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6-28 09:57      字數:2222
  邏些城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個人穿著大食衣服的人出現在了城門口便被攔下,誰也不明白為何會有一個大食人來到高原之上的邏些。

  這裏雖然是吐蕃的國都,但卻並沒有多少外族,甚至連漢人都沒有,當初角廝羅為了穩定人心,並沒有把邏些城中遺留下來的漢人給抓捕起來或是殺掉。

  相反而是讓他們繼續在邏些城中安居下來,不光如此還給了他們相當不錯的保障,隻需要多繳納一些稅收就好。

  在角廝羅看來,把這些漢人留在身邊能有不錯的好處,最少讓世人覺得他是一個仁慈的讚普,並且戰爭是大宋最先挑起來的。

  但大食人的出現就顯得有些怪異了,當然這個不可能是大食人,作為精明的商賈,大食人對方向和道路的了解遠超吐蕃人。

  這個大食人便是仁欽桑波派往大宋的密諜,此時的他心中極為慶幸,居然能從那麽多的宋軍圍剿之下突出重圍,但此時的他也充滿了恐懼,近百人的密諜到現在隻有他一個人逃了出來。

  這在吐蕃人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當然他也帶回了重要的消息,宋軍確實在青海路集結,而且不是操演極有可能是一場對吐蕃的進攻

  能得到這樣的消息,已經是天大的不容易,於是這個名叫剛切的年輕人成為的吐蕃的英雄,他帶著邪惡漢家王朝的消息曆盡千難萬險返回吐蕃,成為所有密諜中唯一一個把消息帶回來的人。

  一時間所有人都在歡欣鼓舞,在吐蕃人看來宋軍再多也不怕,因為高原的天塹不是那麽容易逾越的。

  即便是適應了青塘的氣候又如何越是往高原上走,這道無形的天塹越明顯,宋人能在青塘遊弋卻不能深入吐蕃。

  對於高原,吐蕃人有著相當高的自信心,在他們看來,這是漢人不可跨越的屏障,即便是宋軍有人能上得了高原,但大部分人都難以適應,戰力必會大減。

  便是了解大宋的角廝羅和仁欽桑波兩人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在他們看來宋軍來的越多越好,這樣便能做大程度上的削弱宋軍的兵力。

  三十萬人的大軍從青海路出征,必定會沿途散開,分為三路大軍,每路十萬人的大軍還會繼續分散開,成為更小的作戰力量,這就是漢人的用兵之法。

  但三十萬大軍最大的問題不在別處,而是在於糧草供給之上,角廝羅在失去青塘之後便發現了這個問題,宋軍追擊不出百裏便退回去了,其根本原因在角廝羅看來便是糧草補給跟不上。

  到了高原,灶火已經做不熟食物,餅子,饅頭,包子,甚至是糙米飯都做不熟,宋軍的糧草必然會出現大問題。

  自己用土地換取時間自然是明智的,眼瞧著宋軍的戰線被拉長,角廝羅甚至都能笑出來。

  隻要宋軍距離邏些城的腳步越近,那宋軍的補給線便會變得越長,到時候派出騎兵襲擊宋軍的運糧車隊,宋軍在斷了糧草的情況下能撐的了多久

  即便是宋軍派出一部分的戰力保護運糧的車隊,但長路漫漫,大軍所需眾多,豈能是保護得過來的

  角廝羅的戰術相當成功,他的想法也讓趙禎有些難辦,畢竟宋軍的強大需要大量的後勤保障才能發揮出來。

  用空間換取時間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製衡宋軍的作用,也正事因為如此,趙禎才放棄從青海路用兵直逼邏些城的打算。

  要想消滅吐蕃,最基礎的便是滅掉角廝羅政權,擒賊先擒王,這是漢家祖先毀滅一個文明的最好辦法。

  吐蕃人在高原上生活的時間很長,但真正統治的時間卻並不久遠,大一統的時代甚至隻有短短兩百餘年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是由多個高原民族組成的,這一點和漢家文明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漢家文明中漢人做為了主體,不斷的同化和容納其他外族,使得他們也變成了漢家百姓。

  而吐蕃人卻並非如此,他們之間的隔閡與區別一目了然,互相之間沒有歸屬感,甚至因為高原上資源的問題互相都有矛盾。

  角廝羅建立起的統一王朝使得這些人放下成見,合並在了一起,但這並不是趙禎想要的,紛亂的吐蕃反倒是有利於大宋的統一和管理。

  吐蕃人因為獨特的原因無法大規模內遷,這是一件稍顯麻煩的事情,隻能把吐蕃人留在他們的高原上。

  而這樣一來就要增加大宋的管理成本,在吐蕃大規模駐軍可不是一件好事,對吐蕃人不利的同時,對大宋管理吐蕃同樣不利。

  趙禎從一開始對吐蕃的設想便是利用分而劃之的辦法,通過思想和貿易,通過中央派遣官員的改造來使得吐蕃安定下來。

  光靠武力是決絕不了所有問題的,除非趙禎能夠下手,讓大軍把高原上的所有吐蕃人驅逐出吐蕃,或是全部屠殺。

  但這樣的事情趙禎又做不出來,極端主義的代價便是讓大宋的四周出現一群隨時打算報複的人。

  這不是明智的選擇,趙禎用兵都是一攬子工程,絕不會把戰爭當作簡單的作戰來處理,更不是為了宣揚國威來做。

  相反趙禎出兵高原最重要的戰略考量便是為了節省大宋在西麵的駐守兵力,這不是為了增加大宋的負擔,而是在“減負”。

  用兵需要時間,青海路所發生的一切都會成為吐蕃人的巨大壓力,無論他們承認與否,大宋對吐蕃用兵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眼下的一切不過是開始而已,青海路的軍隊調動已達三十萬人,這個數字對與吐蕃人的壓力不言自明。

  而另一邊身處四川路的趙禎卻在和王韶兩人麵對沙盤進行推演,吐蕃大部分地區的沙盤早早就在黑手的配合下製造出來,格物院的匠人手藝毋庸置疑。

  山川河流,森林湖泊,道路關隘都在沙盤上被呈現出來,插滿了各種各樣旗幟的沙盤,在趙禎和王韶的眼中便已經是一座戰場。

  王韶麵臨的最大問題便是何時從成都府出兵,但趙禎卻死死的掐住時間不放,在趙禎看來眼下還沒到出兵的時候,青海路的動作還不夠大,也不知道蔡伯準備的怎樣了,正真能夠決定出兵時間的人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