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引水
作者:路黎子      更新:2020-12-15 13:21      字數:3465
  時代變化太快,讓人措手不及。公社工作組進村指導,把集體田地分到各家各戶,生產隊解散了。村裏動作快的人家圈占了屬於集體的魚塘、牛欄、村前村後荒地和龍溪水壩的灘塗。老人家感慨不已,以前是工作組動員農戶把田地合入集體,如今還是工作組下來指導我們劃分田地。張學問用古話來概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村民紛紛點頭應許。

  生產隊解散了,村民沒有機會像以前集體出工時候一樣大家集中一處開心談論坊間趣事。集體解散了,田地分歸各家。這回村民幹活不論工分,都是各家各戶自幹自的,收成全歸自己。村裏人好像重新發現自己的力量,他們起早貪黑,鉚足勁甩開膀子幹。大家早晚難得見上一麵,雖然還是同住一處,同喝一口井水,但是感覺遙遠了很多。

  這幾天,天空終日烏雲密布,連續下著雨。村民出不了工,三三兩兩聚在村口王宗良家碾米房聊天談論。碾米房寬敞,大門朝向村道。大家有的站,有的坐,有的蹲。談起坊間軼事,人人哈哈笑著扯開了話題。不久,談笑聲又吸引來不少人。

  張學問年紀大,但總是談興最濃,侃完坊間趣聞,最後他少不了又誇耀起自己的眼力:“我就說嘛,咱村就數陶軍紅家的曉偉有誌向,讀書有靈氣。他小時候我就看準他了。你看錯不了吧,高小一畢業,就考取全公社第二名,考上縣城中學啦。”

  村民知道他好吹,個個附和著:“張學問就是學問高,有眼光。”“張學問讀過書就是不一樣,眼力好,看得準。”

  看到大家誇讚,他更加神氣起來:“要不是陶曉偉那場病,他肯定是咱們村讀書讀得最遠的大學生。一場病改變了一個的命,世上的事難料呢。老話說得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大家見他又開始賣弄古話,就岔開話題。王宗良問陶軍紅:“軍紅,你是我們村養鴨能手,開春打算抓多少小鴨仔來養呀?”

  陶軍紅回答:“以前生產隊時候養鴨隻敢養十隻八隻,不過癮。現在任意養了。反正曉偉在家放鴨,開春就想養一百五十隻,曉傑也上四年級了,可以幫忙。”

  覃木工見王福貴在堂屋房簷下弄釣鞭,對王宗良說:“你二小子天天跟我家覃光明嘀咕,說什麽要買一輛單車。你給他買了?”

  王宗良聽了就來氣:“這小子比他大哥差遠了,不想好好幹活,就懂整天尋思著花錢。買單車?全家不吃不喝啦?被他媽罵一頓,不敢吱聲了。”

  覃木工也說:“我那兒子也不肯聽話幹活,上午十點一過,就喊太陽大,受不了。莊稼人還怕什麽太陽?我們這輩人誰不是幹到十二點才收工?叫他跟我學手藝,又說不賺錢,不願學。”

  這回,倒是張學問老人見識廣,他說:“你們不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你們還記得嗎?我們這代人,那時幹農活都是鐵鋤鐵鏟,肩挑手扛,石磨椎舂。到了我張家張興,你王家王福富,覃家覃力堅他們這一代,就給咱村鼓搗來了機械化,拖拉機,碾米機,抽水機。我說呀,要是等到張旺陶曉偉王福貴他們當家,又不知道給我們帶來什麽新玩意呢?這正是,八月十五漲大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大家聽聽也在理,嗬嗬地笑起來。

  雨接連下了六七天。這天早上,紅霞布滿東邊天際。中午,雲霞散去,天空一片澄藍,像洗過一樣,非常潔淨,顯得極其深邃。太陽光沒有經過任何過濾,毒辣辣直射下來,曬得人皮膚燙熱。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剛過雨水節氣,農活還不算多。壯年老年人困在家久了,心裏早就發癢,好不容易等到雨停天放晴,炕上鋤鏟出門看田地。一批小青年還沒有什麽可做,聚在陶曉偉家屋後的龍眼樹下閑聊。

  王福貴說:“天天下雨,真倒黴。昨天,大嫂去村口挑水摔跤,跌入水溝,手臂竟然骨折了。以後就由我包挑水了。”

  李家祥也說:“村路泡水那麽多天了,到處都是沒過小腿的泥漿,不摔才怪呢。我二姐幾天前就把水桶摔裂了。”

  覃光明想了想,說:“水壩的水又不夠高,不然我們就可以把龍溪的泉水引入村裏了。”

  陶曉偉聽了,突然有了主意:“我們到水壩實地看看,想個辦法把水引到村裏來。”

  小夥子們踏著深陷腳脖的爛泥,來到龍溪水壩邊。正午時分,陽光猛烈。一群牛泡在水裏避暑,見有人來,轉過頭望著他們。

  李家祥說:“水壩的水飲用不了呀,村民都在這裏放鴨放牛,水髒怎麽喝呀?”

