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年閱讀五十本書
作者:路黎子      更新:2020-12-15 13:22      字數:2281
  陶曉偉無奈地說:“李構這個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成天翻山打獵,行動飄忽不定,誰知道他要做犯法的事?你別擔心,這種掉腦袋的生意,我沒有參與。我現在就擔心李廣興一家,李構出事了,他老兩口怎麽辦?”

  二妞說:“李構平日也不在家,有他沒他有什麽關係呢?”

  母親在一旁取笑道:“二妞,杜恒誌父子要是從醫院回來了,你還住不住杜家?咱們自己的事情還沒有著落,怎麽去擔心起人家的事呢?”

  陶軍保還是堅持道:“杜順治好病一出院,你就回來。一個姑娘家,沒過門就賴在人家家裏住,像什麽話?”

  二妞不高興地說:“爸,杜家田地已經很多天沒人護理,雜草叢生,我不忍心看著他們家莊稼荒蕪。人家的情況這麽緊急,你怎麽還這麽固執?”

  陶軍紅毫不讓步:“莊戶人家,誰家的農活不緊急?我們家的玉米花生也揚花掛果了,甘蔗幹旱,長勢弱,壟行快被野草封住,情況不急嗎?杜家的活兒,有杜家人自己去打理。你一個沒過門的姑娘,輪不到你去操心。”

  二妞不滿地說:“爸,咱們家有你和媽媽哥哥做農活,人家杜家不是生病,需要人護理嗎?你怎麽能見死不救呢?”

  陶軍紅生氣道:“你說什麽?我見死不救?我就是看你為杜家一家老小著急,才讓你沒過門就去杜家照顧小孩。要是我心狠一點,你沒辦酒席,別想進杜家一步。”

  陶曉偉看父女兩人越吵越糟,連忙製止說:“二姐,你先別急,有話慢慢說,不要生氣。杜家的情況我們理解,我們再商量。爸,你也知道,現在進入五月天,莊稼開始掛果,正需要人護理。要是打理跟不上,半年的勞作就白費了。二姐遲早都要嫁進杜家,如今情況緊急,就由她自己決定吧。”

  陶家曆來民主,尤其是陶曉偉在村裏幹了幾件轟轟烈烈的事之後,陶軍紅什麽事都喜歡聽兒子的。這回,他聽了陶曉偉的話,左右為難。

  “你二姐還沒過門,就幫助人家杜家打理莊稼,這……”

  “曉偉哥——”

  有人在院門外叫喚,是陶曉華的聲音。

  “嗷!嗷嗷!”聽見人的喚聲,陶家的小虎豎起耳朵警惕地叫起來。

  陶曉偉製止狗叫,招呼堂弟:“小虎,別叫,自己人。曉華,進來。”

  “曉偉哥,我借來了一疊書,有介紹農村種養技術的,有健康知識的,還有幾本文學作品……”

  “太好了,我正缺少健康知識的書本呢。上回在書店,也找不到這方麵的好書。這回你幫哥一個大忙了。”

  “客氣什麽?我同桌的父親郝叔叔在陵川縣圖書館當館長,那裏的書任我們借來看。郝叔叔知道你是咱們鎮的水稻王,很熱情,幫我找來農村種養知識的書籍。他說,現在專心讀書的人不多,潛心研究農業技術的人更少,郝叔叔很讚賞你,他說,歡迎我們去圖書館借閱書本。”

  “郝叔叔這麽熱心,關心農業生產,你要替我謝謝他。”

  陶曉偉讓堂弟跟自己進裏屋,取出幾本讀完的書,讓他周日返校的時候趁便拿去圖書館歸還。

  桌麵上放著一本筆記本,陶曉華隨手翻開看,裏麵密密麻麻記錄了一頁又一頁的筆記,字跡工工整整,他不由自主地讚歎道:

  “哦!曉偉哥,你真行,看書這麽認真,記下了這麽多筆記、”

  “這本筆記是這幾個星期記錄的。以前記下的筆記本放在桌下的抽鬥裏。”

  “你讀書一直堅持做筆記?”

  “是呀,這麽多年來,我看書都要做筆記,一直沒有中斷過。”

  陶曉華感歎道:“難怪大家都說你過目不忘,學識豐富。原來你還有這麽一套自己的學習技巧。”

  陶曉偉說:“這是初中時候養成的習慣。那時候,語文老師叮囑我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一定要做筆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體會到讀書做筆記的重要。一直不停地堅持做筆記。法國的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個高尚的人交談。我在讀書的時候,感覺從他們那裏學到很多東西,每每看到精妙的地方,我都備受感動。作者精彩的描寫,精當的論述,精辟的判斷,常常讓我激動萬分。若不把它及時記錄下來,這些精妙的語言,就像落入海麵的雨露,再也找不到它的蹤跡。要想把這些閃亮的珍珠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得把它記錄下來,經常學習體會,從中吸收養分。這樣讀書,收獲大。”

  陶曉華羨慕地說:“曉偉哥,你讀書很用心,是真真正正的讀書人。我們老師介紹說,莎士比亞講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培根在《論求知》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書讓人脫離低俗,走向高尚。曉偉哥,我覺得你是一個熱愛生活,樂於奉獻的高尚的人。”

  陶曉偉嗔笑道:“曉華,別給哥戴高帽。我就是沒機會考上大學,怕自己在同齡人裏落後太遠,才認真補學了一些書上的東西。隻要肯讀書,就會有收獲。哪裏說得上什麽高尚不高尚呢?”

  陶曉華讚歎說:“曉偉哥,你是我們青年人的榜樣。學校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篇文章,紙和印刷術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但是,到了現在,我們國人卻不喜歡讀書。有人統計,按每人年均閱讀量來算,中國人年平均讀書4本,韓國人17本,法國人20本,日本人40本,以色列人64本,跟他們比,我們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很。曉偉哥,你一年讀的書,少說也有五十本,快趕上以色列人了。”

  “我一個月看四五本書,盡是瞎忙讀書,哪裏比得上人家讀書做學問?要說讀書起作用,還得讓全村的人一起讀書才行。”

  陶曉偉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曉華,你說郝叔叔樂意給我們借書?”

  陶曉華認真地說:“郝叔叔很熱情。我跟他說,你在咱們蓮花村開展高產水稻實驗,研究水稻種植。他聽了很高興,對你的精神欽佩不已,很樂意借書給我們。”

  陶曉偉聽了,心裏有了一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