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7      字數:2153
  大宋與遼朝的糧食交易開始了,而在這“熱鬧”的糧食交易之下,卻是蔡伯俙與穆修的正式見麵,兩人在離開密道之後便誰也不認識誰,即便是在交接糧食的時候,都是在“爭鋒相對”。

  兩人雖然如此,但在外人看來卻沒有什麽不妥,遼朝與大宋的官員互相嘲諷,明裏暗裏的下刀子有何奇怪嗎?

  隻不過兩人的對話之中有些奇怪的詞語出現罷了,誰也沒有當回事的時候,蔡伯俙與穆修卻是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這是黑手常用的暗語……

  遼朝最先向大宋購買了十萬石的糧食,十萬石糧食在大宋不過五萬貫,可賣到遼朝卻要足足十萬貫,雖然不及之前走私賺得多,可這樣的高價對於商賈來說也是個天文數字。

  大宋國內有一整套的賑災體製,這是從唐代便沿襲下來的,再經過大宋朝曆代君王的改良,即便是到了趙禎手中也改變過許多此,對於現在的大宋商人來說,糧價基本上很難抬得很高。

  首先是常平倉的作用,各地常平倉被朝廷納入了考察勘磨的範圍,一旦抽查之中發現常平倉有誤,三年一次的勘磨便徹底完蛋了,誰敢用自己的政治前途為賭注?更何況發現常平倉有誤的同時,朝廷公示於天下,這下丟掉的不光是提拔的機會,更是自己做官的名聲!

  其次,大宋的運輸早已得到飛速的發展,原本從嶺南到東京城需要半月由於,現在的時間卻減少一半不止,若是快馬加鞭,沿著公路疾馳,隻需五六天便可抵達。

  東京城早已成為大宋的糧食中轉站,當趙禎拿下燕雲之後便猛然發現東京城的位置處在大宋的北方中部,這個位置可謂是天下交通樞紐,又有漕運火車之便利,作為一個運輸中轉站再合適不過。

  什麽東西需要大量的運輸?當然是糧食了!因為有了火車之便,東京城一下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

  四京之中,東京城是僅次於北京城的陪都,又與其他陪都之間有火車相連,豈不是天然的中轉站?

  於是趙禎在東京城設立漕運監管,專設一轉運使劉翰負責實職差遣,別的轉運使都是負責一路之事,而劉翰這個轉運使隻負責轉運一事,沒有其他的差遣。

  劉翰高高興興的上任了,他本以為自己的待遇與轉運使一樣高,調運糧草又是權利極大的肥差,誰曾想上任不到三天他便後悔了,到了東京城之後他才知曉,原來東京城每日運輸的糧食何止巨萬!

  劉翰每日忙的腳不沾地,賬目查的不敢有一點懈怠,一旦出了簍子,北京城便有訓斥傳下,讓他心驚膽戰,別的轉運使都是風光無限,即便是蔡伯俙的北京路轉運使都比他強!

  隻不過他錯了,東京城中的轉運使隻不過是忙點,累點,謹慎點,而蔡伯俙這個轉運使卻是真的在刀尖上行走。

  他要親自送走張茂,十萬石的糧食都將由大宋負責運輸,但除了馬夫官曹之外,一個護送的兵丁都沒有,遼人決不允許大宋的一兵一卒進入大遼的地界。

  於是張茂便帶著寥寥百餘人的隊伍趕著馬車踏上了前往遼朝的“重任”。

  臨走之前蔡伯俙反複交代,隻要安分守己便絕不會有生命之危,同時也交代了隨行的所有人,勿要聲張惹事,隻做本分之事,若是遼人刁難,便以一國使臣之身份應對。

  蔡伯俙的話讓張茂大吃一驚,這些人不過是馬夫而已,即便是軍中司馬也不可以使臣自居吧?

  但蔡伯俙卻無視他的驚訝,顯然這其中還另有隱情。

  蔡伯希不說,張茂也沒問,但在臨走之前蔡伯希拉住張茂道:“此次你去遼朝,遼人自然把心思放在你的身上,萬萬小心慎行!”

  張茂望一眼蔡伯希,敏銳的直覺早已發現了其中的蹊蹺:“無論我做什麽,都是為了大宋,若是我回不來……”

  “官家自然照拂……你的家人,子嗣都將由朝廷照拂,若是有事,本官也不會坐視不理!”

  張茂望著蔡伯希的眼睛,微微點頭頭道:“如此我便可放心上路了,蔡駙馬,保重!”

  蔡伯希微微點頭:“保重!”

  張茂拱了拱手便瀟灑的轉身而去,隨著他的離開,大宋的運糧馬車也跟著緩緩前進,長長的車隊以及護送的禁軍形成一條長龍緩緩地離開景州城。

  大宋和遼朝早已越好,為了防止逮人對糧草動手,雙方派兵護送,大宋禁軍負責把運糧隊伍護送到宋遼邊境,而遼人則是在邊境等待,接替護送,這是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責任……

  若是糧草在大宋境內被劫持或焚毀那便由大宋全權負責,反之到了遼朝發生意外便是遼朝的責任。

  這些糧食都是遼朝的救命糧,遼人自然不敢有一絲怠慢,穆修身為錢糧使自然是做最後的交接,遼人是買糧食,貨款兩清是榷場交易前提。

  十萬貫銅錢是從大遼的國庫中拖出來的,說多,也就是九牛一毛,說少,架不住往後還要源源不斷的購買,十萬石的糧食相對整個大遼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這都不夠整個大遼百姓一天的消耗。

  災禍之所以是災禍並非是因為它發生的時候死了多少人,而是在這場災禍之後會死多少人。

  人口一直是關乎王朝國本的事情,稅收,勞役,產出……等等維持一個帝國所有需要的東西都要依靠百姓來提供。

  沒有一個王朝會忽視自己的人口,大宋不行,遼朝更不行,在穆修看來,即便是要用這些糧食招募丁壯,遼朝也不能把百姓徹底拋棄。

  畢竟遼朝也算是正朔王朝,也自稱正統延續,豈能讓百姓自生自滅?救災肯定是有的,隻不過需要漫長的過程……

  這些糧食運往遼朝之後定然是最先救濟上京城中的宗室貴族,然後才是發放軍中,這是遼人的一貫所為,越是在緊要關頭越要把軍隊掌握好,隻要有了兵權,什麽民變鎮壓不住?

  隻要有了兵權,什麽地方大遼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