,官家必然是得道的,也必然是仙人降世匡扶大宋的!

  他跟隨官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麽多年來官家所作的一切哪一樣不是曠世之舉?!說句大不敬的話,官家的所作所為隨便舉出一樣來便已然是超越了先帝,總總功績加起來甚至可與開國的太祖相媲美!

  安樂椅一搖一擺,三才的眼睛也跟著一晃一晃,很快他便覺得眼睛越來越重了,稍稍打了個哈欠,點上一根線香夾在食指與拇指之間,這下便可安心睡一會了……

  在一搖一擺之間,趙禎便能感覺時光的飛逝,往常他在這裏總是會回憶起曾經的後世,同樣的也會擔心大宋的未來,可現在不同了。

  他可以肯定自己已經改變了許多事情,最少現在的曆史不會再次上演,在一年前,趙禎便已經有些相信這一點了,直到今天收到範仲淹從寧夏路遞來的奏疏,趙禎才徹底證實了自己的猜測。

  曆史果然大不同矣!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

  三才的耳朵微動,眉頭皺起,官家這是怎麽了?突然說起藤子京和嶽陽樓?藤子京莫不是成了簡在帝心的了不得人物?

  細細聽來便覺得這是官家勉勵朝臣的句子,尤其是最後一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即便是三才不通文采,也忍不住拍案叫絕,這句話實在是醒世恒言啊!

  “官家滿腹詩篇,醒世之言可達萬世!”

  趙禎被三才的話驚醒,隨後望向三才眼睛發亮:“你……原在東宮任何差遣?朕問的是你在朕回東宮之前!”

  三才莫名其妙,但依舊老實回答:“奴婢原是內侍省太子內坊局的坊事,從八品下,不入流的小官嘞!自從隨官家之側後,那可算是托了陛下的鴻福,您的一點福蔭便讓奴婢有了今天嘞!”

  趙禎感慨的歎道:“是啊!你也不同了,範仲淹也不同了,所有人都不同了…………”

  三才莫名其妙的望著趙禎,他隻覺得官家今夜感歎良多,但卻不知道為何,這些不都是好事嗎?作為內侍的他明白宮中的至理,不該問的別問,不該說的別說,如此才能保命,如此才能長久。

  趙禎望了他一眼,笑眯眯的喝了口紫砂壺中的花茶,晚上喝清茶可是要了命,入夜也睡不好嘞!

  是啊,一切都不同了,範仲淹沒有提出改革,也沒有因為遇到阻力而被貶,而是在寧夏路擔任一路之安撫使,寧夏現在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條,不僅如此,內遷黨項人的舉措也已經基本完成。

  雖然少了他的絕世名言,可對於趙禎來說,現在的範仲淹才是人盡其才,拿起範仲淹的上疏,趙禎笑了笑,這東西可比一篇《嶽陽樓記》要好得多!

  “掌燈。”

  趙禎拿起範仲淹的奏疏,寧夏之地已然是恢複了生機,不光如此,範仲淹還在奏疏中列舉了許多重要的舉措,希望自己答複,今日在朝堂上隻是隨意看了看便覺得震驚,去往勤政殿的時候已然是忘了放在袖口中的奏疏了。

  三才麻利的掏出火折子,打開上麵的木質蓋帽,輕輕一吹,火光乍現,點燃燈罩內的宮燭,溫暖而明亮的燭光便在這闕樓之上燃起。

  趙禎拉了拉膝蓋上的攤子,便不覺得秋風有多麽蕭瑟,就著北京城中的萬家燈火,仿佛整個天下陪在自己的身邊。

  範仲淹的奏疏非常簡練,這也是最近朝堂之中提倡的文風,開篇第一句便是描述寧夏之況以及黨項人內遷的進展:“臣範仲淹麵東而叩……寧夏路各地官衙開衙許久,官吏用命,治下百姓安分守己,農人開墾荒地約為八十萬畝之多,今年糧食豐產可謂塞上嶺南,黃河兩岸土地肥沃唯富一套。

  然寧夏北通西域商賈所有來往卻不肯駐足,隻願前往大同府交易,臣觀之甚憾。寧夏地處西北,何不以榷場設之?既富寧夏又增公帑,寧夏富而百姓安,強民強兵一舉雙得……臣懇請陛下設榷場開關口!”

  趙禎笑了笑:“果然是向朕討要好處來的,這個範希文!”

  三才知曉,若是陛下笑罵何人必然是心中歡喜的,果不其然,官家再次開口道:“傳旨,於寧夏路增設榷場,其規模可依大同府之製!”

  天爺爺!

  三才微微咋舌心中暗道:咱大宋又要出一個天下匯聚之地了!

  試探的問一聲:“官家,現在已經子時初刻……”

  “寫下詞頭,派禦藥院的當值內侍去翰林製誥那傳旨,此事不得拖延!另把朕勤政殿中八方桌上的端硯給範仲淹送去。”

  “官家,這端硯可是極為難得,其中還鑲上了金邊,這……”

  “朕可不是吝嗇之君嘞!”

  三才無奈的點頭道:“奴婢遵旨!”他看得出來官家正在興頭上,這旨意多半是越早送達寧夏越好,隻不過那方端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