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4-21 20:52      字數:2184
  宋締最新章節

  原本康巴人的土地在漢家王朝的統治之下,唐時屬羈糜金川州,在大宋屬於東西嘉良州,但事實上也是屬羈縻州,隻不過對於大宋來說,這塊土地的控製權已經不在手中。

  雖然嘉良州距離成都府並不算遠,但高原氣候卻把大宋和吐蕃分割開,也把成都府和嘉良州分割開了。

  成都府的統治範圍並不能延伸到地域上較近的嘉良州,同樣大宋也沒有辦法統治那片土地。

  隻不過在大宋拿下青海路之後,大金川的東麵已經全部被大宋掌握在手中,而坐落在大金川西麵較近的哲雪和丹巴便深受大宋的影響。

  這裏是康巴人的故鄉,也是他們的土地,由於他們和吐蕃人的種種不同,使得大宋對他們並沒有侵略性和威脅。

  但即便如此,康巴人依舊被宋人當作是吐蕃人的存在,即便是他們會解釋自己和吐蕃人的差別,可惜這種觀念在大宋百姓心中已經根深蒂固。

  在所有宋人眼中,高原上居住的都是吐蕃人………………

  現在趙禎要做的就是把康巴人和吐蕃人徹底的分開,讓大宋在某種意義上承認康巴人不同於吐蕃人。

  蔡伯俙雖然人在涼州,但他的手卻伸到了成都府,身為涼州轉運使的蔡伯俙擁有很大的權利,當然他的身上還有一份密旨,否則即便是蔡伯俙權利再大也出不了他的涼州,成都府知府田況也不會全力配合他。

  要知道私通吐蕃的罪名可是不小,一旦追究起來,罷官奪爵都是小事,說不得還要發配流放或者處以極刑!

  趙禎作為帝王早已習慣未雨綢繆,分而化之是最好的手段,也是最低成本的計謀,上兵伐謀便是如此,但這樣的手段卻不是趙禎最先想出來的,而是作為太子的趙旭…………

  對於趙旭能有這樣的想法,趙禎非常滿意,這說明他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思維方式,能夠巧妙的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

  看似簡單的一點,但卻並非是一般人能夠想到。

  康巴人趙禎是見識過的,準確的來說是上輩子見識過,這些豪爽的高原民族仿佛天生就是商人,勇敢中透著精明,高大中透著內秀,是一個萬萬不可小覷的民族。

  康巴人大都身材魁梧,麵容剛毅,長發披散有如雄獅的鬃毛,是典型的美男子和天生的戰士。康巴人都是天生的商人,有經商世風,大商家層出不窮。

  趙禎從後世康巴老鄉那裏獲得了辨別康巴人的訣竅。

  見到氣宇軒昂的藏族人後隻要稍稍打聽便知道,他們多半都是康巴人,你接著再細看他們的臉膛、肩膀、軀幹以及四肢,就會越發覺得是這樣,因為這已幾乎成為一種共識了。

  無論麵部表情還是體態,康巴人都是嚴肅而沉著的,少有言語,但他們的眼睛裏卻滿是精氣神,一個個內心都熾烈著,仿佛有壓抑不住的激情。

  相對於吐蕃人來說,康巴人更愛遊牧,酷愛馬。

  在趙禎看來,馬代表一種生存狀態上的自由,還代表了一種馳騁著強悍的力量。這是康巴人和吐蕃人最大的區別,康巴人中幾乎沒有農奴,因為刀也是康巴漢子的珍愛之物。

  自由,馬匹,寶刀最純粹的康巴人愛這三樣東西勝過愛自己的女人。

  趙禎在上輩子還聽康巴老鄉說過,康巴人以強悍不畏死為榮,當年全藏抗擊英國等侵略軍時,康區的戰士最令敵人膽寒,即使出家為僧者也是不惜性命奮勇殺敵。那些斬敵無數並幸存至今的康巴將軍的大刀長可及人,沉重無比,隱有森森的刀芒,常人無膽把拭。

  而現在的康巴人也不可小覷,這些人在吐蕃的東麵靠近大宋,而最常出現在大宋邊境線上的卻是康巴強盜…………

  康巴人信奉“病死為辱,刀死為榮”的信念,當他們實在缺少東西的時候,隻能通過最簡單的辦法獲取,劫掠便成為最好的辦法。

  但康巴人並不會傷及無辜,更不會屠戮婦孺或是弱者,在他們眼中對弱者揮起長刀是對神靈的不敬,是對自己的侮辱。

  於是乎無論是成都府,還是附近的利州路亦或是秦鳳路都遭受過康巴強盜的搶劫,但搶劫的東西和手段卻讓大宋的百姓和官員哭笑不得。

  大量的康巴強盜隻是把百姓家中的“鍋碗瓢盆”劫掠一空,有時瞧見窮苦人家,甚至會留下一袋子鹽巴……顯然在康巴人眼中,鹽才是最為珍貴的東西。

  康巴強盜搶劫的是鍋碗瓢盆,是各種實用的器物,他們並沒有搶劫大宋百姓手中堆積如山的糧食,或是一疊一疊的官鈔。

  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鍋碗瓢盆真的不值錢,更別說桌椅板凳或是發梳銅鏡之類的東西了。

  各地官員甚至都不會把這種劫掠當作是劫掠,地方守軍也不會因為這些東西和康巴人拚得你死我活。

  之前邊地駐軍還會前來圍剿,一場激烈的衝突下來雙方互有損傷,當邊軍將士拖著疲乏的身體回來之後,卻得知康巴人隻是搶了一些生活用品,既沒傷人性命,又沒劫掠糧食財富後便處於蒙圈狀態。

  之後“康巴強盜”再出現之後,邊軍都懶得出動,隻要你不向這些“可憐”的康巴人亮刀子,那康巴人就不會動手,隻是小心的拿走他們需要的東西,再留下一點鹽巴。

  從此之後,川陝四路的百姓便知道了一個道理,康巴強盜並不可怕,他們隻是需要生活所需而已。

  於是川陝四路的邊州百姓人家都會多備上一套生活所需的奇物,每當“康巴強盜”來的時候,便會放在城鎮之外的十裏亭中,任由康巴強盜“自取”。

  逐漸的,雙方之間也形成一種默契和信任,康巴人並不會占便宜,他們開始逐漸的用牛羊來交換,有時甚至會留下刀劍和彎弓,甚至是戰馬…………

  這就讓川陝四路的地方官看到了一些“發財”的門路,既然如此那就把十裏亭當作是一種交易的地點豈不是更好?

  於是便有了蔡伯俙的通商,當然他也不算是通商,而是一次走私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