  王福貴說:“龍溪拐彎山腳不是有一個泉眼嗎?出水量不比咱村古井小。也不遠,就在前麵,我們去看看。”

  大家也想起來了,那泉眼緊靠崖壁,出水量可不小。於是,一個接著一個,沿著岸邊轉個彎,走到一處懸崖下。一口泉眼咕咕地冒著水,雖然連續雨天,可是泉水清澈,不渾濁。

  陶曉偉說:“對,就是這裏。我們加挖擴大泉口,砌個蓄水池,用管道把水引過山崗,繞過山梁,就可以引到村裏,通到家家戶戶了,這樣,大家就不用挑水了。”

  “好!這個主意好!”大家不約而同脫口稱讚。畢竟自古以來,村民都是從村頭水井靠肩挑手提取水來用,受盡挑水的苦。如果真的給全村引入自來水,那就太好了。

  小夥子們說幹就幹。太陽毒辣,曬得大家受不了。他們折回村頭古井邊,找塊樹蔭湊在一起商量起來。陶曉偉從隨身斜挎的包裏取出紙筆,畫出引水路徑,估算全村戶數,預算管道經費。

  陶曉偉告訴大家說:“要幹就迅速幹,趕在開春農忙前把水引到家,不然進入春耕,大夥都忙,引水工作就被耽擱了。今天是星期三了,今晚我們就動員群眾,爭取快點籌到購買水管的錢款,禮拜天我們就分頭行動了。”

  傍晚,村民紛紛收工回家,大家聽到這幫高中生籌劃給村裏引水,都很高興,很多村民當即交付水管費。

  村長張興拍著腦袋說:“好主意呀,我怎麽就沒想到呢?”此時,集體已經解散好幾年,公家的東西沒有了,很久沒有召開過集體會議,他這個村長失去了實際意義。他找出長時間不用的哨子,擦幹淨。

  張興找到陶曉偉,說:“以後有動用到大家的事,你就跟大哥說一聲,我幫你們召集大家。”

  陶曉偉還沒反應,旁邊的劉江高興地說:“有村長大哥出麵幫助,太好了。看來禮拜天我們可以按計劃動工。”

  陶曉偉見村長支持,信心更足了,他想了想,把心底的一絲疑慮拋出來:“就擔心大家手頭困難,籌不齊全水管費用。”

  張興痛快地說:“這個不用愁。把道理講清楚,群眾會擁護的。這個我有經驗。”

  經過兩天動員籌款,除了家住村頭的王衛材和李廣興兩戶人家不樂意出款外,其他五十二戶人家都交齊了錢款。王衛財老婆擔水怕了,要參加引水,想交錢,被他唬住:“我們家前麵就是水井,還愁沒有水用嗎?要花費四十五塊去買水管,夠我一家半年的油鹽葷腥錢了。”李廣興父親去年生病住院,還欠著很多債,家裏近水井,也不願意加入。

  劉江善良,跟陶曉偉說:“他們兩家有困難,要麽,我們不收他們的水管費了,就幫他們接上水吧。”

  張旺也想了一個辦法:“不用收他們的水管費。我們購買水管量大,跟商家壓壓價格,再不行先賒點賬,還是給他們接通水吧,全村剩下這兩家不通水也不好。”

  陶曉偉沉吟一會,說:“我覺得不妥。全村五十二戶人家同意接水,其中也有好些人家生活困難,但是大家積極加入引水工作,就是想改變挑水的舊方法。在他們看來,交費接水也是有風險的。如果我們不按照原先的規定來做,在村民中會有不好影響的,以後想做其他工作恐怕就難了。”

  大家又爭議了一番,最後同意陶曉偉的意見。除開王衛財李廣興兩家,全村其他人家都接管引水。

  禮拜天,六個小青年和積極響應的村民分工行動起來。陶曉偉和覃光明負責設計和質量把關,王福貴張旺帶著十五個人負責接通水管,劉江覃光亮帶著十個人修建蓄水池。中午時分,各種材料到齊了。幾路人馬幹勁十足地動起手來,大家同心協力,早晚趕工,工作推進很快。第二天下午,蓄水池建好了。第三天下午,五十二戶人家全部接通水管。

  陶曉偉知道,這項引水工程事關全村用水問題,影響很大,他和覃光明認真檢查每一個環節,保證工程質量。第三天傍晚,他們把村長張興請來,讓張興親手打開蓄水池水閘。嗞嗞嗞!清澈的泉水咕咕咕灌入水管。水池邊圍著一圈人,大家誰也不吱聲,心裏忐忑著,緊張等待……時間好像很漫長。終於,留在村那頭的覃光明向這邊揮著草帽,大聲喊:“通了!通水了!”很快,村頭的人歡呼起來,不少年輕人揮舞著手跳躍歡叫,孩子們一邊歡呼,一邊瘋跑……

  張興興奮地一一握過陶曉偉王福貴他們的雙手,激動地連聲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你們給蓮花村帶來了最寶貴的改變。”

  當晚,蓮花村沸騰了,家家打開水龍頭,任泉水嘩啦啦灌滿水缸缽盆。看著流到家裏的清澈自來水,人人笑得裂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