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幺娘,一個典型的古代小媳婦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1968
  自雍帝一統天下,定國號為雍,世道平安已三四十年了。現在傳位剛至第三代帝王,依然堅持著休養生息、輕稅減役的政策,民生恢複得很快,大雍各處一派欣欣向榮。

  明水村是江南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小村落,位於淮南道青山縣南河鎮,離鎮上大約十幾裏地,一條黃土路和一條不太深的河串聯起附近的村鎮。

  明水村因為附近有一口甜甜的山泉而得名,確實山清水秀。在戰亂之前,村子裏人基本都姓黃,因為戰亂造成的十室九空和大雍立國後搬遷了許多難民在這裏紮根,如今村子裏大姓是黃,大約占十之三四,其他姓氏的有六七成。

  村子的裏長名叫黃廿三,今年四十二,剛抱上第一個孫子。現在他家媳婦勤勞賢惠,兒子兒媳孝順能幹,大孫子白白胖胖,今年風調雨順地裏收成也好……總之一切都好極了,隻除了村裏的一點煩心事。

  從村裏搬到鎮上的木匠黃又八要娶媳婦了。

  娶媳婦本來不算什麽大事,但是黃木匠說媳婦就是令人頭痛的事。

  這些年鎮上、縣城裏很多人家修修補補,黃木匠掙錢多,早早就在鎮上紮了根。不過他花錢也快,今天拿了工錢,明天就買酒買肉吃掉了,有時候要木工的人少,他不湊手,還要靠借錢度日。這也罷了,最要緊的是他性格暴躁得緊,一喝酒上了頭,越性要打媳婦耍樂。前頭娶的四個媳婦,被他打死了兩個,又打跑了兩個。

  打死那兩個,按理黃木匠是要下大牢的,因他請的訟師好,一個修飾為抓奸在場,一個修飾成偷錢回娘家被夫發現失手打傷不治身亡,因此得以免罪輕輕放過。

  跑了的那兩個都回了娘家,黃木匠本也提著錘子上門喝罵想要回來,不過那兩個家裏有哥哥弟弟的,拳頭的比黃木匠的腦袋還大,他就不敢鬧了,罵罵咧咧幾聲,連彩禮也不敢討回來,就夾著尾巴回去了。回家後在家歪兩天,拿了工錢,依然買酒買肉快活。

  上一個媳婦是前月裏跑的,這個月黃木匠接了個錢多的活兒,總共掙了二三十兩,回到家一看冷鍋冷灶,被褥都發了黴,就尋思著再娶一個,隻一條,不要那哥哥弟弟多的人家的閨女。

  就有明水村一戶姓餘的人家,聽說黃木匠出十兩彩禮,不要嫁妝,於是就肯把自家閨女嫁過去。

  餘家有三個閨女,一個兒子,前兩個閨女是親生的,後麵那個是買來的小丫頭子,準備給兒子做童養媳,每天伺候一家五個人吃飯穿衣,忙得腳不沾地。

  那丫頭買來時才五六歲,也沒個名兒,村裏就“餘小幺”“餘幺娘”這樣混叫。她手腳很勤快,什麽活兒都做得來,每天住在豬圈裏,吃點兒野菜湯什麽的糊弄肚皮,穿一身破破爛爛堪堪蔽體的衣服忙裏忙外。

  餘幺娘長到如今十三四歲了,隻剩一把骨頭,還有兩個黑洞洞的眼睛又大又亮,看得人慌兮兮的。

  裏長有時候看餘婆子家裏打幺娘打得厲害了,動了惻隱之心,要勸一勸,餘婆子看在是裏長的份上就當麵說不打了。如果不是裏長說的,換了別個來說,餘婆子就把兩個眼睛一翻:“賠錢貨!拿我一百個子兒買來的小畜生!不幹活我就打得!把自己當千金小姐呢!”

  這年餘家兒子讀書出息了,學塾裏說至少能考個秀才,於是一家子就把這個唯一的寶貝疙瘩看得越發重要。再看餘幺娘,就覺得童養媳也不能要這樣的,正商量著賣給要娶妻納妾的人,或者賣到縣裏當丫頭,就聽聞說黃木匠討媳婦來了。

  黃木匠的媒婆到了村裏,隻和裏長家的媳婦一說,完了歎氣說:“我這是保媒,又不是送命,禍害別的倒也罷了,咱們村子裏的丫頭,誰不是我看著長大的?叫我說就說村裏頭沒有合適的丫頭就行了。讓他到外麵買去,十兩銀子,什麽樣的丫頭買不著。”

  裏長家的也是這個意思,不想餘婆子來借鐮刀,聽了一句,便馬上跳出來說:“就買我家的使得!”

  今天上午黃廿三的婆子找餘婆子,將黃木匠好打媳婦的事仔細說了,那餘婆子聽了,依然喜滋滋地說:“這有什麽,誰家媳婦還不挨丈夫的巴掌呢?叫我說他有本事,自然打得自家婆子。這事兒就這麽定了,大姐您也別告訴別個,到那天過了晌午,我叫丫頭做完飯,讓黃又八來接。”

  裏長家的無法,隻得答應了。

  餘婆子於是高高興興地回去了,逢人就插著腰說:“當初買她才一百個才子兒,如今賣了掙得十兩。趕明兒再買兩個,豈不是好買賣!”

  眾人於是就羨慕起來,偶有知道內情的,也不過在看見餘幺娘起早貪黑幹活的身影時想起來這麽回事,歎一聲“餘幺娘命苦,她媽是這樣的,又要嫁個那樣的男人”,但若要問餘幺娘能不能不去黃木匠家,他們又要說:

  “那還能去哪呢!黃木匠家不愁吃穿,也是個頂頂好的去處!也不至於做了餓死鬼!”

  “說不定運氣好,生個一兒半女的,看在娃的份上黃又八說不定就改了呢!”

  “就是,誰還不是被打著過來的?她在家倒要挨兩個人的打,嫁了去隻用伺候一個老爺子,大凡有點眼力勁兒,早點懷上孩子,男的還能把孩子打掉不成?”

  想到黃木匠一個月能掙十幾兩銀子,眾人甚至又覺得是餘幺娘賺了。

  包括餘幺娘的兩個姐姐,餘春娘和餘秋娘也是這麽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