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優越的科舉製度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10-31 18:57      字數:2302
  圖格魯克當然知道大宋的優勢在哪裏,無論怎麽分析科舉製度都是一項較為完整,公平,穩定社會矛盾的製度,這會給一個國家帶來最重要的東西,人才。

  隨著國家越來越穩定,隨著執政時間越來越長,圖格魯克早已發現了人才的重要性,看到宋帝國的科舉製度,就如同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圖格魯克羨慕且嫉妒大宋所擁有的這一製度,但他不知道大宋的科舉製度之所以如此完善也並非一蹴而就。

  這是不斷發展而來的,是漢家王朝一代又一代人在動蕩與毀滅中追尋出的“真理”。

  科舉製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麵,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尤其是唐宋時期,科舉製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這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漢家王朝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

  圖格魯克是一位求知欲很強的君王,這一點對於趙禎來說好也不好,他希望趙禎詳細的告訴他大宋的科舉製度是如何形成與改善的。

  趙禎並沒有拒絕,而是在阿母城主府的宴會廳與圖格魯克進行深度的交流。

  科舉放榜後為學子們舉行的慶祝的宴會,在唐代、五代、宋初稱為聞喜宴,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開始改為在瓊林苑舉辦,因此這場宴會又被稱為是“瓊林宴”。

  這是一種象征意義極大的宣傳形式,在大宋已經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

  大宋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製科和武舉。

  起初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甚至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他科目總稱諸科。

  但趙禎不會告訴圖格魯克,在他執政後,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改革。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宋初大幅增加了科舉錄取名額,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平均每年達四百五十餘人。唐朝總共取進士總數才六千多人。宋仁宗對進士名額做了限製,規定每科不超過四百人。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達一百三十多人。宋朝平均每年取進士數是唐朝每年取進士數的十幾倍。

  這顯然是不行的,冗官的現象就此產生,相比多餘的官員,大宋無法提供如此多的職位,且高薪的製度下,大宋每年耗費的錢財數以萬巨之多。

  於是趙禎便變革了科舉,大幅減少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增加了其他諸科的錄取人數,同時還在增加全新的製科。

  並且把大宋的公務人員納入到科舉之中,提高公務人員的素質,地方州府衙門中,除了主官,判事,縣尉之外,其他的公務人員也必須參加科舉才能獲得職位。

  這在原先是行不通的,但在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全民素質增長的大宋,卻是可以實施,甚至是朝堂上下,大宋百姓喜聞樂見的事情。

  趙禎十分重視縣級官員的選用,並要求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薦縣級官員人選,他甚至要親自召見,考察合格後方可任命。

  同時,朝廷高度重視對州縣各級各類官員的考核監督。這是一種集權的形勢,朝廷的中樞對地方官員的考核既有針對任職年限積日計月的嚴格核算,也有對履職效果的等級評定。

  在近乎嚴苛的選任製度下,大宋代知縣、縣令群體的總體素質與行政能力有著顯著的提升,這是曆朝曆代都不曾做到的事情。

  而趙禎之所以這麽做,最主要的原是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上的控製權。

  皇權不下縣,這幾乎是曆朝曆代的通病,地方上的宗族規矩,家法,甚至比國法還要大,即便是大宋的律法經過無數次的改革,地方上祖宗濫用族規,使用私刑依舊屢見不鮮。

  為了避免女人犯法被拿到縣衙施以仗刑,宗族的大多數作法依舊是不論罪責大小,一律沉塘,往往是地方知縣,官員聽聞此事匆匆趕往避免悲劇的發生,但最終隻能在宗族的阻撓下,看著不斷冒泡的豬籠,無力的怒吼…………

  大宋的地方官員乃是最有責任心的官員,他們出生寒門,有著被科舉以及儒家文化洗腦的執著,有著被趙禎以教育之名不斷灌輸的強大價值觀。

  趙禎可以驕傲的向曆代王朝的帝王宣布,大宋的官員已經被他改造的更為人性,更為執著,更有理想,抱負,甚至願意身赴國難的一群人。

  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大宋不斷完善的科舉製度以及教育製度,唐朝也有科舉,但卻沒有相匹配的,完善的教育製度,這是大宋與前唐最不一樣的地方。

  並且大宋的科舉有著極大的公平性。

  彌封、謄錄,是對科舉製度進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彌封就是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又叫做“糊名”。糊名之法最早出現在唐代,唐初在吏部詮試授官時,所試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知貢趙上交首次在進士考試中采用糊名彌封的辦法取士。

  考生姓名彌封後,但考官仍能認識其筆記,下有對策上就會有政策,於是趙禎的老爹在大中祥符八年為了應對下麵人的對此,與其鬥智鬥勇,專設謄錄院,殿試卷子一律派專人抄錄,然後試官審閱,此後省試、發解試也次第推行謄錄製度。

  此外,還進一步加強了科場紀律,實行嚴格的搜身法規,考察內兵衛羅列,巡行監視。

  真宗時舉子入場挾帶作弊之風頗盛,舉子“重裘而進,便於懷挾”,“挾書為奸”者頗多。於是真宗皇帝力求堵塞各種權門舞弊之徒,自然要嚴肅考場紀律,到了趙禎這裏便更為重視,以最為嚴厲的終身不得取士來打擊夾帶之徒。

  這些製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

  趙禎用了半天的時間才講到了大宋製度的完善,圖格魯克便已經聽得是酣暢淋漓,大呼過癮,而趙禎則是發自內心的微笑,因為他要改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