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遼皇駕崩的餘波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6      字數:2389
  原本一場熱鬧的守歲年夜飯就這樣被張儉打斷,遼皇的死到底是怎麽回事趙禎還不知道,但張儉在大宋的文武百官和自己麵前說出這樣的話一定是有他的用意。

  最簡單的便是提醒大宋此時不要打歪主意,張儉清楚身為禮儀之邦的大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是絕對不會進攻遼朝的,畢竟遼朝國君剛剛駕崩,如果大宋有所動作一定會遭到衛道士的口誅筆伐。

  趙禎微微感歎道:“耶律隆緒也是一代英主,沒想到就此隕落,朕甚感……悲傷。”差點一不注意就說成了甚感欣慰,趙禎暗自捏了一把汗。

  無論如何遼皇是一定駕崩了,否則張儉不會當著大宋文武的麵說出這樣的話。

  蕭惠看了一眼趙禎躬身行禮道:“我皇駕崩又路途遙遠,請陛下允許我遼朝使團即刻回國奔喪。”

  “朕準了,替朕在遼皇的靈前上一炷香,夏竦,你也即刻挑選能臣幹吏出使遼朝觀禮!”

  夏竦迅速走出宴席的小幾道:“臣遵旨!”

  既然耶律隆緒死了,大宋再當著遼使的麵繼續飲宴便不合適,盛況空前的瓊林宴就這樣匆匆結束,戲劇性的變化卻使得黨項使者仿佛從地獄升入天堂。

  大宋,遼朝,黨項三國之間的博弈早就是此消彼長的變化,之前趙禎故意壓低黨項抬高遼朝為的就是告訴黨項我大宋不承認你,可誰曾想轉眼間遼朝的皇帝就這樣死了……

  這對黨項來說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

  野利仁榮對遼國如今的局麵知之甚詳,畢竟蕭耨斤在遼朝的獨斷專行早已聲名在外,現在的遼皇一死,遼朝恐怕會麵臨一場巨大的變動,而黨項便會從中受益……不光是黨項,野利任榮微微抬眼看了一下上首的大宋管家,怕是大宋也會從中插上一腳吧?

  畢竟相對於黨項人,宋人對遼人的不滿也不少,燕雲十六州可是大宋臉上的傷疤,也使得大宋在北麵地區失去了原有的屏障。

  微微一笑,野利任榮暗自感歎:“恐怕宋人會比我黨項人更著急吧?”

  確實像他猜測的一樣,趙禎在離開瓊林苑回到宮中的時候,三才便抱著整整一摞的奏疏小跑過來:“陛下,這些都是朝臣們的上疏……”

  趙禎笑道:“他們倒是快得很,相比遼皇駕崩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今年最大的收獲了吧?”

  三才見官家氣色不錯又是大年夜便諂笑著說道:“可不是,許多朝臣都說遼皇是一代英主,他死了便是老天賜予我大宋的機會嘞……”

  “放屁!!”

  趙禎伸手就打翻了三才手中的奏疏:“小人之心,這分明是懦夫所為,即便是我大宋要取回燕雲之地也要靠的真正實力,名正言順的從遼朝手中收回,否則何談出師有名?”

  趙禎說完便彎腰撿起奏疏向福寧宮走去,多好的紙張啊,就這樣扔了豈不浪費,還是給宮中的壁爐添磚加瓦的好……

  福寧宮內,趙禎抱著倆個剛剛吃飽打著奶嗝的兒子,女兒雖然才兩歲但已經開始蹣跚學步了,從薇拉的懷中掙脫顫顫巍巍的撲到趙禎的腿上傻笑。

  王語嫣看著靈兒走路的樣子埋怨道:“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周歲便會走路,隻有咱們皇家例外兩歲的娃娃才開始蹣跚學步,官家可不能太寵她了。”

  趙禎一邊逗弄女兒胖嘟嘟的小臉一邊笑道:“你知道什麽,太早學步固然顯得異於常人,可將來的腿型不好看,要是羅圈了可如何是好?”

  楊采薇瞧見兒子吐出的奶水把趙禎的袞服都打濕了,連忙抱起拍了拍:“寵就寵了便是,反正您是大宋的官家,我們也都喜歡靈兒的緊,不過是擔心她而已,如今倒成了臣妾的不是……皇後娘娘你說是不是?”

  王語嫣翻了個白眼:“就你會說話……”楊采薇並不在意笑眯眯的拉著薇拉一起給趙禎和兒子換衣服。

  溫馨的一幕讓趙禎糾結的內心得以平息,望著溫暖火光的壁爐陷入沉思,此時出兵遼朝顯然是不明智的,雖然遼朝國內將會引來一場動蕩,可一旦大宋出兵煙雲,必會惹得遼人同結一致,內部矛盾遠沒有外部矛盾來的嚴重,古人的政治中可沒有所謂的攘外必須按內的荒謬邏輯。

  在趙禎的規劃中,遼朝是放在最後的目標,不光要收回燕雲之地,就連貝加爾湖都要收入囊中!

  隻不過要想對付遼朝這個龐然大物,必須徐徐圖之,而黨項就如一隻徘徊在荒野上的豺狼,狡猾且凶殘,一旦宋遼兩國開戰,它必定會利用這個絕佳的機會進行擴展,趙禎可不會讓它有立國的機會,更不會和它聯手瓜分遼朝。

  如今隻有徹底的消滅黨項,才能使得大宋把所有精力投入到遼朝身上。

  翻開手中的奏疏,趙禎隻要看到天賜良機或是聯合黨項之內的話便毫不猶豫的丟盡壁爐中,看來文臣有的時候還是想當然了一點,連哀兵必勝的古語都忘了。

  找了半天也沒瞧見蔡伯俙的上疏,趙禎微微苦笑,這家夥是徹底的不打算接觸政事了,今晚趙禎誰都瞧見了,晏殊,歐陽修,丁度,曾公亮,甚至還有剛剛從天長調任殿中丞的包拯和在路政院任中丞範仲淹。

  唯獨蔡伯俙這家夥怎麽找都沒找見,最後還是彭七隨口說了一句:“蔡駙馬抱著兒子去荷花池看青蛙去了……”

  趙禎苦笑著搖了搖頭,果然他是想置身於朝政這個大泥潭之外,無奈的翻開歐陽修和包拯,範仲淹的奏疏,清一色的說明大宋不能在這時候對遼朝用兵,其中的分析倒也算得上是另辟蹊徑。

  歐陽修以《老子》的話提醒自己:“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而範仲淹則是看到了黨項人的威脅,指出一旦和黨項聯手瓜分遼國必然是養虎為患得不償失。

  包拯的文章就相對簡單的多了,遼皇剛剛駕崩,我朝以能爭善戰之兵滅此朝食,天下人怎麽看,外邦附庸怎麽看?

  三個人的想法都很理性,趙禎滿意的點了點頭,伸手拿起女兒顫顫巍巍遞來的毛筆在奏疏上批閱。

  翻開丁謂的奏疏就有意思的多了,他沒有說明到底是支持還是不支持出兵,隻是在奏疏上寫明如今大宋的國力以及三司能出的兵餉糧餉幾何,僅此而已多一句話沒有,真是個不折不扣的計相老狐狸。

  把沒用的奏疏統統扔進壁爐中取暖,墨水燃燒的味道可不好聞,大兒子趙旭一點也不在意還衝著火光咯咯直笑,二兒子趙昀則是嫌棄的皺起眉頭大哭。

  趙禎莫名其妙的摸了摸腦袋,這算不算是文武之間的取舍?難道這就算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