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麵聖3
作者:孟靈筠      更新:2020-12-20 16:51      字數:2149
  皇帝:“愛卿的提議,容朕仔細想想。”

  定北王:“望陛下早日做出決斷,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容錯過啊!”

  皇帝淡淡地嗯了一聲,看向鎮南王:“鎮南王,南疆那邊又是什麽情況。”

  鎮南王:“秋收後與南越國打了一仗,斬殺南越國大將一人,精兵五千,完勝南越國,他們如今安分了,量他們也不敢侵犯我南疆邊界。”

  皇帝豪邁一笑:“好!賞!李忠全,吩咐下去,犒賞南疆三軍。”

  李忠全:“是!”

  鎮南王:“臣替眾將士謝陛下賞賜!”

  鎮南王從懷裏掏出來一份挺厚的奏折,雙手將奏折遞給皇帝:“陛下,這是和談細節的奏折,還請陛下批示。”

  皇帝一揮手,李忠全上前一步接過了奏折,並退到了一邊候著,皇帝並不著急著看這份奏折。

  皇帝看向平西王,平西王上官如磋,家裏排行第三,是上官平二子的長子,第一任平西王死於與西域聯盟國的戰爭,上官如磋年紀輕輕繼位,在西域來勢洶洶,西疆危難之際,守住了西疆,坐穩了平西王的位置。

  如今這平西王承襲了他父王的爵位,是大夏國最年輕的異姓王了,年輕有為,小小年紀盡顯大將之風,如此英雄少年,要是任由其壯大,隻怕…皇帝想過將公主許給這位平西王的,也好奪了平西王的兵權,隻可惜上官平不肯鬆口。

  對於上官平,皇帝是敬重的,所以上官平的意見,皇帝是尊重的,不會逼迫上官平。

  皇帝直呼其名道:“如磋,西疆如今是何情況?”皇帝對待平西王的態度相較於另外兩位王爺,顯得格外親切。

  平西王:“回稟陛下!西疆一切安好,此時西域聯盟國國主病重,聯盟國內開始爭奪國主之位,根本沒有心思攻打西疆,今年,陛下完全不用為西疆擔憂。國主之位的爭奪想來會讓西域內部筋疲力盡,需要休養生息許久才能恢複,未來幾年,西域也不足為患。”上官如磋也想要提出增兵的要求,隻是皇帝已經開始忌憚上官家了,要是上官如磋也提出增兵,怕是皇帝心裏麵對上官家的隔閡更深了。

  皇帝發出了爽朗的笑聲:“好!甚好!眾位愛卿還未用晚膳吧?朕已經命禦膳房準備了晚宴了,幾位愛卿留下用膳吧。”

  “謝陛下!”三人異口同聲回答道。

  ……

  後記:

  皇帝看向夏侯玨問道:“北疆要求增兵,玨兒,對此你有什麽看法?”

  夏侯玨冷靜沉著,一臉平靜地回答道:“軍政大事,兒臣不敢妄議”

  皇帝就喜歡夏侯玨這種穩重的性子,不驕不躁,冷靜沉著,堪為大用。更加喜歡的應該是夏侯玨不爭權的這種心性。

  皇帝:“這裏隻有你我父子二人,有什麽你不妨直說。朕也想聽聽我兒對這些事的看法。”

  夏侯玨:“那兒臣便大膽直言了。”

  “說。”

  夏侯玨:“兒臣以為增兵是不可行的,定北王已經握有二十萬兵權,要是再派十萬精兵,兒臣擔心定北王勢大不受控。”

  皇帝:“沒錯,朕也有此等顧慮,那玨兒認為朕應該怎麽做?”

  夏侯玨:“增兵是不可行的,但如定北王所言,此等良機不容錯過,父皇不妨試試第三條路。”

  “吾兒有何良策?”

  夏侯玨說出了一個讓皇帝茅塞頓開的絕妙之計,讓皇帝龍心大悅。

  夏侯玨一回宮便給皇帝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皇帝因此更加看重夏侯玨這個兒子,他沒想著拉攏定北王一家,他是一心為自己著想的,這才是我的好兒子。關心我的身體,為我分憂,不惦記著我的位置,這才是我的好兒子。

  夏侯玨:“對了,父皇,兒臣想要提審慈安師太,情父皇恩準。”

  聽到慈安師太的名字,皇上的神色出現了一點變化,目光出現了一瞬間的閃爍,似乎還有一點愧疚。

  皇帝:“慈安師太已經無罪釋放了。”

  “父皇,你為何將慈安師太放了?她與仿造皇陵肯定有關係的!怎麽會無罪呢?”

  “慈安師太是峨眉派的掌門,而峨眉派主理峨眉山周圍的佛家講壇和布道,是佛門的代表之一,如今大夏國百姓大多是信佛者,就連朝中官員也大都信奉佛門,更何況皇後每年都會到峨眉山禮佛,與慈安師太交情甚篤,朕權衡再三,沒有確鑿證據之前,還是將她放了比較妥當。”

  夏侯玨:“父皇,您把人放回去,就不怕助長了他們的氣焰嗎?”

  夏侯玨:“如今大夏國內,佛教興起,百姓為逃避賦稅、兵役,都選擇剃度出家,農田無人耕種,邊疆無人鎮守,父皇,若不禁止佛教勢力增長,大夏國危矣。”

  皇帝沉默了,佛家勢力的確是一新的隱患。

  皇帝:“此事還需要徐徐圖之,不能太過心急,佛教在我大夏國由來已久,信徒眾多,要是一棒子打下去,怕是會引起劇烈的反彈。”

  夏侯玨知道,皇帝這是在害怕,害怕自己失去民心。夏侯玨必須要讓皇帝知道,佛教對大夏國的危害,不,應該是佛教對皇帝的危害,隻有佛教威脅道皇帝,他或許才會狠下心來動手的。

  夏侯玨:“兒臣不打擾父皇就寢了,兒臣告退。”

  “好。”

  ……

  幾個月後,定北王收到了北疆傳回來的情報,聽說皇帝秘密派遣使者前往金國,使者行蹤隱秘,要不是因為探子跟的緊也發現不了使者的目的地,至於使者為何出使金國,尚不明確,這讓定北王深感大事不好。

  此時,金國太子已經出現在大夏國內,這兩者之間有何聯係,還有待深究。

  提起這金國太子,定北王便頭疼,在懊惱當初是不是不應該將他放了的,總感覺金國太子背後之人是皇帝,瞻前顧後,終是錯過了時機。

  君臣之間的縫隙依然存在,並且越來越大,猜忌、懷疑、忌憚…隻怕有些人的陰謀要得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