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衣錦還鄉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05-03 06:49      字數:2298
  李咎滿臉受教,實際上卻覺得這事相當的沒趣。

  不過轉念一想,那位陛下曾經征戰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和金尊玉貴長大的溫室皇子不一樣,又似乎不是那種隻想聽喜事敷衍的君主。

  大概可能民間送上去的書信真的會有那麽一些作用吧。

  這裏送走了宣旨的眾人,李園上下人仰馬翻,好好休息了幾日才恢複元氣。

  接著就是將賞賜各自歸置好,該藏的藏該掛的掛,侯府也要好好地裝點起來。

  不過李咎沒準備真的住那裏,隻讓人看著屋子也就是了。

  各處打理妥當,三九便問他是留在金陵,還是回青山去。

  李咎將手裏的活計盤點完,決定至少在青山過完今年,明年再考慮搬來金陵。理由也是現成的,青山那邊的皇莊還沒結束呢,李咎雖然已經是個侯爵了,重視皇帝陛下賞賜的皇莊也很正常。

  他回青山,大皇子就不必急急忙忙地跟到金陵來,可以按計劃慢慢地準備。

  此外他還需要招募兩個屬官、三個侍衛。

  對魏嘉梁的到來,李咎是很歡迎的,經過城陽的點撥,李咎也知道這個侍衛的意義可不僅是保護他的人身安全那麽簡單,這是個有相當的政治含義的角色。

  但是再招募三個侍衛,李咎又覺得沒必要。即便真的招募來了,還不知道誰保護誰,又不是每個人都像啞巴一樣不怕死,多個人多個走漏消息的漏洞。

  同理還有那兩個屬官。

  李咎確實樂意招幾個幫手,但是如果幫手不能和他同心同德,那還不如不要。

  不能同心同德,有些事就不能徹底放給他們去做,以免他們做的與李咎想的背道而馳,到頭來李咎還得自己關照。

  對此城陽的建議是他可以先招一個用著,放在金陵負責與金陵的人家交際。這個屬官隻要代表臉麵就行了,不可插手各項產業,如此李咎也不怕他鬧出亂子。

  李咎深以為然,遂向跟來金陵的人逐一盤點,暫時讓初三當了這個代他在金陵周旋的屬官,千萬叮囑他不必過於計較此職,將來仍要讓他自己決定想做什麽行當的。隨後尤南見初三年級太小,恐他辦事不周到得罪人,又借了一個非常老練的門客教導初三如何行事。

  安排好初三,李咎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金陵,仍舊回青山去了。

  這次回來,李咎已然是三品勳爵。

  青山人在李咎之前連縣令都很少得見,更不要提三品爵位的高官,或有像司馬太守那般微服前來的,然而他們又不認得。

  到後來青山城發達了,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漸漸地那些路過此地的官員時常出現,他們才知道四品太守的儀仗隨從如何赫赫揚揚。

  這次李咎拿了個“豐穰侯”回來,還是青山城第一次迎接全幅裝備的三品侯爵,幾乎全城能走得動道的人都來到了城外看稀奇。

  李咎本來在村裏修整,先被村裏的老老少少看了一回,得知大家都想看看他這個新封的“豐穰侯”,李咎索性穿戴齊整,給阿宅也換了一副漂亮的轡頭馬鞍,一路招招搖搖地走,讓感興趣的人看個痛快。

  黃致他們幾曾見李咎穿戴如此正式?待迎著他回了家,一群好友圍過來先取笑他兩聲,一個說“見過豐穰侯爺”一個就跟道“侯爺大喜了!侯爺今兒進得香、睡得好?”

  李咎白眼翻上天,忙忙回房換了一身居家的常服,方被領到大皇子、黃致和趙縣令設宴的酒席上去了。

  吳縣令已經先行去了大鬆郡郡治,這縣裏現在就是趙縣令代管,隻等正式任命書送到,這個“代管”也可以去掉。

  青山城這幾年受到賞賜的人很多,看起來仿佛多了許多新貴,老黃的地位卻並不受影響,青山城各人有的賞賜他都有,青山人想讓孩子考科舉還是得拜他為師。他仍是青山城除了行政體係外,說話最有用、無形中地位最高的那個。

  酒席是給李咎的接風洗塵宴,也是慶祝宴席,難得的有幾個清客在旁邊歌曲助興。助興的清客有男有女,是真的清客,專管唱歌、彈琴、行酒令、說湊趣話兒,也吃桌上的席麵,比別處的隻在堂前站著歌舞娛人的清客又不一樣了。他們是“仰慕”李咎主動來的,真的隻是想近距離瞧瞧朝廷三品官長得什麽模樣,沒有做別的生意的意思。

  李咎早把青山城的皮肉生意全攪黃了,當著他的麵,誰都不敢提個“piao”字。

  酒過三巡,大皇子不無感慨地說:“若隻在京中,誰能知道地方的事情?還不是由著人道聽途說!先生不在這幾天,我將青山城走了個遍,這才能窺見一二分先生的本事。以前我還當陛下對先生過於優厚,如今倒覺得一個區區虛銜不足掛齒,至少也得有食邑封地才配。”

  李咎回道:“如此已然足夠,我吃不了兩個人的飯,住不了兩處宅邸,穿不了兩件袍子,身外之物什麽要緊?”

  黃致聽出李咎言語中對皇帝陛下沒有那麽崇敬,在桌子底下猛踢他一腳,李咎忙又補道:“我所作所為發乎本心,聖上認為我做得對,做得有意義,因而賞賜於我,著實的是意外之喜,至於賞賜本身,反而不那麽要緊。”

  黃致又踢他一腳,趙縣令直接岔開話題:“李賢兄領了封賞,金陵又有了侯爵的宅邸,想必青山城是留不住賢兄了,未知賢兄如何打算得?”

  趙縣令是要問清楚,李咎如果離開青山城,有許多事情都要提前做準備。

  然而李咎沒及時回答,他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離開青山城早在計劃之中,隻是時間久了,他喜歡這個小城的風土人情,難免起了留戀。

  黃致道:“等山陽到金陵的水泥路修好了,來回不過三五天功夫,便是去了金陵,又有什麽要緊?這不是還留了那麽多產業在呢麽?賢兄弟麵色如此,總不會要把廠子拆去金陵吧?”

  李咎道:“兄長說笑了。我是在考慮是否將有軌車道拿出來。”

  鐵軌不行,木軌還是可以的。之前他在考慮如何強化兩地的聯係時就想過這個東西,隻是著實騰不出人手——青山城的地區承載量已經到了極限,沒辦法長期養著那麽多外來人口,而存量壯勞力全撲在糧食和各工坊裏,一時也抽調不動。今年是補充了些流民,然而那不是三個港口和一個集運中心又全調走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