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無奈……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7      字數:2269
  五月初五便是端午,晉朝的《風土記》中對端午的解釋最為貼切: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華夏文明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繼承下,端午到了大宋便已經很繁華了,對於百姓們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最主要的便是為了紀念那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但在這個時代,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應該知曉,粽子這東西要比屈原晚上四百多年,怎麽可能是紀念屈原的呢?當然趙禎絕不會提及此事,大部分的人也不會說這種事情,畢竟這是在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誰反對便是另有圖謀。

  在這個歡樂的節日裏,北京府府衙卻炸了鍋,衙門的大堂中呆立著一個年輕的婦人,從她的衣著上看應該是出自富貴之家,單單是她身上的那件碧雅軒成衣便要十貫錢才能拿下。

  在大宋,婦人是極少出麵上告的,更何況這樣的富貴人家的婦人,哪個不是盡量的少出門以免傳出閑言碎語壞了名聲?

  但今日不同,那婦人的懷中抱著的卻是一個濕答答的棉布小襖,鮮紅的小襖不斷的向下滴水,混合著婦人的眼淚很快在地上形成一小灘水漬。

  自從一府分三衙之後,知府事就很少負責審案子了,多是交由提刑司處理,但今天的案子不同,所涉及的乃是媳告公婆,和子告父差不多都算得上人倫大逆,何況是富貴之家,影響甚大。

  府衙內的旁觀之地已經站滿了百姓,劉昱不禁感歎一聲,自己這個北京府知府事又要倒黴了。這件案子其實簡單,但卻涉及到風俗民俗的問題“五月子不舉”,這一下便十分棘手,何況是兒媳上告公婆,若是告輸了,怕是以後無法做人。

  自漢代以降,人們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而顯然這女子懷中抱的便是那死嬰,模樣淒慘無比,整個人仿佛被抽走了生氣一般呆呆的站在哪裏,即便是升堂的“威武”之聲也沒讓她有多少神采。

  劉昱無奈的拍下驚堂木道:“苦主擊鳴冤鼓者姓甚名誰,又所告何事何人?”

  那年輕婦人膝蓋微微彎曲的唱諾:“民女楊秀,擊鼓鳴冤,轉告公婆溺殺吾兒!”

  隨著楊秀的話整個府衙嘩然,不是因為這件案子,而是因為楊秀的舉動,溺死嬰兒在原先並不少見,非五月初五才這麽做,遇到打在年或是兵荒馬亂的時候,百姓無力撫養子女便會這麽做,實屬無奈。況且公婆溺死自己的親孫子也是為了楊秀夫妻二人好,五月子害父,女害母,既然是為了你好,你還豈能山告公婆?

  這案子基本上不用審理,劉昱清了清嗓子到:“兒媳上告公婆此大逆也,本官見你痛失愛子速速離去。”

  百姓們自然是支持劉昱的做法,婦人嘛!就該逆來順受,就該聽公婆的,你哪有公婆知道的多?哪有公婆見識廣!

  甚至有讀書人在一旁大聲的念叨:“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禦: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一字不漏引的四周百姓一致叫好,這年頭讀書人可是越來越多了,人們對讀書人的好感也越來越高。

  那婦人並不離去,而是跪地道:“啟稟大老爺,民女亦要上告,非恨公婆也,乃為後世之轍也!”

  此言一出整個衙門鴉雀無聲,連堂上暖閣之中的劉昱都是微微駭然,但讓人更加震撼的卻是女子下麵的話:“昔孟嚐君生而相齊!人無前後之神瞳,豈應陋習溺孩童之無辜?民女願為車之轍,上告公婆警後人。”

  劉昱一時間說不出話來,沒想到眼前的小婦人居然有如此口才,把孟嚐君都搬了出來,若是不知道的人一定會向那書生一樣嘲笑女子。

  “小小婦人用孟嚐君自喻兒子,實在是自大的緊嘞!”

  楊秀轉身怒視之:“不學無術者豈可羞辱與吾,昔孟嚐君生於惡月汝居不知?”

  自取其辱的“讀書人”被楊秀說的老臉一紅,掩麵而走,但劉昱覺得他比自己幸運,最少他能逃走,而自己卻不能,眼前這婦人怕是和自己女兒一樣,都是學識廣博之輩,最是不好相於。

  這小婦人歲數和自己女兒相仿,品性閑得,師爺已經把楊秀往日裏的風評交給了劉昱,從上麵可以看出著實是個孝婦。

  但兒媳告公婆,卻實是人倫大逆,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百善孝為先,上告公婆便是不孝,在這個儒家思想被奉為經典的時代楊秀便是錯了,而自己幫不了她,更改變不了之後的類似情況。

  堂中百姓嘩然,顯然他們不理解為何楊秀依然要上告,反正孩子已經死了,上告也沒有任何作用,甚至還會得罪公婆,使得以後無法在夫家立足。

  劉昱皺著眉頭,狠下心來:“民女楊秀,無理取鬧,來人叉出府衙不得上告。”

  在聽到劉昱這位大老爺給這件事畫上結尾後,所有人逃也似的離開,不是因為別的原因,所有人都知道楊秀做得對,所有人都知道她是為了悲劇不再重演,但所有人都不支持她……

  “蒼天昏暗,日月倒懸,理無可訴,何斷天明!?吾兒,你枉死了……呸!”

  楊秀狠狠的向北平府衙門啐了一口,她隻能用這種方法訴說世間的不公,從頭到尾她的丈夫,公婆都沒有出現,因為衙門根本就沒有正式受理,這也是為何楊秀出現在北平府府衙而不是北平府提刑司的原因。

  絕望的楊秀邁步離開,沒想到在這裏她還是得不到公道,還是不能讓人們重視五月子不舉的荒謬!何處有公道……

  待她走入無人的小巷時,去路上卻出現一個身穿燕居服的中年人,楊秀一敲便是剛剛坐在高堂上的大老爺,北平府的知府事:“大老爺何故攔我?”

  劉昱苦笑道:“觀你之模樣與我那待字閨中的小女頗為相似,本官同情你,但卻不能幫你,你熟讀詩書,經史子集也該知曉,孰輕孰重無可奈何。”

  楊秀轉身便走:“多說無益。”

  “天下能幫你的人隻有一個,當今聖上,本官聽說五月初五正是蹴鞠於廣宇棚開始之時,你若有膽量大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