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產業工人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323
  吳書生乍聽聞女子做工之事尚覺驚訝,仔細想想,卻又是李咎行事的必然之理。

  黃致出言袒護一番之後,吳書生也笑道:“我倒覺得李先生自有分寸,倒是老學究們聽見女子上工,就想到男女之事,可見他們自己心裏頭也就這麽點兒見不得人的想頭。我在李園時見他們男女之間落落大方,絕無苟且。想來那工坊裏也當如是,這有何過錯?”

  “話雖如此……”王縣令想到縣學教諭以及其他幾個先生捶胸頓足的樣子,隻覺頭痛極了,“伯休啊,你是準備長期這樣麽?”

  李咎道:“是的,隻要有人願意來,我就願意收。不過,兩位大人可以放心,男女是分班上工,吃住行都不在一處,沒有一起出入一起做活。現在在教她們怎樣使用騾機和飛梭的能工巧匠也是女子。如此又怎會有教諭先生等人擔心的情況發生呢?正好,王大人要往遂遠去,想帶著咱們縣的騾機一起,不如咱們一起去親眼看看,一則眼見為實嘛!二則,也好弄清楚騾機的道理。”

  王縣令深以為然,四人命仆從者套車套馬,趕著下午就往荒山小河邊的工坊去了。

  李咎和吳書生套的馬,王縣令和黃致乘坐的馱轎,四人一起晃悠悠地走著。吳書生安心想快一些趕到好親眼看看荒山幾個工坊內部的情形,李咎壓著馬步,他也隻好跟著慢悠悠地晃蕩。

  李咎是不想讓王縣令等以為等下看到的情況是他刻意安排的,是以他自己騎著阿宅走得和蝸牛爬一樣,啞巴騎著一匹五花馬也是如此速度跟在他後麵。

  阿宅作為一頭神駿,從沒有這樣慢騰騰比散步還慢的走法,一邊走一邊甩脖子表達不滿。

  李咎的心情倒是不錯,邊走還邊從街邊擺攤的人手裏買一些甜甜的莊稼杆子給阿宅當零食吃,引得吳書生也跟風買了來喂馬。

  吳書生當縣令對李咎而言比王縣令還合適,吳書生有些不合時宜的想法,顯得很激進,卻是符合李咎的設想的。

  秋收過後的荒山上依然一片忙碌,到處都是長工們在抓緊時間整理土地以套種油菜。

  山腳的蜂窩煤場已經全麵開工,運材料的出貨的打煤球的,三班倒著一天不停,等著買蜂窩煤的人排隊排到了十一月。

  有些打柴的人受到了蜂窩煤的衝擊,但是他們在李園的煤場找到了短工活兒,就顯得那點衝擊並不重要了。

  河邊的榨油作坊規律地運轉著,水壩對岸的空屋子被聯營會的其他人租去了,也在日夜不停地開工榨油,出的豆粕等被等在門口的挑夫挑出去販賣。

  再往裏一圈就是紡織廠了,張周氏正打著下手,配合何藥娘一起教其他人使用騾機。

  張周氏最先學會使用走錠車,現在已經熟練地上了工了。她戴著防塵口罩,將頭發梳得光光的籠在一頂藍色的頭巾裏;身上穿著方便幹活的窄袖襖兒窄腳褲子,上好的滌綸麵子棉絨裏子,裏頭還有細布小襖;身前圍著防塵的大圍裙,圍裙上有好幾個兜方便存放接線頭、鑷子等工具;腳上穿的是一雙很耐磨的橡膠底鞋子,走錠車需要人來回走動脅從撥轉,很廢鞋,因此李咎給工人們統一配發了現代未免的工裝鞋。

  這樣的一套工作服零零碎碎的有七八件,全是好料子好質量,縱有些針腳不到位的地方,隨便補兩針也就夠了。通過考核、簽了上工契約的人,每人每個月發兩套。張周氏估算著,這樣一套衣服至少也值二分銀子,不由得為李園紡織廠的大方咋舌。

  張周氏拿到工作服後愛惜得不得了,每天她穿著自己的衣服來上班,在更衣室裏才換上工作服,穿好了,整好衣角,必定要出去轉一轉,特意轉給別人看,然後就著大家的羨慕眼神開工幹活。

  之前人們最羨慕的是李園的長工,現在麽長工裏頭最讓人羨慕的是紡織工人。

  看起來待遇差得不大,都是發衣服管飯給糧食,甚至工廠不包住,比長工們還差一點。可是紡織廠的騾機是新東西,以前從沒有人見過,實在太超出人們的認知。

  人們看著那四五百個一起轉動的紗錠,看著比手搖紡車高出上千倍的紡紗速度,不由自主的將騾機稱之為神工,繼而產生敬畏之情,連帶著對出入工廠操控那麽大的機器的工人們也高看一眼。

  而且工人們的服裝最統一,最特殊,大家穿戴齊整了出來,眾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哦這個人是工廠裏的,於是又顯得他們特別的與眾不同,神氣極了。

  自從何藥娘等人開始培訓工人,騾機間歇性運轉以來,想擠到工廠裏的人就差點把何工父女的門給擠破了。

  不得以,他們拿出了李咎的要求貼在門口:一是要認得基礎的字兒才能簽下十年的契約,否則就隻能像張周氏一般幹幾個月就不能呆了;二是要學會使用和維修機械;三是要能背下工廠的安全生產規則。

  第一條就刷掉了許多學習不認真的人,又逼出了許多人下死勁兒地學習。第二條的難度就更大了,機械運轉和過去任何一種勞動工具都不相同,許多比較死板的人難以學會操作,又倒在了這裏。倒是第三條的活學活用,反而簡單得多了。

  張周氏來到工廠,先過了幾天天堂似的日子,主要跟著學用騾機,再就是打打雜。她性格比較靈活,確認這裏不是個坑之後,立刻開始尋思如何才能在工廠裏紮根。

  這時候何藥娘貼出了那個招工的要求,張周氏其實一條都不符合。但她愣是借著三班倒的煤場的火光熬夜學認字,把第一條給通過了。現在她能看簡單的說明書,會查字典,還會寫自己的名字,會默寫安全生產規則,還會做四位數的加減乘除,文化水平算是通過了。

  又過了七八天,張周氏憑著說明書和何藥娘的講解,差不多就把騾機的原理和使用也摸清了,再等考試通過,就成了紡織廠的第一個正式工人。

  後來陸陸續續的有其他人參加了考試,整個青牛村八個人全部通過——別人沒通過,還可以回李園繼續種田,他們沒通過,可是要回家挨餓的!他們八個人這輩子第一次吃飽飯就是在李園的荒山,吃飽了那一次,誰還願意挨餓!再加上張周氏也樂意幫著他們,每天下工之後給他們補課,畫著小人畫教他們搞清楚騾機的用法,於是最後青牛村的八個人都通過了,反而李園後來參加培訓的人,考試通過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