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6      字數:2408
  趙禎的話讓在場的眾人目瞪口呆,所有人驚訝的望著他,不知官家所謂的探親是如何探法……

  將士們的家眷散落在大宋境內,即便是最近的真定府距離析津府也有幾百裏的路程,年輕力壯的還好些,上了歲數的人如何前來探親?

  看著狄青夏竦等人大眼瞪小眼的樣子,趙禎微笑道:“所謂的探親其實便是讓將士們的家眷沿著公路運送物資,朝廷提供一路上的所需,包括馬車,牛車,草料,盤纏等等,他們隻需把東西運送到析津府便可。”

  夏竦皺眉道:“那上了年歲的人該如何?”

  沒等趙禎回答,包拯便接上道:“其實不需這樣,每個村莊鄉鎮街坊派出一個德高望重之人,組織年輕力壯的青年便可,這些人就從將士們的年輕族兄弟中抽取。”

  趙禎稍稍給出一個建議,手下的文臣便主動的開始分析和解決,這便是他們的作用,皇帝給出一個大方向,自然不會去考慮細節的問題,否則皇帝早就累死了!

  “那此事便交由夏竦包拯你們二人操辦,務必審慎細致,軍中無小事,探親之事關係到將士們的戰力不可懈怠!”

  夏竦和包拯對視一眼齊齊拜下:“臣尊陛下旨意!”

  探親一事對武將來說是個大包袱,但對文臣來說卻是不然,隻要規劃好,有條不紊的進行,其實這事並不是很難解決,文臣最善於做的便是統籌規劃。

  探親的人數太多?那便限製年齡派遣代表。路途太過遙遠?那就朝廷貼補路費。朝廷有虧損?那就讓他們運送物資。總有辦法扭虧轉盈,把探親規劃好!

  但探親這種奇思妙想也隻有趙禎能想到,夏竦和包拯這樣的文官不會,也不能考慮這種問題,這便是上下之別。

  將士的思鄉之情被順利解決,這讓狄青放下了心中的唯一擔心,此刻大軍在外,補給充足,再加上軍心穩定,隻要指揮得當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遼朝遲遲按兵不動,對大宋的壓力很大,現在後患已除,狄青有千百種辦法試探騷擾遼人。

  趙禎很快便給了他機會:“狄青,你是朕的大將軍,你便說說接下來該如何?”

  趙禎的話讓在場的文臣心中驚訝,從太宗開始,大宋的曆代帝王都不會請教武將用兵一事,太宗更是把所有指揮權緊緊的抓在手中。

  現如今官家卻如此開明,這樣的詢問基本上等同於把兵權下放到狄青手中。

  狄青激動的起身,他明白官家的意思,戰鬥時的指揮權和現在的兵權完全不同,隻要官家同意自己的觀點,那就意味著自己可以隨意安排北伐的禁軍,權利之大往日不可想象。

  即便是心中激動,狄青依然保持大將之風,引領眾人來到一旁的帳篷中,這有趙禎派人測繪的標準輿圖。

  “啟奏官家,軍心一旦穩定,將士們的思鄉之情平息下去後必然會升起建功立業之心,此時是調整作戰方式最好的時候,往昔多是遼人奇襲我大宋邊地,如今我大宋良馬數萬,甲胄堅固,利劍鋒芒,何不以牙還牙?”

  狄青的提議讓趙禎眼前一亮,自己隻想到了龜縮防禦,用大宋強大的物質基礎把奉聖州和析津府變成銅牆鐵壁,卻忘記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雖說以不變應萬變,可龜縮防禦到底不過是消極防禦而已,這和原先大宋的防禦政策基本相同,大概自己還是受到老爹影響的多吧。

  “狄卿家的意思是我大宋騎兵主動出擊,以遊騎,打草穀之法騷擾遼軍?”

  狄青點頭道:“官家聖明,此法一可練兵與邊地,二可給遼人以壓威懾,三可起到窺探敵情之功。”

  經過狄青的解釋,不光趙禎滿意,眾人也是連連點頭,曹瑋和楊懷玉更是滿意,對於他們來說狄青是在給他們送軍功!

  曹瑋和楊懷玉駐軍之地皆是要衝,騷擾遼人他們當仁不讓。

  趙禎瞧見了他們眼中的喜悅,這兩人雖不是頂頂的帥才,但領兵作戰還是相當不錯,曹瑋中規中矩,楊懷玉銳意進取,總有出彩的地方。

  經過趙禎的改變,大宋的文臣一般不在兵事上發表過多的意見,他們都知道官家最厭惡文臣把政治上的手段帶到兵事之中。

  包拯瑣事眾多先行離開,得了好處的楊懷玉和曹瑋連連告退,他們要趕回自己的駐地謀劃出兵事宜,狄青找了個借口也走掉,唯獨留下夏竦站在原地。

  這麽多年的相處,趙禎對於朝中的這些老狐狸的脾氣早已是摸得透透的,就像文臣了解他自己一樣。

  完全不搭理夏竦,趙禎習慣性的把剛剛商議的事情隨手記錄在隨筆之上,這是他的習慣,也方便內侍整理記錄成冊。

  等待許久的夏竦發現如果自己不說話官家怕是絕不會開口,無奈的歎息一聲道:“官家北伐以快一年,析津府,奉聖州大局以定,不知官家何時還朝?”

  趙禎眉頭一挑:“怎麽,朝中文臣已有不滿之語?”

  夏竦微微搖頭道:“官家乃天子君上,應坐守一國之都,如今東京城隻留下太子皇後,實屬不妥,在加趙允讓一事,朝臣多有上諫。”

  趙禎笑了笑,夏竦果然是要勸自己回朝的,這在他的意料之中,對於朝臣來說把皇帝守在眼前才是最放心的。

  “朕現在可走不得,軍心動蕩要是沒朕在這裏壓著還不知成什麽模樣,看似小小的事情卻能影響整個戰局,東京城有太子皇後就夠了,不需朕去安心,可這裏離不開朕。東京城雖然看似動蕩,可卻不會升起太大波瀾,但析津府和奉聖州不同,稍有不慎便會易手,遼人遲遲不動便是在尋覓機會,朕走不得!”

  夏竦知道自己勸不動趙禎露出無奈的苦笑道:“老臣知道,官家身在何處便能安定一方,可一國之君遠征定要保證京都安定,否則必生大亂!趙允讓隻不過是癡心妄想的蠢貨,但他之後會不會還有人窺伺九鼎之位?陛下北伐大定,以使得遼人龜縮不前,此時正是回京還朝的大好時機啊!”

  趙禎默默不語,夏竦的話也代表了大宋絕大多數的文臣想法,但此時不是退讓的時候,北伐對大宋來說尤為重要,文臣看到大軍深入敵境,並連連戰勝之後便開始飄飄然了起來,也把勝利看的稀疏平常,他們不知道大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取得如此驚人的戰果。

  從倭國運來的白銀大部分投入到了燕雲的土地上,或是補給軍隊,或是用於建設,而國庫的稅銀也多用於給出征將士作為犒賞隻用,總的來說大宋並未從這次戰爭中獲得太多的實際利益,但趙禎依然堅持的原因是燕雲之地對大宋的戰略意義是花錢也買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