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日薄西山
作者:排骨      更新:2020-12-16 08:43      字數:2386
  渫水東岸,7千蜀軍騎兵和一萬多步卒正在整編吳軍降卒。在東南麵的澧縣,薑維、吳班、鄧芝引2萬蜀軍步卒等待陸遜的到來,東北麵的古油水和洈水也有傅僉、高翔的1萬兵馬阻截。

  薑維和眾多的武將對皇上“天爐戰法”大獲成功欣喜不已,但是,劉閃和薑維不僅在武陵甚至荊南四郡的戰略上有分歧,對陸遜的撤退方向也有分歧。

  薑維在這兩個方向攔截的同時,劉閃與張翼、羅憲和呂祥也領一軍屯於澧縣南部的澧水對岸。

  兩人的分岐演變成了這場賭局,他們在賭誰能捉住陸遜,而賭注就是在荊南四郡采用何種戰略。因為劉閃和薑維的戰略各有利弊,兩人都沒能說服對方,並且兩種戰略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兩人用賭約的方式來決定,這也是逼不得已。

  不過,劉閃和薑維都沒想到,就在渫水大捷的第2天,陸遜和潰逃的2萬吳軍竟然“消失”了:自昨夜之後,這些吳軍全都消失在哨探的視線內,這讓薑維有些不淡定了。

  薑維不淡定的同時,在澧水南岸設伏的劉閃也沒等到陸遜的大軍。這3條因賭約而形成的阻截線可說是萬無一失,可惜劉閃和薑維都忽略了陸遜的第4條退兵路線,也是最不可能的退兵路線,這就是澧水!

  澧水的上遊流速極快,險灘礁石極多,不能行船;但在下遊,特別是與渫水匯合的石門至洞庭湖一線,其江麵非常開闊,江水極深,流速也慢,吳國的大型戰船也能來去自如。

  當吳國的戰船出現在澧水,當它們順著西北風逆流而上時,劉閃和薑維終於意識到,蜀軍的3路阻截全都功虧一簣!

  劉閃忍不住歎息,如果能“借”東風的諸葛丞相還在世,吳國的戰船如何能逆流而上?

  每次與蜀軍交戰時,陸遜總是被薑維壓著打,但陸遜畢竟是一代儒將,在漊水遇到去而複返的關索和夏侯霸阻截時,他已經料到東邊的渫水和洈水也會有蜀軍阻截。

  陸遜以幾萬兵卒強渡渫水,做出從洈水方向撤退的架勢,這隻是陸遜的“瞞天過海”之計,這一切隻是為了吸引蜀軍的注意力,為前來接應的戰船到達石門爭取時間。

  吳軍的主力向渫水的東南方向潰退後,趁著蜀軍收降戰俘的時候,陸遜和眾多將領卻引一軍折回西南方向,趁夜順著渫水而下,與渫水西岸的胡綜、周魴和呂岱所部匯合於石門。

  渫水東岸的騎兵趕來阻截時已經晚了一步,吳軍早就在石門的渡口處設下幾座堅實的營寨,足以阻擋蜀軍的騎兵,此時,部分吳軍兵將已經登上戰船往東撤走。

  在石門下遊的澧縣,澧水兩岸的薑維和劉閃令兵卒不停地辱罵挑釁,也有大量的火箭射中吳軍的戰船,卻沒能將那些戰船燒毀,更沒法阻止吳軍水師順水而下,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陸遜和2萬多吳軍登船離開。

  在這一個月裏,劉閃借用後世名將的“天爐戰法”,通過幾條河流層層阻截吳軍,將其誘至澧水東岸,此時的陸遜已經無法實現與蜀軍主力決戰的戰略目標,加之襄陽和壽春一線戰況吃緊,陸遜損兵折將後隻得原路退回。

  在吳軍撤退時,已經被“擊潰”的幾股蜀軍依靠有利的地形據險而守,終於重創吳軍主力。

  這場戰役結束後,陸遜的12萬大軍隻撤回了3萬餘人,3萬多吳國兵卒歸降蜀軍,另有3萬多吳軍兵卒願意成為蜀國的百姓。

  由於吳國水師的及時接應,沒能捉住陸遜和眾多的吳軍將領,但這場戰役卻是蜀國的皇帝一手策劃,這場大勝足以載入大漢複興的光輝史冊,足以鼓舞每一個蜀國的百姓和兵將。

  劉閃和薑維的賭約既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激進的劉閃和保守的薑維各退了一步,劉閃與眾將商議後決定:蜀軍的主力暫時不撤出武陵郡,觀察吳、魏兩國在襄陽和壽春的戰局,再看看吳國失去武陵郡之後的部署再作決斷。

  收編吳軍的降卒補充戰損之後,吳境內的蜀軍數量已經增加到13萬之多,“保守”的薑維擔心吳、魏兩國講和,他迫不及待地領著廖化、張嶷、傅僉、吳班四將和4萬兵卒回到信陵,以6萬兵馬隨時威脅南郡,並且做出東進的架勢。

  武陵這邊,劉閃攜其他將領和7萬蜀軍以建始做為大本營,派遣騎兵清除武陵郡各縣的吳國官員和縣令,劉閃考慮到南人誠心向漢,於是將雲南郡守呂翼調至武陵。

  自10年前,雲南郡守呂凱被土著所殺之後,他的族弟呂翼一直擔任雲南郡守,此後南中各郡相繼發生叛亂,唯獨雲南郡風平浪靜,足見呂翼的政事處理能力極高。

  劉閃調呂翼到武陵任郡守,希望盡快建立蜀國在武陵郡的行政管理職能,至於空缺的雲南郡守就由南中地區的幾名將領共同推薦,然後再正式任命。

  蜀軍再打勝仗,占領武陵郡的消息傳回國內,朝野自是一片歡騰,蔣琬、費禕、董允、陳震、尹默等人陸續推薦自己的門生為各地的縣令,劉閃自然求之不得。

  由於武陵郡策略的改變,本已決定遷居的百姓紛紛回到自己的家園,因為現在的武陵郡已經屬於蜀國,郡內的各種政策與其他地方完全一樣,百姓們自然願意留下來。

  3萬多願意成為普通百姓的吳國兵卒則不同,劉閃擔心他們聚集在武陵會引發不確定的風險,於是將其分別送往蜀中各地安家。

  魏延將鄧艾的10萬步卒“調回”潼關,雖然蜀軍很快就離開,魏國仍然感受到來自蜀國的威脅,滿寵和司馬懿的30萬大軍完成了“轉移視線”的目標後,逐漸北撤並往潼關方向集結。

  在武陵損了10萬兵馬的陸遜主動卸去所有職務,自貶為庶人,攜妻孫氏和兒子陸延、陸抗隱居於漢陽,整日泛舟於江上,以美酒和詩詞為伴。

  確認魏國退兵之後,孫權在襄陽和壽春各留2萬兵馬駐守,將這兩地僅存的4萬大軍全部調往江陵,加上宜昌和宜都原有的6萬兵馬和駐於江陵的2萬水軍。

  很明顯,孫權想以以12萬兵馬的優勢,阻擋薑維的6萬大軍沿江東進。

  薑維高估了魏國南下的決心,也低估了孫權阻止自己東進的決心,當朱桓和諸葛謹領兵來到信陵城外時,孫權再次發出緊急征兵令,在全國募集20大軍。

  吳國的征兵令驚得劉閃和薑維滿身冷汗:現在的吳國已經不能用“窮兵黷武”來形容,因為吳國的征兵年齡已經從16歲降至14歲!各郡為完成征兵任務,大舉抓丁和強製征用世家奴隸等情形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