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9-12 20:38      字數:2145
  格裏高利七世在離開的時候有些納悶,他不明白宋帝國一麵口口聲聲的說不願參與到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和教權的爭奪中,另一麵又在幫助亨利三世的同時又在給自己行了方便。

  誰說付出了一個奇維塔韋基亞港的代價,但畢竟化解了教皇國和宋帝國之間的危機,讓兩國之間再次平靜下來。

  這樣的幫助雖說看不見,但卻是極為有用的,有些人雖然不能成事,但隻要他不在關鍵時候搗亂,那就是感謝上帝了!

  格裏高利七世在心中已經有了取舍和定奪,想讓大宋想要通過這場利益交換來獲得最大利益,這並沒有什麽,隻要羅馬教廷能夠在這場皇權與教權的爭奪中獲勝,那對於他來說付出再多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神聖羅馬帝國一旦成為的國家,那教廷就是最高的統治者,神將會統治這個國度。

  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格裏高利七世依舊能夠從晏殊那裏獲得好處,顯然宋帝國會忘記這件發生在羅馬城中的挑釁,畢竟最終勝利的人是他們而不是羅馬城中的教皇衛隊。

  當然這場秘密交易的背後還有許多見不得人的地方,比如晏殊並未說過大宋會幫助法蘭克尼亞王朝,宋帝國的皇帝之所以要幫助年幼的亨利四世也是因為他和亨利三世之間的關係。

  格裏高利七世坐在馬車上看著越來越遠的奇維塔韋基亞緩緩的放下了窗簾,也許自己的猜測是錯誤的,宋帝國的皇帝根本就沒有幫助法蘭克尼亞王朝的打算?

  這隻是一個小小的猜測,但在他本人看來卻有著極高的可能性。

  其實這一切的答案也隻有趙禎本人清楚,即便是晏殊這位大宋的使節也不明白趙禎心中的真實想法。

  不過現在大宋已經獲得了奇維塔韋基亞的控製權,大宋的使團第一時間對當地百姓宣布大宋對這裏土地的擁有權,並且向當地的官員出示了教皇的法令。

  在教皇國,交換的法令高於一切,同時也代表了神的旨意,於是這些被趕走又被大宋使團找回來的官員開始收拾東西走人了。

  晏殊清楚一點,隻要是大宋的土地,就應該按照大宋的律法治下,這裏雖然有著外族人,但並不妨礙在這裏實行大宋的律法。

  在晏殊看來,大宋的律法是極為先進的,要遠遠超過了大秦國的法律。

  可惜此次前來並沒有帶著隨同的文官,從一開始晏殊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從而盡可能的多帶了些武職官員。

  把這裏的管理交給武職晏殊不放心,但同時這裏還少不了武裝力量,本打算把士兵們留下來的他最後還是帶著這些出生入死的人離開了,當時帶著人家前來說好了是護送使團,最後把這些禁軍將士留下來於情於理不和。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商團暫時對這裏進行管理,當然晏殊也是心有顧慮的,可他並沒有多餘的選擇。

  而在商團得知了這一事情後,他們同樣不願意官吏這裏,雖然奇維塔韋基亞這座港口小鎮成為大宋的疆土他們很高興,但高興歸高興,可他們不願攙和到其中啊!

  原本他們隻需要做買賣便好,一進一出,錢貨兩清,可現在晏相公把這裏的諸多事物交給他們,實在是有些難辦了。

  雖然最後他們還是勉為其難的接受了晏殊的指派,但千叮嚀萬囑咐,期望晏殊回朝之後盡快派遣官員前來。

  其實誰都知道,這片大宋的飛地雖然繁榮富饒,但畢竟離家太遠,誰願意到這裏來管理外族百姓?

  漢家百姓怕是不會願意遷徙到這麽遠的地方,大宋的商團幾乎都是聰明人,若是沒有一定的頭腦上哪能把大宋的貨物賣出高價去?

  他們是第一個看到其中弊端的人,但他們畢竟不是官員,想法也是局限在商賈之道上,這裏很快就會迎來改變,尤其是在趙禎得到這個消息後。

  在大宋龐大的海船上,亨利四世覺得一切都是那麽的新奇,巨大的桅杆上是最為先進的三角帆,在熟練的水手操作下不斷的變換方向。

  晏殊站在甲板上,瞧見小尼克好奇的模樣隨手把剛剛打開的玻璃罐頭遞給了他道:“吃些柑橘吧,在海上最怕的便是吃不得這些水果,時間長了牙齒會掉落。”

  約翰把話複述給了小尼克,他有些驚奇的看著手中的玻璃罐頭,玻璃在神聖羅馬帝國是較為珍貴的存在,即便是父親也因有一個玻璃鏡而常常向別人炫耀。

  但現在這玻璃瓶就被宋人當作器具使用,透明的玻璃瓶中裝著的是漂浮在水中的柑橘,打開之後卻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用約翰遞過來的湯匙挖上一點,味道甜美極了!

  糖水包裹著的柑橘在口中散發著酸甜的味道,尤其是其中的汁水讓人難以忘記,小尼克忍不住快速的大口大口吃了起來。

  也覺得整個人都不再那麽恐懼和孤單了。

  吃了一半後,他便用木塞再次塞上,而約翰告訴他可以隨便享用,這樣的玻璃罐頭船上還有很多,但小尼克卻說:“晏相公曾說過,上位者更需自律,若是連自己的嘴巴都控製不住,如何掌控子民?”

  約翰感歎的點了點頭道:“您說的很對陛下,這世上極少有人能做到你說的這樣,所以失敗者居多,而來自東方的智慧會為您指明道路。”

  對於東方小尼克不再是那麽的恐懼,甚至有些向往,他要在東方學習智慧,在東方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生,把那裏的智慧學到自己的身上。

  父親當初也是這麽對自己說的,他已經適應了海船的顛簸,而很快他也將適應東方的生活。

  晏殊在聽到翻譯把話告訴自己後微微歎息,這個孩子是個勤學之人,也是可教之才,隻可惜他是大秦國的君主,那便注定要和大宋有所衝突,自己能教他的也隻有做人的道理,而治國,唯有向官家求學。

  至於官家能否傾囊相授………………晏殊想都不想便知道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