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某幸在合夥人都是人間值得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607
  李咎對自己的合作夥伴非常滿意。

  老實巴交的啞巴就不說了,口不能言就是現階段最穩妥的特質,而且他本人孤僻的性格無疑又多加了一重保護,在這之外啞巴的細心穩重和相對

  染織陳是李咎給自己挑的第一個合作對象,當時他讓幫閑帶自己去“掌櫃最好”的布莊,就在那裏遇到了染織陳,事實證明染織陳絕對是個人才。這個“人才”指的不僅僅隻是掙錢多,還指的他具備不該問的不問、該做的事一定做好、消息靈通、人脈發達等等各種優秀的品質。

  李咎一直強行用“祖上傳下來的”解釋自己的貨品,然而這個借口真的就無懈可擊麽?看破不說破五個字很難做到,染織陳就做得很好。

  染織陳在經商方麵的敏銳也算是難得一見。

  上次賣香皂,染織陳說要遲幾日回來,因為他展示香皂的優勢需要時間。不過上次運氣好,尤南先給鋪陳了一番,這才有了提前回來的事情。

  這次賣水泥也是一樣,水泥的好處是需要時間發現的,其用法也不簡單,加水和開,加石子兒和沙等,都有一定的比例、時間要求和技巧要求。直接扔在店裏賣,恐怕遲遲打不開銷路。

  李咎笑道:“算是問到了點子上。我是這麽打算的。第一,那個店鋪的牆壁和地麵都用水泥泥一遍,水泥糊地糊牆便宜、簡單、整潔,雖然不會多精致,但是畢竟咱們做的是行商的批發生意,最重要的是效率高而不是體驗好,是以水泥糊地是可行的。這樣就可以讓前來選貨的商販自行感受水泥的好處。第二,我準備將碼頭到店裏、車馬行到店裏的路翻修一下,都翻成水泥或水泥石板路。從他們下碼頭的第一刻起就感受下水泥路的好處。第三,我想和趙縣丞說說,用水泥給福善堂、居善所等翻新房屋和道路。”

  染織陳聞言,拍拍手掌:“前麵兩個也罷了,是我們商家的手段。後麵這個卻如何想來?”

  “就當是為了積德吧,咱們的生意是和千家萬戶打交道的,所以落個好名聲總是好事。而且水泥本來就很便宜,即便咱們不提,早晚縣令也要提。等別人主動提起來,我們再去說,就晚啦。不如主動提起來。而且……這些地方是極窮苦的人才聚集的地方,縣裏的平頭百姓看見這裏也用得起水泥,他們自然也舍得用的。水泥不是今天用了明天就不用的金貴物件,就是得讓人舍得拿去修豬圈、蓋茅廁,咱們才能做長久生意。”

  聽完李咎說的,染織陳也就懂了。

  李咎和他合夥,讓了利給他,李咎自己卻並沒有掙錢後花天酒地的打算。李咎的想法,染織陳不懂,卻隱約有些感知,隻說不上來。要說李咎和縣令是一樣的人麽?表麵上確實是一樣的,都希望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隻談及治理一方的思想說不定還能互相引為知音。

  可是他們的內裏絕對不同。

  ……不同就不同吧,跟著李咎吃肉就行了。

  染織陳管著店鋪裝修的事情,順手帶走了水泥糊店的活兒。至於修路和翻修福善堂等濟貧機構的事,那需要李咎自己去談了,都得縣令大人答應且幫忙才行。

  兩件事都比較著急,是以過了兩天,等荒山那邊確認土法水泥燒了出來,可以湊合使用之後,李咎主動找到趙笠,請他幫忙搭線,與趙縣丞商議修路和翻新濟貧機構的事情。

  此時已經是正月二十了,趙家正忙著趕製春衫。李咎特意問過了染織陳,最後選了布匹當禮物。摒棄這個時代常見的羅、綾等織物,李咎從倉庫擇一卷噴繪杏花圖案的雪紡、一卷同樣圖案的硬骨紗——特意選的化纖材質,突出古代天然織物不具備的防皺性,再卷了幾卷花紅柳綠的純色金線雪紡,一起送到了趙家。

