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濟貧處的反應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863
  李咎打發了三九和幺娘出去“做自己的事業”,正在發愁誰去外頭水泥工地上當督工,順便還要監督未來給幾個福利機構送出的肥皂等物是否配置到位,就在這個時候,王得春帶著最後一批長工來了。

  最後這批人來的正正巧,李咎正急著用人,一通操作猛如虎,今天安頓,明天就全打發到荒山那邊去耕地。

  將雞毛房的事情全部交割完畢後,拿了最後一份工錢,王得春美滋滋的就準備回牙行去了。

  李咎看著王得春交回來的自製的賬本和人口本子,隻見條目清晰,數據分明,十分滿意,想到自己還缺個賬房先生,忙叫住了他,讓廚房整治了一桌酒菜,留下王得春吃飯。

  酒酣耳熱的時候,李咎試探著問王得春願不願意簽個契書,給他當賬房先生。古往今來,賬房(財務)一定是最關鍵的那個人,在古代甚至是要和主家同生死的,不像其他工種隨便來人都可做得。

  王得春想到這是未來一輩子的買賣,就有點遲疑,李咎勸道:“賬房這個工契自然要簽到你人老了為止。就算中間有別人接了賬本子,你不再管賬上的事情,你還是得在李家養老。一點頭就是一輩子,你將來娶妻生子、生老病死,當然都在我這裏出錢。如果你點頭,我馬上連你和你將來的媳婦老了之後的墓地,都給買了來。”

  主家給買墓地,就是願意給他養老到死的意思。

  王得春和李咎合作了兩個月了,對李咎的本性頗有了解,大概僅次於朝夕相對的幺娘。

  他的遲疑是怕自己脫離了牙行進李園,幹了幾年賬房,李咎有了自己的心腹就把他踹開不要了。到那時他年紀也大了,體力活也幹不動了,可能還有妻子兒女,若是被趕出去,一家老小喝西北風呢!

  李咎承諾養老一直養到他死了埋土裏為止,王得春依著自己對李咎的了解,深信不疑,當即舉杯道:“主家,以後得春這條小命,就歸主家所有了!”

  “我要你的小命做什麽!”李咎和他碰一下酒杯,然後自然地開始安排工作來:

  “等會兒你就去和牙行先交割了,然後回來把契書簽了。然後領上衣服鞋子鋪蓋去挑房子,今天安頓下,明天一早到正堂那裏上工。我將現有的賬冊子和你交割,你盡快把裏外兩層賬都整理清楚。外麵有三件大事正在做,還有四五戶人家在往來,都著緊著!”

  王得春幹勁兒十足,笑道:“這就開始找活?可知是要拿我當牲口使喚了!我怎麽有點後悔……”

  “看著工錢和飯菜就後悔不上嘍!吃菜吃菜,早點吃完早點回來,知道我這忙得什麽樣,還有時間給你嘮嗑呢?明天晚上我要看到清清楚楚的兩個賬本子……”

  ……

  搞定了賬房先生,算是去了塊心病。

  這時候已經是雨水過後,李園的春耕和荒山的春耕都要開始了,吳大郎、王得春等人隻能全心撲在春耕上,每日裏安排長工、牲畜的輪班,統計各項物資的采買和花銷,再疊上各種意外比如人、牲畜生了病受了傷,和附近的路人農人產生了衝突等等,每天兩邊忙得腳不沾地,並分不出神來管濟貧處和修路的工地。

  最後,李咎還是選擇了阿柱。既然想通了不用對他保密,那就索性讓他仔仔細細地知道裏頭的事情,也顯得他李大老爺事無不可對人言。再將初三郎派出去和阿柱一起看這些,也算是培養初三成長。

  李咎和阿柱一提這事,隻說這是個涉及幾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工程,為免將來有些事情扯不清楚,將整個事情放在王縣令派來的人眼皮子底下總沒錯。阿柱深以為然,便答應了。

  這日起,阿柱每天早上起來先看李園的春耕,用的什麽犁,耕多深的壟,種子、種芽怎麽處理……七七八八地先記錄一通,然後再出門去工地上瞅瞅進度,中午回來吃飯,再看看耕地的進度,下午再去工地,晚上收工回來再看看耕地……

