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7      字數:2137
  趙禎並不昏聵,而且勤於政務,這是在實行皇帝的權利,本沒有什麽不對,但卻會與文臣的之間產生摩擦,這種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在任何一個朝代,君與臣之間的摩擦都是存在的,隻不過激烈程度不同而已。

  趙禎忽然笑了,自己實在太過在意某些東西了,什麽皇權至上,什麽帝王威儀,這些東西都是別人給的啊!千百年來文臣不就是打著這樣的口號在維護皇權嗎?維護皇權的另一麵便是維護自己。

  這些文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便是互相依靠,雙方誰也離不開誰,趙禎相信,若是自己不依靠文臣,甚至連自己腳下的北京城都管理不好,更何況是煌煌大宋?

  這些文臣就是在試探皇權對相權的壓製,就是在試探相權能做到多大的程度而不引起皇權的反彈,就像是一場友誼賽,雙方都不能讓自己輸,也不能讓對手輸的太難看。

  從秦漢開始,至現在的大宋,除了幾個特殊時期外,相權與皇權之間的較量無時無刻不再進行,所謂的相權是籠統的,它是文官權利的集體體現,它相比軍權來說要溫和的多,這也是曆代帝王喜歡文臣,重用文臣的原因。

  自從趙禎親政以來,所作的一切都能為大宋帶來利益,同樣的也重用文臣,給文臣帶來了新的希望,但漸漸的趙禎自己都沒覺得自己越來越獨斷專行,真的做到所謂的金口玉言,出口成憲。

  這雖然是文臣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但卻是最為驚恐和擔憂的事情,一旦如此,便使得皇權可以任意左右這個國家,便使得皇權遠遠的超越文官手中的相權,無法掣肘。

  大宋的相公們非常清楚,一旦皇權沒有任何限製的時候,相權便成為了一道擺設,同樣的他們這些文官也將成為一道擺設,不,隻不過是比擺設稍稍好一點的東西。

  他們能感受到,之所以策劃這次落榜學子鬧事,最後引起踩踏之事,為的不是抨擊趙禎的科舉改製,而是便向的衝擊皇權,但結果非常難看。

  趙禎能感覺到這些隱喻的變化,這種隱藏在君臣和諧之下的暗流,要是原先的自己一定會稍稍妥協,但現在他卻做不到,一個人當皇帝久了,多少會有些一意孤行,總會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利國利民,是對的,朝臣就該執行。

  勤政殿中的宮燭被風吹的稍稍搖曳,而這小小火焰的搖曳卻使得牆上的飲子瘋狂的舞動,殿中隻有這一根拉住燃燒,卻使得所有的東西的影子晃動起來,好似群魔亂舞。

  三才瞧見官家直愣愣的盯著那些狂舞的影子看,立刻上前點燃了另一支鎏金鶴燈,點燃之後,終於殿中的影子搖晃的沒有那麽厲害了。

  趙禎靈光乍現,伸手滅掉了三才剛剛點上的蠟燭,房間中繼續“群魔亂舞”趙禎不禁喃喃自語:“隻有兩種力量相互平衡的時候,才會保持環境的安定?這麽說來是朕錯了……”

  眼前的兩座燭台讓趙禎想明白了一些事,皇權與相權之間不該是敵視的,也不該是完全平靜的,互相摩擦是正常,雙方的力量平衡才是最好的,就像眼前的兩盞蠟燭,隻有都點燃之後,才會讓整個宮殿明亮起來。

  而一個好的帝王可以讓這兩種權利相輔相成,最後變成自己所用,為整個國家服務,趙禎忽然發現,自己一直站在皇帝之上的救世主角度來管理這個國家,而並非是一個帝王的角度。

  也許是自己有著古人所不知道的知識積累,這讓自己很快的迷失在皇帝與神二者的本質區別上,現在他忽然發現,自己雖然非常厭惡別人把他神化,但自己卻一直在不知不覺的神化自己。

  是朝臣的相公們突然把他拉回了人間,讓他知曉自己並非是全能的,也需要文臣的輔助,眼前的兩座燭台一座代表了皇權,一座代表了相權,但卻並未有代表軍權的,因為在大宋武將手中的權利被極大的限製了。

  即便是趙禎自己親政之後,也並沒有放開軍權,隻不過是對軍權的使用稍加寬限而已,並且隻限於趙禎自己信任的人,樞密使狄青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想通一切的趙禎忽然覺得自己應該趕到慶幸,若是自己在“成神”這條路上狂奔下去,誰知道將來的大宋會變成一副什麽樣子?

  端起皇後送來的瓠葉羹,這東西可是難得的美食,早在北魏的《齊民要術》中便有對它的記載:用瓠瓜五斤,羊肉三斤,蔥二升,鹽蟻五合,口調其味。

  羊肉燉的非常爛,經過瓠瓜的過濾膻味幾乎消失,隻剩下羊肉的鮮美,鮮紅的枸杞又有滋陰補腎的功效,趙禎望向三才道:“這是皇後送來的?”

  三才笑眯眯的答道:“是啊!官家,這是皇後特意命禦廚製作,並囑咐奴婢送來的,您看今晚……”

  趙禎笑了笑:“怎麽,朕現在連一點隱私也沒有了?這宮中還有誰不知朕在這勤政殿中呆坐?你以後再向後宮搬救兵,朕決不輕饒!多嘴也是宮人大忌,小心犯了口業!”

  三才連連點頭委屈的說道:“奴婢之錯了,但奴婢這是為了官家著想,即便是犯了口業,時候閻王也不會怪罪,最少奴婢和相公們是一樣的,盡了臣子本分嘞!”

  話外之音趙禎豈能聽不出來?連連揮手:“滾!召同平章事龐籍,參知政事夏竦,晏殊前來覲見!”

  既然皇帝是笑罵自己的,那便是峰回路轉,作為宮中的都都知,他本就應是站在皇帝這邊的,但,事情遠比他想象的複雜,甚至連皇後都有關係,最後還是中宮那位說的明白,讓自己如何行事,這才讓官家放下心結。

  三才低頭眼睛一直盯著兩隻鎏金的仙鶴燭台緩步離開,這就是皇後娘娘教給自己的妙法,三才並不知道,為何官家在看到了自己簡單的倆個點蠟的動作後就能明白其中的幹係。

  但三才知曉,了解官家的人整個皇宮,整個大宋,沒過皇後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