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導思想”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9-02 20:18      字數:2178
  如貞娜娜的話讓趙禎稍稍有些詫異,畢竟東城豪門的沒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知道為何她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官家,那些東城豪門也給大宋的商賈之道帶來好處,在我看來,這些東城豪門可以為大宋的商賈之道更為壯大!朝廷限製他們的手段有很多,也可從稅上下功夫,沒必要趕盡殺絕,此舉無異於殺雞取卵不是?”

  趙禎恍然大悟,他終於知道如貞娜娜說的是什麽意思了,她是想要用養著牲畜的辦法來對待東城豪門,朝廷就可以不斷的從東城豪門身上收取稅收。

  而對東城豪門的打擊在如貞娜娜看來無異於殺雞取卵,留著“吃雞蛋”多好,何必殺了吃肉?

  趙禎笑眯眯的回答了如貞娜娜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東城豪門再度壯大下去會成為操縱大宋市場的龐然大物,到時候朕再下手回大宋的商賈之道便更加不利了。”

  看著如貞娜娜不解的眼神趙禎長歎道:“漢家有一句諺語叫養虎為患,難道你不知曉?”

  “東城豪門的爪牙早已被官家扒掉,為何還要懼怕他們?商賈終究是商賈,難道還能和朝廷抗衡?”

  顯然這就是不了解東城豪門和商業的運作規律了,想想也是,嘉莫人對漢家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文化上,甚至在軍事上也有所涉及,但在商業上幾乎是一竅不通。

  但趙禎並沒有打算好心的為如貞娜娜解釋,而是反問道:“你覺得朕是做那種殺雞取卵事情的人嗎?”

  如貞娜娜稍稍一愣,隨即搖了搖頭:“官家是我見識過的最聰明的人,那官家為何如此?”

  趙禎擺了擺手道:“朕不會告訴你,要麽你自己去發掘,要麽待嘉莫人徹底融入大宋之後,朕再告訴你答案!”

  趙禎的話無異於挑明了說出,在如貞娜娜率領嘉莫人徹底歸附大宋之前,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訴給她。

  和如貞娜娜的閑扯就算是告一段落,這其實就是趙禎的一場壓力釋放,和誰也不能說的話,和如貞娜娜說了卻沒有問題。

  因為沒有後顧之憂,所以趙禎釋放的還算是徹底,當然有些東西還是沒有告訴她,這個女人實在是太過聰明了,眼光獨到不說,在思維上也打破一般人的桎梏。

  若是說誰能完全看透和了解自己的思想,那就隻有眼前的這個女人了,她的身上散發著一種知性的美,眼神中透露著智慧的光芒。

  當然趙禎對她完全是心善,而沒有別的想法,畢竟後宮之中的女人對趙禎來說已經夠多的了,當然這麽聰明的女人,誰知道她哪一天會看出些別的什麽東西來。

  還有便是嘉莫人以女為尊的習俗,這一點已經被刻進了她們的骨子裏,根本就沒有辦法改變,可以說嘉莫人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母係社會。

  但經過這一夜的長談,趙禎自己也同樣受到了很多的啟發,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現在大宋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的指導思想,以引導大宋的繼續前進。

  而這種指導思想在大宋的不斷變化中都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掌握這套思想的人是誰?當然是大宋的官家,趙禎絕不會把這東西告訴除了趙旭之外的任何一個人。

  所謂的指導思想看似隻有四個字,但其中包括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

  而所謂的指導思想的根本內容其實就是在做某項實踐活動時,人腦中占有壓倒性優勢的想法,人進行此項活動時將依照此想法去進行。

  當然這是後世的書麵解釋,雖然科學正規,但在這個時代卻是無法讓人理解的,當然趙禎會把這種生澀難懂的詞匯變成這個時代人能聽懂的話告訴趙旭。

  這東西以後會成為天家的秘密,也會成為皇帝指導大宋的秘密。

  如何指導大宋這個龐大王朝,趙禎看著夜空想了很多,當如貞娜娜也走掉,闕樓之中隻剩下趙禎一個人的時候,此時的他才算是放下所有的顧慮。

  他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為大宋“製造”一個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是一係列的事情,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若是一成不變,那和之前大宋開國定下的祖宗之法有何區別?

  趙禎拿起桌上龜蛇纏繞的白瓷硯滴輕輕的往硯台中滴了些水,撩起衣袖輕輕研磨,墨汁很快便形成並且散發著獨特的香氣。

  毛筆稍稍侵染一些,趙禎提筆在紙上寫下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天下大勢非因果循環之理,朕斷了漢家四周的因果,非大宋永無憂患,疆土雖安,禍在其內,然有妙法可解之!大宋之未來重在變之一字,眼下之大宋非十年之模樣,百年亦不可揣測也!變為革之始,心中有求變之心,革故鼎新方能排除萬難…………”

  通過和如貞娜娜的對話,趙禎自己也想通了許多問題,在他看來,最少改革是大宋未來的主題,許多東西都要產生改變,而未來的皇帝就需要一個東西作為指導。

  事實上在封建時代中,皇帝就是一切的“指導思想”趙禎在給大宋未來的皇帝準備指導思想,也就是在為未來的大宋準備“指導思想”。

  趙禎詳細的把大宋的政務分門別類,從朝堂官製到地方官員的任免,從醫療社會福利,從教育到軍事,從律法到監督。

  但總的來說,趙禎依舊把改革作為主要的指導思想,因為改革這東西就根本不能停,一旦停下,大宋不知道會變成什麽樣子,因為社會發展的實在太快了。

  稍不留神就會發現原本適用的律法現在已經變得不合理,許多都是地方官員在實際審理案件的時候遇到的。

  因為大宋開始提倡依法治國的理念,官員們對法律的重視程度要遠遠高於過去,判定案件的標準也是義舉新編的律法進行的。

  但即便是新編的律法,其中也有不少的地方是完全照搬開國是編篡的《宋刑統》,根本就無法做出合理判定,並且百姓對此也頗有微詞,所以大宋現在每年都要對律法重新編篡,而唯一不變的隻有《皇宋憲法》這是一國之本,輕易修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