  得虧李園和幾個濟貧處不算太遠,阿柱來來回回地跑,人瘦了一大圈,精神頭卻越發好了。

  李園所涉及的地方,到處都充滿了希望。

  就連總是死氣沉沉的濟貧處,也煥發了新的活力。

  阿柱不知道李咎怎麽做到這一切的,他能做的就是將一切都如實記錄下來。

  一開始濟貧處的人很麻木,仿佛就是泥塑木刻一般,看著這個不知哪來的“李老爺”上下折騰。

  李咎遣人前去丈量尺寸、問明地界,他們總是木木地回答著,仿佛是沒有任何感知能力的木偶。

  他們都是最窮困潦倒的人,或老或病,或殘或弱,偶爾有些懶漢在裏麵混幾日,也總是因為實在熬不住苦日子選擇出去偷摸拐騙,最後剩下的依然是這麽一群看不見任何盼頭的人。

  濟貧處中唯一一個收留女子的地方是居養所,收留的基本都是棄嬰,養得稍微大一點,就或嫁人或自賣去外地了。偶有老嫗被福善堂收留,但是一般也活不了幾年。

  隻有養著小女孩兒的居養所還間或有一些些生氣。孩童的天真多少能保持一段時間,在她們被生活壓垮前,她們還是會笑的。

  濟貧處的老嬤嬤和老大爺得到縣衙的消息,有個大善人要給他們翻修房屋、修整道路,並且會按外麵雇工的價格雇請他們做這些活計。老嬤嬤老大爺很高興,回來與收留的人一說,收獲的反響卻隻是寥寥。

  老大爺多嘴問了一句:“你們不高興麽?聽說是個好人家,給工錢多,還包飯哪!”

  屋子裏的人一片死寂,最後是個因病失去家產流落街頭的人,歪在草垛上,氣息奄奄地問:“天上會掉餡餅嗎?以前劉老爺送東西時,也是這麽說的。”

  去年年成好,王縣令逼著本地富豪多舍了些米糧棉被,歡天喜地地送過來。結果打開麻袋一看,米糧隻有一層是勉強能吃的陳糧,底下都是朽爛壞了的,小戶人家的牲畜都不吃這種槽渣,那些棉被也一樣,棉花幾乎都磨沒了,裏子黴得發了黑,酸臭一團。

  老大爺悶頭坐了陣,道:“不管怎樣,總算能把漏水的地方給修整修整了。”

  濟貧處原本用的就是年久失修的房子,雖然年年都會盡量修葺,到底太老了。下雨天泥混著水一起滑下來,坍圮之處堵都堵不過來。一到冬季北風夾著雪花直往屋子裏鑽,冰寒刺骨。

  又聽見一個人問:“大爺,您說的‘李老爺’,可是在城南開雞毛房收留窮人的李老爺?如果是他,我肯信的。”

  守著濟貧處的老大爺哪裏知道什麽郊外的雞毛房?隻道“不曉得”。

  倒是有旁人嗤笑說:“你還惦記著一天吃三頓飽飯的夢!怕是上個夢還沒醒來!你倒是說說,有那麽好的地方,你怎麽還在這裏呢!”

  說話的那人沒言語。他原來是投奔了雞毛房的,他是個跛子,聽聞雞毛房的管事說隻要肯做工還錢,就能免費住到開春,他也有些意動。但是管事讓他簽契書,他不敢簽,總覺得他一個跛子,能有什麽工好做?左不過是賣到礦山豁出命去,那個契書還不知道是什麽東西哩!於是仗著自己還有幾個錢,他隻住了一宿就走了。

  後來他到了城裏,一時找不著工,待敗完了最後幾個錢,也就隻好流落街頭,最終被養生所收留了。

  卻聽說雞毛房往李園送了多少人,李園裏人人吃得飽飯、住得好屋子,如何如何,他就懊悔起來。

  可惜李園並沒有在城裏招工,他此時想進也進不去了。在養生所裏,他時常提起這件事,也想找幾個人一起壯壯膽上門求工,不想別人總說他“病糊塗了發起夢囈來”“真有這樣的好地方,怕不要你的性命去填”等等,他本來就是個膽小的人,便不敢再提上門的事情,隻是腦子裏總惦記著曾經有過這麽一個“一天吃三頓飯、每天都能吃到肉、住磚瓦屋子、主家和善不打人”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