  臨出門,老李想想自家院子裏還灰頭土臉的,姑娘們常穿的衣服都是些藍灰褐赭的棉麻布,又放出幾卷不同顏色的桃花花枝的雪紡,讓幺娘和三九給大家分分,做幾身漂亮衣服。

  趙家之行非常順利。趙縣丞全家都對李咎印象極好:大方灑脫有錢,還能順道捎一下他家的前程。

  趙縣丞聽明白了李咎的來意,當即茶也不喝了,點心也不吃了,那些美美的布也不看了,給夫人丟下一句“給我留半匹硬骨紗”,就急急忙忙帶著李咎去王縣令家拜會。

  王縣令對於他倆登門有些意外,李咎雖然已經猜著“王先生”就是縣令,真正見了麵,還是免不了假裝一下吃驚,幾人再打趣寒暄幾句,時間就到了黃昏。

  王縣令家的廚房送上幾碟小菜和米飯,三人邊吃邊商議底下的事情。主要是王縣令問,李咎回答,趙縣丞敲邊鼓,很順利。

  修路和翻新屋舍不算小事,裏頭還牽扯著地圖、計劃、地界、戶簿等等一大堆事情,但是雙方有意,又是好事,就不難談。

  王縣令自然是樂意之至,他希望治下百姓少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以才搞了濟貧處,主持建了那幾個居養堂、福善堂、居善所。每天眼睛一睜,濟貧處幾個福利機構裏頭就有幾十上百號人要吃喝,米糧又能從哪來?

  雖然牙行賣麵子,有零散的活計都往那邊派,好賴能讓濟貧處的人有一頓沒一頓的不至於餓死,不過,到底青山縣太小了,並沒有那麽多養家糊口的工作。除了頂頭幾乎人家習慣使喚人外,從中間的地主富商等往下數,家家戶戶都是自力更生為主,實在有個不湊手的才找人幫忙打打短工。

  是以這些福利機構裏的人也不過是勉強能活,比外麵的叫花子多一個遮雨的棚蓋罷了。至於屋舍傾圮,也隻能搜刮些棕櫚葉、茅草之類的加固。

  李咎提出來給濟貧處翻新房屋,並且盡量使用濟貧處的人力,按照李園的規矩包吃給錢。當然為了防止有人渾水摸魚偷懶躲賴,李咎會派工頭駐場。

  王縣令飛快地算了這筆賬,嗨,那些工錢換成最差的米糧能過個把月呢,李咎願意出這筆工錢,是濟貧處的福分,他還能有什麽不滿意的?

  至於修路就更不必提了,自古來修橋鋪路都是大善事。王縣令還愁縣裏的道路七歪八扭,下雨天不是漫灌就是泥水一灘灘的歪七八糟,哪場雨後不得修修補補,想徹徹底底地翻修、加修,缺錢又缺人。李咎規劃的那段路加起來總得一裏多,而且連通的是碼頭到內城,真的做成了,就是紮紮實實的便利。

  兩件事王縣令都樂意花大氣力去推——他隻是動動嘴,趙縣丞自然去盯著底下的人做事,出錢出人是李咎的事情,最後落成了,他心裏高興,政績上也漂亮,百姓得實惠,三全其美。

  這頓飯吃得賓主盡歡,王縣令親自將二人送到大門外,目送李咎和趙縣丞登車去了,還殷殷揮著手。

  李咎有點感動。

  王縣令是科舉出身,實打實的進士,無錢打點才隻謀了個知縣的差事。再怎麽沒錢人家也是進士,進士送白身和胥吏送到出門登車是什麽概念?折節下交。

  有這麽一個縣令在,萬事都簡單得多。政令幫忙自不必多提,也不必擔心本地大戶人家合起夥來算計自己。

  這場修橋鋪路賑濟貧困的功勞,也不算白給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