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七十四章貨殖律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5-21 18:26      字數:2173
  原本的大宋是一個依照“祖宗之法”行事的國家,這裏的“祖宗之法”不是律法而是祖宗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一些軼事。

  大宋的“祖宗之法”也叫“祖宗家法”、“祖宗法”、“祖宗之製”、“祖宗法度”、“祖宗典製”、“祖宗故事”等等,因為開國之君的“英明神武”後世帝王對其開國祖宗,都持有祗畏敬奉的心態,也力圖總結並繼承他們的治道家法。

  大宋開國不易,前車之鑒又太多,於是便吸收唐、五代弊政的曆史教訓,嚴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專權獨裁,製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立法與司法權等的“祖宗家法”。

  但這樣的“祖宗家法”製度在現如今的大宋早已不適用,趙禎製定憲法的初衷就是為了打破大宋的“祖宗之法”,在趙禎看來,唯有製定縝密的律法和製度方能保證大宋前進的方向。

  法律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人卻可以不斷的完善法律,因為人的思想是在不斷進步的,世間萬物也是在不斷改變的。

  恐怕太祖太宗以及真宗皇帝都不會想到,現如今的大宋已經免去了許多地方的農業稅,百姓們已經不需要在為糧食發愁了。

  最少購買糧食所占據的收入比例要降低許多,人們有更為富裕的錢財用來購買其他東西,以方便自己的生活。

  大宋年歲大的人,長壽的人更是見證了這個過程,這樣的改變豈能不大?

  趙禎和範仲淹等許多改革派的朝臣一起見證了大宋改革帶來的強大,即便是曆史上那位反對派的中堅力量,現任大理評事、國子直講的司馬光都在上疏改革之事,可想而知大宋的改革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

  律法的嚴明,治國用法,這是趙禎發現最好的傳承辦法,也是最符合當下乃至以後大宋的之國之法。

  自己的前輩們曾經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在提倡人治,提倡君王的權威至高無上的同時,以君王治國。

  但趙禎卻在想辦法讓這個想法慢慢的淡去,慢慢的被人們所摒棄,以人治國,以天子治國,終究是會出現錯誤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但律法不同,有了律法之後,按照律法來治國,即便是有不穩妥的地方,也不會出現大亂子,而這時候帝王的作用便可體現出來,改變律法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法。

  這才是依法治國的精髓,當然,帝王也不可因此荒廢政務,大量的事情還需要帝王親自處理,治理災害,發展國家,選用臣子等等等等…………

  治國離不開法,也離不開人,兩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人定法,法束人,如此才是上上之策。

  趙禎自己還是給了帝王應有的特權,改變律法便是帝王的特權之一,這不光是為了他自己考慮,也是為了後世子孫考慮。

  當趙禎招手的時候,陳彤便知道了該做什麽,官家有許多聖明的主意都是在這可大槐樹下想起來的。

  轉頭對內侍吩咐道:“掌燈!抬案!”

  景福宮的庭院中立刻鮮活了起來,內飾們搬來桌案和上麵的文房四寶,陳彤在擺上滴水研磨,巨大的宮燭被點燃。

  趙禎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法”字,趙禎最擅長也是最喜歡的便是飛白,枯絲平行,轉折時筆畫突出,頗有力度,韻律感和節奏感極為突出。

  法無常法,招無定招,這是武學的道理,也是治國的道理,眼下趙禎對待東城豪門的手段便是招無定招。

  隻要是能夠打擊東城豪門的手段,盡管使出來便是,哪裏有什麽規矩?

  律法同樣如此,隨著時間的改變,大宋的律法也是要跟著改變的,就如同眼下要實行的經濟之法一樣。

  《貨殖律》三個字幾乎一氣嗬成的寫下來,趙禎總算是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個時代還沒有商業一說,多以商賈之道或是貨殖之道來代替。

  而經濟一詞往往代指:經世濟民,指治國的才幹,這詞往往和商業不沾邊。

  貨殖一詞卻出自《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這裏的貨殖二字便已經作為指代經商盈利的意思了。

  大宋的商業需要規範,不光要規範還需要擁有執行的力度,《貨殖律》一旦頒布,不光是京城朝堂上的官員需要了解,三司的官員需要查證,地方州府,乃至縣治之下的官員也需要熟讀和運用。

  否則《貨殖律》便毫無意義可言,這是要和《皇宋憲法》以及《宋刑統》一起成為管控地方,維持地方穩定的所在。

  大宋的經濟活動之發達,即便是趙禎都為止瞠目的,不少地方已經出現了先行的資本主義形勢,雇傭關係成為主要的存在,律法需要保護這些人的權益。

  原本的漢家王朝主要矛盾在農民身上,農民的權益受到了侵害,一時他們可以忍,若是讓他們一世都要受到侵害,子子孫孫都要受到侵害,那麽這些淳樸的農人就要造反。

  農民起義在漢家王朝的曆史上不在少數,但終結一個王朝的並不一定是農民起義,這大多是一個引子,證明了王朝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農民起義就是破了瘡的膿,當他流出來的時候便說明這個王朝已經完蛋了,它的上層結構已經崩潰,**,瀆職,怠政,昏庸,奸佞當道,等等現象已經頻發,成為不可挽回的局麵。

  而現在,大宋的農人已經沒有了造反的條件,土地兼並這個問題得到了趙禎最大程度上的改善,而糧食的價格也極為穩定,每年朝廷都要從司農寺派出大量的官員到地方上傳授種植經驗和技巧,同時檢查各地的農業發展。

  雖然是在進行資本主義改造,但農業依舊是大宋的重中之重,隻有在農業繁榮的時候才能出現商業繁榮,輕工業繁榮。

  《貨殖律》不光要保障工人的權益,同時也要保障市場的穩定運行,因為趙禎知道,一旦爆發工人起義,那所造成的危害恐怕會比農民起義還要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