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7      字數:2132
  西域人的回回炮已經讓甘肅軍城的守軍大為頭疼,當大宋耗費半月之功造出的幾十坐威力更加強大的回回炮的時候,西夏人的噩夢便真正開始了,重達數百斤的砲石帶著巨大的呼聲從天而降,一時間大地都在顫抖,轟鳴聲仿若地崩山摧壯。

  一塊巨石攜雷霆萬鈞之勢砸在軍城的角樓上,木質的角樓便在一陣吱呀聲中轟然倒塌,角樓中的西夏箭手或死或傷,模樣自淒慘讓人膽寒。

  有了回回炮的不斷支援,西路軍重整旗鼓的向甘肅軍城攻去,潮水般的士兵,烏雲般的弩箭,破空生,廝殺聲匯聚在一起,給人一種滅世之景,西夏人別無他法,隻能奮力抵抗,並承受這一切。

  戰事萬萬從白天打到晚上,絕望的氣息在軍城中蔓延,但都在拓跋濠的激勵下再次被調集起來,城破便是亡命之時,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殺個痛快,越是在逆境之中,人的潛能越會被激發出來。

  楊仲賢率領西路軍西征以來,從未遇見過如此拚命的守軍,也從未遇到過如此頑強的抵抗,西夏人已經瘋了,即便是傷兵也站在城牆上作戰,讓累的的士兵輪換去休息,有些黨項士兵見無力阻攔大宋禁軍的登牆,甚至會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擁上前去推倒更多的禁軍與他一起墜牆。

  如此慘烈的戰事已經讓宋人心中打鼓,也讓西夏人的戰意更加高漲,死亡有的時候便是一場獻祭,給最熱血的人提供更多的動力,激發人心中的殺意。

  宋軍無奈之下隻能一邊攻城,一邊製造更多的回回炮,以更多的石雨攻擊甘肅軍城,這樣既能為前線的將士減少壓力,又能最大程度上的破壞城牆和擊殺城中的守軍。

  這一點有些無賴,但在戰場上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飛石如雨,不斷的向甘肅軍城中砸去,城中房倒屋塌的同時伴隨著西夏人的慘叫,回回炮發射的石頭可不長眼睛,無論軍人還是普通百姓,觸則即傷,中者即死!

  整個甘肅軍城變成了一座人間煉獄,不斷有人被砸傷,或是砸死,有些人不得不被截取殘肢斷臂以保全性命,戰爭的殘酷在這裏被體現的淋漓盡致,觸目驚心。

  有了砲石和弩箭的壓製,城牆上的西夏人基本上已經沒有露頭的機會,他們舉起高大而堅韌的盾牌,合力抵擋石塊的侵襲,擁有一定韌性的木質盾牌在被砸中的時候能吸收很大一部分的衝擊力,並且不用擔心從天而降的箭雨。

  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本就是攻防要術,西夏人從宋軍的進攻之中慢慢摸索到了方法,高大的木盾最後被安置在木架上變成了頂棚,但有時石塊會穿透木盾直直的墜下,那下麵的人便必死無疑,但最少這種方法能減少守軍的死亡。

  城牆上的守軍被壓製的不能伸頭,大宋的機會便來了,西路軍中的將士用上了最為暴力也最為實用的方法,火藥攻城,這是大宋發現對付城牆最有效的辦法,沒有之一。

  任何城牆都很難抵擋得住火藥爆炸的威力,隻需在城牆下兩尺左右的地方開始挖掘,鑿開外麵的磚石,搗碎裏麵的夯土,挖開一個外小內大的口子,裝入火藥之後點燃,爆炸之後產生的巨大威力會使得城牆底部震動,城牆自己便成熟不起這樣的巨動開始土崩瓦解。

  隨著一陣驚天巨響,火藥爆炸的威力著實巨大,即便是在土石之中,響聲也是震動四野,宋軍的軍陣都開始震動,楊仲賢滿意的點了點頭,塵埃在不斷的翻滾升起,按照預期這座西夏堅固的城牆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西域人發出興奮的嚎叫,不斷的策馬飛奔衝向這個殘缺的破口,以至於大宋的重裝步兵根本就沒有開進的機會,楊仲賢不禁暗罵這些人的莽撞,若是由大宋重裝步卒開路,西域人魚貫跟隨,大軍會很快在城中站住腳。

  但此時的大地依然在震動,而且震動的幅度越來越大已經遠超火藥的爆炸威力,宋軍一時間不知是何道理,直到斥候的淒厲叫聲想起:“敵襲!西夏騎兵敵襲!”

  楊仲賢迅速的登臨高台,之間遠處的地平線上,一條一望無際的黑線正在逐漸變大,很快他便瞧見一馬當先的騎兵,以及高高豎起的西夏旗幟。

  來不及多想,楊仲賢大吼:“列陣東南,黨項人騎兵襲擊!發號炮示警側翼!”

  簡單的一句話便把軍令傳下,士兵的動作很快,尖利的響箭號炮輪番響起,大宋軍隊在飛快的變幻軍陣,從一個正方形變成菱形,賤賤的一角便是大陣的側翼,大宋軍中有令,得號炮著如聽軍令,以炮聲響箭變陣,隨軍令不在亦不可違!

  宋軍已經形成一種習慣,每個軍陣之中都有專門負責附耳傾聽軍令的傳令兵,所以大宋軍陣的變化才會如此之快,但即便如此,西夏騎兵重來的時候,宋軍大陣隻堪堪射出兩輪箭雨便短兵相接了。

  因是臨時變陣,大軍根本來不及搬運沉重的拒馬,更來不及開挖陷馬坑和設置絆馬索,西夏騎兵幾乎是直直的衝進軍陣之中。

  而此時正與伏兵殺得難舍難分的宋軍更是沒有機會顧及青塘聯軍,自顧不暇都來不及誰在意這些冒失莽撞的人?

  但也正是這些冒失的西域人給了大宋變陣迎敵的機會,如若大宋前軍攻進甘肅軍城,中軍與後軍在外被西夏伏兵夾擊,那才叫一個慘,楊仲賢此時甚至有些慶幸的感覺。

  這些西夏騎兵顯然不會是從周圍趕來的,西路軍在進攻的時候已經把南麵的卓囉和南軍司擊潰,即便潰軍重聚也不會有如此之多的人數。

  顯然這些騎兵的人數遠超萬人,後麵更是連綿不絕,大有包圍西路軍之勢,以如此推算下來,怕是不下十萬之眾,難道是沒藏訛龐早早設下的一支伏兵?!

  想到這裏楊仲賢起了一身的冷汗,大軍攻城最怕的不是攻取不下城池,而是被內外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