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8-25 19:29      字數:2124
  在蔡伯俙看來謝文運的想法相當獨特,但在趙禎看來卻是超前的,這個年輕的知州居然能夠想到如此高效有利的辦法。

  以州府衙門出資開辦的商會主要目的類似於後世地方政府開辦的培訓學校,這不光是獨特那麽簡單,時間而是超前,大大的超前!

  謝文運的辦法就是把更多的百姓變得富裕起來,雖然不一定在瀘州城,但在大宋各地富裕都是一樣的,百姓們富裕,地方州府也跟著富裕起來。

  畢竟在外打拚的人終究是會回到家鄉的,每年創業成功給瀘州商會的抽成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這讓趙禎想到了後世某個開滿全國各地的麵條,兩者之間幾乎是一樣的,眼下謝文運開辦的商會其實就是行業協會一樣,隻不過火鍋商會更加具體,可以說是地方州府幫助百姓創業的一條龍活動。

  要知道州府衙門為百姓做擔保向錢莊借貸,這在大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朝廷的衙門怎麽能為百姓擔保?憑什麽要為百姓擔保?

  而謝文運的想法很簡單,他就是為了讓瀘州百姓過的更好,發家致富帶動整個瀘州成為大宋數一數二的城池。

  這樣的人才時難得的,在趙禎看來他要比那些把治下百姓管理的井井有條的官員更好,更加符合百姓以及整個大宋的需要。

  對於地方官來說,州府的繁榮隻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但對於整個大宋以及趙禎來說,州府的繁榮是不斷提升大宋實力的基礎。

  每個地方州府都是大宋的組成部分,越是繁榮對大宋越有利,大宋也會愈發的強大。

  趙禎重視這樣的人才,而對於地方州府的建設,趙禎一刻也未曾怠慢,王安石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趙禎把他安置在了三司州府務中,為的就是讓他給地方州府提出規劃。

  瀘州漕運發達,趙禎在倌驛睡到半夜便已經聽到外麵人群來來往往的聲音,大抵是倌驛靠近碼頭,所以這裏的黎明來的特別早。

  雖然倌驛附近早已被重兵把守,可喧鬧聲依舊傳到了這裏,大軍已經在勞役的幫助下開始登船,隻需經驗有條不紊,蔡伯俙早早就出去忙活了。

  作為後勤官這也是他的分內之事,謝文運同樣配合著蔡伯俙的指揮,安排勞力把碼頭上的大量輜重搬運到碩大的官船上。

  趙禎本來就有早起的習慣,在倌驛的庭院中稍稍活動一下便準備登船,早一些登船就意味著可以早一些回到神都城。

  從瀘州乘船到江陵府可不近,一路上最少需要天的時間,漕運不必陸路,速度是沒有太大變化的。

  雖然速度慢,但勝在穩當和運載量大,岷江水波濤洶湧,水量巨大,單單是有史料記載的便達數十次之多。

  漢武帝元封三年岷江“溢”出,“漂流萬家”。漢成帝時,岷山發生地震山崩,上遊河道潰決。晉武帝期間,同樣的禍患重演。唐代,有記錄的岷江大洪水就有八次之多。

  到了五代時期的後蜀廣政十五年,岷江洪水淹沒當時都城延秋門,城牆衝垮,百姓流離失所。

  到了大宋,岷江洪水愈發頻繁,從太祖朝第四年起,就發生了“西山積霖,江水騰漲,洶洶趨下,尾向橫決”的事件,見於朝廷的水患錄中。

  其後的幾十年間岷江仿佛時故意和大宋王朝過不去,不是上中遊泛濫,就是中下遊成災,一直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若非情不得已,趙禎也不想讓大軍乘坐官船從岷江上經過,但好在上遊的都江堰經過朝廷的投入已經頗見成效。

  曆朝曆代對都江堰都有修繕,這已經稱為漢家王朝不可缺少的歲修製度。

  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衝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製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

  到了大宋,因岷江之患,朝廷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製度,稱為“穿淘”。

  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

  而這些都要得益於三國時期的名人“諸葛亮”,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一千兩百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曆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雖然在瀘州看不見都江堰,但瀘州卻因為都江堰的存在而被惠及,岷江的水患得以控製,當然也便與漕運。

  站在船上的趙禎看著波濤洶湧的江水不得不感歎這個時代人心中的那股強大,江水再洶湧也阻擋不住瀘州人走出去的信心。

  誰不知道大宋的漕運乃是黃金水道,但真正能依靠漕運發達起來的城市寥寥無幾,大量的官船其實不都是被朝廷調運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數量是原本就停靠在瀘州的。

  這裏漕運發達,所以官船和民船的數量都很多。

  此次征調的船隻中不光有官船,還有大量的民船,不要小看這些民船,他們的噸位同樣驚人,有些甚至超過了官船。

  民間商賈總是會不自覺的擴大規模,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船舶也是如此。

  而每艘船上都有大量的水手和船夫,不同的是,這些人的身份特殊,說他們是百姓也可以,說他們是官府的差人也是可以的。

  漕行,原本是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幫派,也有漕幫這個說法,隻不過在大宋不興這樣的叫法,因為和綠林好漢似得,讓人覺得類同匪人。

  事實上這些人卻是應該叫做漕卒,他們都是負責漕運的人員,雖頂著漕卒的叫法,但大多數人卻不屬於朝廷。

  唯有獲得朝廷告身的人才算是拿著三司俸祿的官吏,而剩下的都是受雇於漕卒的人,所以這些漕卒的身份有點類似於“包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