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六十章趙禎的“教化”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10-20 20:20      字數:2253
  在高昌城中趙禎待的時間比較長,因為要派遣使者先行一步去往塞爾柱通報,當然這是秘密的前往,雙方皇帝之間的行程都在使者的通報之下得以明了。

  既然是會盟,雙方都必須付出相當大的誠意,否則這場結盟是無法進行的,地點也被從伊斯法罕設置到了鐵門關外的瀚海之中。

  因為這樣一來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會在瀚海中伏擊對方,埋伏等待的時間就能要了他們的性命,雖然環境惡劣了一點,但無論是趙禎還是圖格魯克都是同意的。

  瀚海之中也不是沒有綠洲,相反還有城池的存在,阿姆河橫穿沙漠,而阿姆河邊上的阿母城便是從綠洲發展而來。

  於是雙方之間把阿母城當作是簽訂盟約的最佳場所。

  阿母城的存在本身就是較為傳奇的事情,因為這座城池在阿姆河的西岸,而大宋與塞爾柱之間的疆域劃分便是按照阿姆河來的。

  雖然塞爾柱人退到了瀚海之後大宋沒有再追殺過去,但當年那一戰的勝利者是大宋,於是八百裏瀚海便從阿姆河為界,西岸為塞爾柱的土地,東岸為大宋的土地。

  雙方之間並沒有疑議,但唯一的問題就在阿母城,這座城池在阿姆河的西岸本應屬於塞爾柱,但大宋這邊朝堂上下都不同意,因為這座在河岸邊的城池乃是一處重鎮,同樣也可以作為進攻大宋的跳板。

  於是在塞爾柱使者把劃分好的輿圖呈現在大宋朝堂上的時候,大宋的朝臣以及當時還是皇帝的趙禎便出言反對。

  作為勝利者沒有讓塞爾柱賠款割地便已經不錯的了,奈何在這座城池上還要和大宋算的如此細致,那就要好好掰扯掰扯!

  大宋的朝臣們給出了倆個建議,一來是大宋派兵過去打下阿母城,而來則是塞爾柱出錢給大宋,大宋在阿姆河的東岸自己修建一座和阿母城一樣的城池。

  這便讓使者難做了,他隻有出使大宋的權利,而沒有替圖格魯克決定任何事的權利,所以他準備返回伊斯法罕向圖格魯克稟報之後再來。

  於是趙禎便親自寫了一封書信,在書信中闡明大宋朝堂上的兩種觀點,同時再表達的自己的意思:把阿母城變成一座不輸與大宋同時也不屬於塞爾柱的特殊存在。

  由當地人自己組建一個管理機構,大宋和塞爾柱同時派遣官員前往監督,雙方都會為自己本國的利益而盡心盡責,同時也互相監督稅收問題。

  因為這是不屬於任何一方的城池,所以雙方各收取總收稅的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四十交由阿母城的衙門自己支配,但同樣要接受大宋以及塞爾柱官員的監督。

  至於阿母城的城池防務,那便是無需擔心的事情,無論是塞爾柱還是大宋,都不得出出兵阿母城,即使兩國交戰也是如此。

  畢竟有大宋和塞爾柱在身後,阿母城根本就沒有必要發展城防,哪個不開眼的敢襲擊阿母城,那便是同時得罪了大宋帝國和塞爾柱帝國。

  於是這個提議被圖格魯克欣然接受,並且回信的同時還在其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和應當修繕的地方。

  也是從阿母城這次通信開始,趙禎與圖格魯克之間的書信交流便開始了。

  這次會盟同樣也是如此,塞爾柱從與大宋的合作中獲得了好處,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雖然因為黑汗塞爾柱與大宋幹過一架,但雙方之間並沒有不死不休的仇恨,也沒有其他的矛盾。

  在國家利益層麵進行妥協,圖格魯克還是能夠做到的,於是雙方才有今天的局麵。

  同時圖格魯克發現,隻要不越線,宋帝國的強大隻會給塞爾柱帶來好處,大宋的貨物便給塞爾柱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收稅,這也使得圖格魯克不用為錢財擔心。

  雖然大宋賺的最多,但塞爾柱賺的也不少,大量購買宋人商賈的貨物,抬高價格之後再賣給西麵的其他國家,這種買賣相當劃算。

  賺到的錢財還能購買自己所需的東西,雖然塞爾柱沒有工廠,但大宋不就是相當於塞爾柱的工廠一樣嗎?

  唯一的遺憾就是這麽多年也沒能從大宋搞到一個完整的蒸汽機,同時那些被宋人稱之為“格物官”的人才也沒有勸降過來。

  否則塞爾柱自己便會有製造的能力,這麽長的時間已經足夠圖格魯克發現其中的問題。

  宋人商賈不光賣出貨物,還會購買一些東西,比如礦石,寶石,之類的,量大的便會雇傭塞爾柱的貧民為他們工作,把大量的貨物再運回到大宋去。

  而此時的塞爾柱商人還在為大宋的商人帶來的貨物多少而樂此不疲,根本就不會在意人家已經在兩頭賺錢。

  由此,圖格魯克也開始懷疑,是不是宋人都如同他們的皇帝一樣聰明?

  其實他並不知道,一個民族的智慧與否其實和皇帝有著最緊密的關係,當然在人類這個物種層次而言,智慧是稍有區別的,但區別並不大。

  而在這個時代,皇帝的身份決定了一切,趙禎是大宋的皇帝,但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的大家長,這一點上無論是趙禎自己,還是大宋百姓都明白這一點。

  於是這個大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便是一個關鍵問題,所以漢家王朝才會不斷的提出“教化”一說。

  有的王朝,有的君王會把百姓“教化”的規規矩矩,永遠在一個圈子裏打轉,如此一來最聰明的人也隻能在這個圈子裏聰明,但本質上還是在打轉,除非他能打破這個圈子,而要打破這個圈子,就要與圈子的製定者也就是皇帝抗衡,腦殼硬的人不是沒有,但最終硬不過鋼刀。

  而有的王朝有的君王會把百姓“教化”成匪類,整個王朝化身為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他們相信自己雙手和力量,用手持刀,用刀掠奪,當然這樣的王朝也不會長久,因為前人早已預言過“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而趙禎算不上是給大宋製定了什麽規矩,也並未有過好戰之舉,他所發動的戰爭都是在國家利益的需要之下,在長久發展的思考之下所進行的,所以疆土雖大,但卻依然充滿可控性與理智。

  趙禎所作的其實就是給大宋這個封建王朝“開蒙”而已,一旦開啟蒙智,接下來的事情就會變得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