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飛梭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142
  最先發現紡紗速度過快,織布跟不上趟的是何藥娘。

  隻是在培訓自願報名的女工的幾天功夫裏,何藥娘就敏銳地覺察到了供需之間的巨大矛盾。

  走錠精紡機將紡紗效率提高了數十倍,紡出來的紗線粗細可調,柔韌結實,非常好用,紡多少就多少可用的線。但是織布的人手就那些,織布機也隻有那麽多。

  現在荒山上的織布機可以消化掉騾機紡出來的紗線,可是按照李咎的計劃,大規模組裝之後,整個青山縣的織布機加起來都用不完這些線。

  何藥娘的結論有理有據,她拿出了整個青山縣的人口、會紡織的女工的估測數量、織機數量、織機消耗紗線的速度、滿載騾機一天出紗量,列的一張表格,加減乘除一通操作,結論是至少需要再增加四千架織布機才夠用的。並且增加織布機時需要從現有的紡紗人裏抽走人去織布,單純地增加織布工人,而將現有的紡織工放著不動,還是會有紗線供大於求的問題。

  李咎知道李園也有人平時以織布為副業,於是叫來吳管家,打聽好誰房間有織布機。

  吳管家回說,李園以紡織為副業的人約有七八人,大多數都是女子,倒有一個男子,便是給李咎畫三國插圖的繡樣張了。

  繡樣張反應遲鈍,智力稍微有點問題,但是極擅長模仿,耐得住枯燥的工作,反而很適合紡織一類比較機械的勞動。隻要告訴他在哪裏做什麽,繡樣張就能坐在那兒重複做一整天。

  因而張老母和吳老娘請教一番,最後讓兒子學了織布。尋常織工織布,常因為情緒和生理變化下手有輕重緩急,布匹織出來也會有細微的差別。繡樣張不一樣,他織布是機械的重複,從早到晚織一整天都不會有啥變化。

  今天繡樣張也在織布,李咎便直接去了繡樣張家看織布機。

  其實這個年代的織布機已經比較發達了,手足並用、上下分經,是經過許多年發展到現在出現的定型。如無意外,要進入電氣時代,才會有新原理的機械取代這種織布機。當前階段,想再次提高織布機的效率,隻能在動力上下功夫。

  現在織布機使用的動力為人力,效率有天花板,且對布幅寬度限製比較嚴,普遍門幅隻有一尺到兩尺左右。有超寬門幅的布匹,但那是特織的,尋常人家聽都沒聽過更不要提見過或者織出來,所以李咎帶來的現代布才會那麽好賣。現代布普遍幅寬一米一四到一米五,床品布更是有二米四的門幅,一匹頂倆,拚起來也容易。

  李咎在繡樣張家端詳了一陣,搞清楚了織布機的原理,回房將織機的樣子草畫下來,然後就去倉儲的書裏找資料。這樣翻了兩天,被他翻到了飛梭技術。

  織布的基本原理是用梭子將緯線從上下分層的經線中間穿過,目前動力主要用在引線、上下兩層經線交叉、梭子的穿梭和布匹纏繞。民間也有水力織布機,隻是因為各種原因,它還沒有走上正軌,所以織出來的布粗苯稀疏不耐磨。

  動力的事情李咎決定交給工匠們去思考,他現在要弄的是飛梭。

  在現有的梭子底下裝滑輪,將現有的梭杆更換為滑槽,並在滑槽兩端配置彈簧,這就是最簡單的飛梭。飛梭輕省,用起來動作迅捷,釋放人力的同時又提高了織布的效率,並且比起需要組裝、培訓、配置維修工人的騾機,飛梭改裝起來不要太容易。

  李咎畫完草圖,馬上找王得春調得一個工匠來專門負責梭子和織布機的改裝,等工匠確認可行,就去找鐵匠鋪下訂單批量整這個彈簧和滑輪。

  何藥娘那邊,李咎讓前去荒山當值的三九帶了口信,就讓她再等一等,等飛梭做出來,就不會有那麽大的供需差了。隻是想要提到更合適的生產效率匹配度上,還需要動力革命。

  蒸汽這個東西,李咎暫時沒想法,一沒有可以可密封的橡膠及替代品,二缺少燃料,蒸汽機還是讓它再等等吧。

  如果能把飛梭和水力結合起來,應該還能拉一把織機效率。

  紡織是工業革命的開端,李咎放出了這倆神器,對將來的發展到底會是怎樣的,其實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生產力的提高,從宏觀和長期的角度看它一定是好事,就是不知道這一代人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了。

  如此,等飛梭實物樣品做出來,經過測試確認可行,再實裝到繡樣張的織布機上,時間已經走向了八月,青山縣以及整個江南的糧產情況也差不多理清了。

  和李咎估算的沒有差太多,青山縣總體比去年少個三成左右,外麵的情況有的更好有的更差,大約也是少了二三成左右。青山縣靠山,霧氣來了不大容易散開,因此受陰天影響更大。本來莊稼生長就不甚理想,收割時間太晚撞上了秋雨帶,又有一些莊稼沒來得及收回來曬幹就爛在了地裏。一時間整個縣城都陰鬱了起來。

  青山縣因為官倉穩定,還有李咎這個二傻子隨時可以頂上,王縣令倒是不怕什麽。秋收後整個縣衙的工作都撲在了統計糧食收成和準備賑濟活不下去的窮人等事情上,情況雖不樂觀,卻也不算太壞。

  李咎弄出了騾機和飛梭,考慮到糧食的情形,暫時沒有對外公布,也沒有對外招工。需得等人們的注意力從秋糧入倉上轉移了,才好繼續下去。

  這日裏李咎已經在琢磨著怎樣提升地力,怎樣搞定地膜以增產等等,才剛想了個開頭,王縣令命人送來了帖子,請他盡快往官衙一敘。

  李咎便不免奇怪:這兩天總聽得黃致、尤複、吳老七叨叨怎麽如何賑濟,什麽舊例,其他郡縣借糧,一切都還順利,怎麽突然王縣令就下了帖子請他過府?再看還在和字典做鬥爭的黃致和吳老七,他倆也都一臉懵逼,顯然他們也沒聽到什麽風聲。

  李咎把帖子收了,讓差役吃茶稍等,他自去換一身見客的衣服就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