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劍出,展赫赫天威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6      字數:2183
  自古以來劍因為佩戴者的不同,分為多種。

  天子劍,諸侯劍,士人劍,庶人劍等等,庶人劍屠戮生命,士人劍正法紀,諸侯劍鎮朝綱,唯獨天子劍甚少出鞘。

  皇帝的劍便是天子劍,要麽不出鞘,一旦出鞘必會山河變色,氣動蒼穹!

  天子劍乃是征伐之劍,乃至高殺伐之劍,皇帝禦駕親征必帶天子劍以震懾天下,當軍演結束後,大軍休整了數月有餘,金秋十月,秋風送爽,將士們的勞累是有收獲的。

  趙禎的等待也是有收獲的,當遼朝與西夏戰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趙禎當著巨大校場上的十萬雄兵拔出了自己的天子劍,八麵漢劍帶著龍吟之聲出鞘,在陽光的照射下璀璨奪目。

  劍身上並沒有什麽獨特的花紋,隻有鍛造時留下的血槽溝壑,天子劍平直端正,在華夏的傳統中,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更別提天子的佩劍了。

  八麵漢劍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這便是趙禎手中的天子劍。

  趙禎的天子劍出鞘後,校場上的十萬將士摒住了呼吸,他們都知道天子劍是不能隨意出鞘的,一旦出鞘必有戰事!

  果然,在官家的天子劍出鞘後,監軍夏竦,整個軍演中出現的唯一一個文臣走上點將台,展開手中的卷軸道:“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

  單單是一個開頭就讓整個軍營興奮了起來,這是說的遼朝啊!除了大宋以外,唯有遼朝以中國自居,三次軍演的地方都選在了宋遼邊境,是個人都會聯想到遼朝,聯想到燕雲十六州。

  多次軍演之後,將士們恨不得殺入遼朝,奪回本就應該屬於大宋的燕雲之地。

  “石敬瑭大逆不道,數典忘祖,割讓燕雲,甘作兒皇帝!遼朝占我華夏故地,經營多年,我朝自太祖開始,便索要之,然遼朝拒不歸還,太宗發兵,兩度北伐皆敗北而歸,然!我大宋金甌之心尚不休矣!

  今聖天子治世,集十萬雄兵,陳燕雲之邊,意全我大宋金甌,北禦強敵,護我山河,三軍將士厲兵秣馬枕戈待旦,陛下禦駕親征何有不勝之理?!”

  瘋了,全都瘋了!

  十萬將士激動的身體顫抖,幾乎是嚎叫般的喊出:“收複燕雲,完我大宋金甌!”

  趙禎高舉天子劍用盡全身的力氣喝到:“如今我大宋,民安,食足,兵精,控弦執矢百萬之數!目視我中原之民,失燕雲而受屈辱,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複華夏之威儀。

  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誌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契丹、女真,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趙禎的檄文一出,眾將士齊齊施以隆重的軍禮,即便甲胄在身也單膝跪地:“陛下聖明,以仁慈之兵北伐契丹,收回燕雲故地,我等將士願以身效命,不敢稍怠,雖萬死而複金甌,雖萬死而全華夏!”

  這是主動請戰,大宋的將士早已是熱血沸騰,他們沒有文臣那些軟弱的心思,他們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訓練早已不怵遼人騎兵,背嵬軍,踏白軍的強悍給了他們以自信!身上的板甲和陌刀給了他們以鋒芒!戰車,戰馬給了他們以力量!

  三次軍演雖然大體相同,可軍演的內容卻越來越接近與遼人的對戰,也給大宋的軍隊以經驗。

  皇帝手握天子劍與眾將士一同禦駕親征!這是多麽激蕩人心的事情?同時將士們也看到了官家的堅持,自太宗開始北伐,兩次禦駕親征都是失敗而回,兩次的失敗已經讓宋人談遼色變。

  是官家帶領大宋慢慢的走出這種陰影,西征黨項,南滅大理讓大宋的文臣武將不再畏戰,怯戰。

  既然官家能帶著大宋走出對遼人戰鬥的恐懼,那就一定能再次帶領大宋戰勝遼朝,將士們的這種信心是一種自發的,下意識的對趙禎這個大宋皇帝的信任。

  皇帝的作用在封建時代基本上就是軍民心中的神,而趙禎一直把這一角色演繹的很好,有文治,有武功,鼓勵商賈,興辦教育,減少苛捐雜稅,推行格物,這一些列的變化都讓大宋的國力更上一層樓。

  檄文剿詔一出,剩下的便是祭天出兵了,眼下軍心可用,趙禎可不打算拖延,更為重要的是他已經收到消息,耶律宗真率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向西夏境內開拔!

  這一戰對西夏人來說是滅國之戰,而對遼朝人來說也是征伐之戰,雙方都不會懈怠,戰爭的強度也一定會是前所未有的高,遼朝無論如何也是脫不開身的,眼下豈不是大宋最好的機會?

  此時不出兵燕雲,難道要等遼朝大軍回援後才派兵?唯獨讓趙禎不爽的是,自己北伐燕雲怕是李元昊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吧?

  大宋的舉措無形中成為西夏的助力,也讓遼人更加的難受,反倒是成就了西夏和李元昊,但北伐歸北伐,西夏也是在變相的幫助大宋,趙禎為了這次北伐策劃已久,許多的細節都是他親自策劃的,耗費的人力財力不知幾何,豈能怠慢?

  祭天之後趙禎發出了開拔向北進發的旨意,大宋的探馬帶著皇帝的文臣夏竦和皇帝的檄文先行前往燕雲,大軍所在的花塔子鋪距離燕雲實在太近了,根本就沒有必要,也沒能力隱瞞行蹤。

  怕是在遼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大宋的十萬大軍便已經壓境,十萬人要分成三路,如三把尖刀般快速插入燕雲十六州,三方還要互為犄角之勢,一旦遇敵也可隨時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