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7-14 21:20      字數:2194
  田況回到四川路就為了督辦物資一事,瑪兒敢城有一個蔡伯俙,四川路有一個田況,這兩人能夠保障王韶所部的後勤不會出現短缺。

  王韶知道自己的後方有保障,連官家都在瑪兒敢城中,他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於是乎王韶所部便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進,王韶這段時間不斷的攻伐吐蕃,他發現具裝火器的宋軍幾乎無所畏懼,除了行軍的時候極為消耗體力外,在其他的時候卻是較為省力的。

  甚至於作戰的時候,宋軍都沒有太大的消耗,唯一消耗嚴重的便是火槍和火炮的彈藥,這些消耗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這樣一來高原作戰最擔心的體力消耗問題被宋軍在“無意中”解決了,但事實上這真的是無意嗎

  這一點趙禎比誰都清楚,之所以要利用具裝火器的永安軍和神衛軍,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節省體力。

  雖說大宋眼下已經用馬車代步了,但行軍之中還是要耗費大量的體力,究其原因便是吐蕃的路實在是太差了。

  大部分的路都是常年被人馬踩踏出來的道路,這些自然路隻要一段時間沒人經過,道路便會雜草叢生,並且崎嶇不平。

  大宋的車馬可以在水泥路上如履平地,但在高原上卻不能,速度慢了很多不說,而且還顛簸的厲害,即便是有橡膠輪胎並且配備了減震的箱車,在這樣的道路上也無法做到快速奔跑。

  但有箱車的運送總比靠雙腳走路要來的好,馬車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日夜行車,永安軍和神衛軍的將士已經練就了在顛簸的馬車上睡覺的本事。

  宋軍攻占察瓦崗和察瓦絨之後,再向西便是一片山區,但在這些山區之間卻是一條可供通行的道路,當然也有吐蕃部族在此聚居。

  此地名為波窩,史書有載:悉補野部落之裔嘉赤,占據波窩為首領,其後裔遂世為波窩部落之首領。波窩在隋、唐以前為吐蕃最早的十餘小邦之一,後為吐蕃兼並。

  角廝羅統一吐蕃,建立王朝,自然不會放棄原本的土地和部族,波窩也成為了吐蕃王朝的一部分,這裏的人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並不希望受到外人的打擾。

  波窩和墨脫兩地都是前往邏些城的必經之路,而這兩地皆是山路,道路崎嶇地勢險要,若是在懸崖峭壁上遇到埋伏,後果不堪設想。

  王韶看著眼前隱約在山峰穀底之中的道路心中不由得叫苦,他知道通過黑手的消息也知道這兩地的難行,但沒想到居然會如此艱險。

  眼下不是數十人,數百人要經過蜿蜒曲折的山路,而是數萬帶著輜重的大軍,要想小心翼翼的通過這些崎嶇的道路,就需要打起十二萬分的謹慎,並且準備好可能的損失。

  吐蕃人若是在此地埋伏下來,後果不堪設想,軍中的探馬來報,在方圓數十裏地已經找不到一個吐蕃人。

  若是有當地人作為向導,通過波窩和墨脫並不是難事,甚至可以和當地人進行談判,由他們指引並且幫助宋軍通過,這是大宋行軍常用的辦法,但現在行不通。

  數千人的部族消失的一幹二淨,從聚居地的情況來看,這些人剛剛離開沒多久,但大宋的探馬卻不可能追得上。

  波窩的山路還好走一些,但前麵的墨脫便是正真的困難,軍中的黑手已經有些絕望,他親自走過這條路,山路難行不說,而且環境惡劣,有些地方甚至算是懸崖峭壁。

  但最為艱難的卻是一處名為白馬崗的地方,那裏是墨脫最為難以通過的山崗,需要翻山越嶺,而宋軍的馬車幾乎不可能通過。

  “將軍,這波窩已經算是可行之地,再往前的墨脫我大軍難以通過,不如從波窩繞道向北,與馬爾丹薩的楊帥大軍匯合”

  看著行軍速度已經降到最低的大軍,黑手探子急急對王韶建議,在他看來眼下從南路向邏些城進攻已經成為不可能,而大軍的探馬並沒有找到可以從墨脫通過的道路。

  大軍繞過波窩已經花費了數天時間,若是繼續向墨脫前進,很可能會被困在那裏,白馬崗可不是輕易能夠通行的,之所以叫白馬崗,乃是因為此處險要,吐蕃高原上最高貴的白馬也難以通行。

  想要通過的唯一辦法就是步行,若是能夠得到當地墨脫人的幫助,那便會事半功倍,有向導,有捷徑可走。

  但連波窩的部族都消失的一幹二淨,墨脫的部族不用想也會如眼下一般。

  在波窩平坦的穀底中宋軍安營紮寨,眼下雖說已經通過了波窩,但沿著山穀行軍一段時間後便會遇到墨脫艱險,到時候一座白馬崗便是要了命的事情。

  王韶有些發愁,即便是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他也沒有想到墨脫的山路居然如此艱險,想要通過的唯一辦法就是開山修路。

  這是一個極為繁雜的事情,數萬大軍不光要防備吐蕃人的偷襲,還要在高原上艱難的開山修路,這樣一來增加了宋軍的體力消耗,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穿過墨脫。

  但這樣做也有好處,為大宋之後進軍吐蕃開辟一條通道,但有一點,宋軍開辟的道路不能成為吐蕃人的便利,宋軍要控製每一寸的土地,而高原卻無法大規模的遷徙關中百姓。

  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滅了吐蕃,徹底消滅吐蕃人,讓吐蕃的土地成為大宋治下的土地,讓吐蕃人成為“宋人”。

  趙禎要做的就是讓華夏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變成“宋人”。

  一個人是什麽種族並不重要,什麽姓氏也沒有關係,即便是信仰不同又如何華夏漢室擁有極為強大的包容性,吸納性,當有一點不能改變,所有人都要擁有對國家的歸屬感。

  這是一種歸屬感,也是一種榮譽感和認同感,一個人連自己的國家都不認可,那這個人必然是沒有歸宿感的,無論他走到那裏都是一個孤獨的旅人而已。

  曆史上這樣的民族可不少,吉普賽人,一賜樂業人,他們在數個世紀的時間裏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即便是財富聚集起來,即便是人才發展起來,其結果還是不能改變被人欺淩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