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水有多深?【九十九】
作者:閣樓裏的念經貓      更新:2020-12-15 12:48      字數:2817
  混混是周小武嗎?他是在撒謊嗎?這點上他沒有撒謊。

  而且周小武是周懷的孫子。但是這個孫子是不是他們老周家的骨血就難說了。

  周小武在說周懷,也就是周懷案的事情上沒有說出實情。也就是他在這件事上半真半假。

  首先,周小武的生母,當然不是遺棄他,拋棄了他,然後他被周家收養了。事實上,在遇到小武的父親之前,她有過,遇到過一個兩情相悅的男子,兩人情投意合。當然不是家庭的反對。而是那男的鬱鬱不得誌,仕途不順。就是考上了科舉,但是不是沒當上官,就是很小的官,或者受到上司排擠之類的。

  . 兩個相愛的人,在古代,雖然那是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須名正言順,找媒婆,下聘禮,然後吹吹打打,用大花轎迎娶過門,然後才能洞房花燭夜的。

  可是曆史真的是那樣嗎?

  未必,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必須在結婚前守身如玉,守宮砂之類的。

  可是男子呢?

  外麵畢竟有鶯鶯燕燕,還有風月吟唱。

  但是即便是古代女子,尤其是小姐都不拋頭露麵,都是待字閨中,做做女紅女工什麽的,不可能發生小說裏的發生的情節,比如《西廂記》,《牡丹亭》什麽之類的。

  但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不可能一直跟在父親身邊。父親還到處當官而且可能離家很遠很遠的,也可能出去走親戚什麽的離家一段時間。小姐也可能去廟裏燒香,求簽什麽的。

  這其中,會不會遇上什麽公子,表哥,表弟什麽的?

  再者,古人親上加親的事情很常見,那表哥,表弟的來看看表姐,表妹,或者父母不在家,那會不會發生點什麽?

  還有比如走親戚,那路途比較遠的,當中會投宿什麽旅店,小地方,又可能見到廟,燒燒香,甚至住在廟裏,做做法事什麽的,然後遇到什麽人。

  這種不能說就是曆史,也不能說就是完全杜撰出來的。

  反正小武的生母,跟一個男子相愛了,並且越過了界限。那個時候,那個男子決意去投靠一個遠方親戚,然後還沒來得及告訴。在那期間,小武的母親遇到了周懷的公子當時已經成家,家裏已有正室。

  周懷的兒子很實誠,是明確告訴了小武的生母自己的身份的。

  一邊是沒有著落,仕途不明的相愛的男子,一邊是已經步入仕途,而且公公當然現在稱呼早了已經在朝廷上是大官了。那能嫁入周家不比什麽都好啊?

  所以,是相愛?是兩情相悅?是半推半就?

  總之,周小武的生母跟周懷的公子度過了一段時間。那個時候周公子正好在這一帶視察也好,公幹也罷。然後她身懷有孕了。

  很奇妙,很微妙。

  但是生父是那個男的,還是周公子?是一個謎。因為周小武隨母親多一點,不是特別像父親。

  後來周公子告訴了父親,也跟夫人說了,希望能接進府來。

  夫人不同意,說來路不正。父親周懷也不同意。

  後來,妥協了,就是女人不能進府。算是外室。也就算周小武雖然姓周,但是得不到周家的正式認可的。

  而且還是正夫人沒有生兒育女的前提下。

  這都不重要。

  周懷案發了,一是因為周小武和母親屬於外室,才躲過一劫。因為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僅僅是連坐。第二個原因,就是周小武的母親,跟那個男人藕斷絲連,那個男人投靠了一個親戚,或者背後的人,跟周懷這一邊不對付。然後就動用了周小武的母親,收集證據。這個一個外室,怎麽知道老爺,公公在做什麽呢?跟什麽人來往,密謀什麽呢?

  那就是收買下人,跟在老爺,老太爺身邊的下人。隻要說對老爺不放心,會不會在外麵又有了女人之類的。然後就記錄下跟什麽人來往,在什麽地方交談之類的。

  當然不可能隻有這點線索,就扳倒朝廷大員的,當然有其他線索。

  但是,隻要皇帝對什麽人不滿了,哪怕是捏造的證據,哪怕是煽風點火,哪怕是捕風捉影,最後不是,沒有,沒影的事情,都能變成真的。

  所以,人往往說奸臣害死了忠臣,某某人害死了某某人。可是呢?皇帝開始猜忌,開始忌諱,開始想要再平衡,想要除掉什麽人了,哪怕是忠臣才會被殺掉,那才是真的。

  所以,忠臣不是死於奸臣之手,而是死於皇帝之手才是真的。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皇帝。是皇帝想要那個人死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或者僅僅是我這樣想的?

  你看我們知道的古代曆史,是不是世界上就兩類官:一類是好官,忠君愛國愛民,是忠臣;一類是壞官,貪官,糊塗官,贓官,隻會阿諛奉承,拍皇帝馬屁,隻會禍國殃民,是奸臣?

  就好像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一種好人,一種壞人。

  這到底是四大名著,各種戲曲的影響,還是真實的曆史呢?

  其實曆史怎麽可能這麽簡單呢?

  人也不能就這麽簡單,不是忠臣,就是奸臣,整天就是矛盾的對立麵?

  我想說,這就是開山派,後來派,後後來派,在皇帝麵前各執己見,說是為了帝王社稷,說是出謀劃策。然後實際情況呢?都想在帝王麵前邀功,討好,多給自己拉點票,占點位子。

  什麽叫開山派?就是跟皇上一起打下天下有可能是朝代交替,更迭的那種,有可能是弑君篡位等等吧。那跟在皇帝身邊,大家是不是都有一個概念,隻有武將,沒有文人參謀謀士?不,文武都有。那跟隨皇帝打下了江山,是不是都得跟皇帝要官,要位子呢?那是武將的位子多一點呢,還是文官的位子多一點呢?武將是不是隻要帶好軍隊,駐守邊疆,或者什麽地方有造反了,邊關告急了,那就是武將去搞定就行了?

  說到這裏,說一下另外一個問題。

  那就是地方不能駐守太多的兵力,也不能歸地方管。隻有像節度使,總督兩江總督,司馬不要以為是姓氏,古代有這種官職等等才有很大的可以調動兵馬。

  而軍隊主要掌握在國家,皇帝,重臣武將,皇親國戚等手裏。就是防止曆史重演。

  比如李淵就是節度使,手裏可以調動兵馬,然後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比如安祿山史思明造反。比如吳三桂等等等等。

  當然我要說的不是這個。

  而是就算是一同打過天下的,那武將,文官未必能將相和,都是為了皇帝,江山社稷,每一次都能達成一致。剛開始可能是的,時間久了,那意見相左。那什麽才是對皇帝最好的?是武力解決,還是懷柔,安撫,招安?

  動用一次軍隊,如果還是長途的,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大家都是知道吧?什麽是糧草?可不是單單人吃的糧食,軍馬需要的幹草,馬飼料,黑豆什麽的都是,還有軍需是需要補充,采購的,那藥品,酒什麽的,哪一樣不需要銀子,大把大把的銀子。

  這都需要全盤考慮,動武,還是懷柔,是安撫民心,還是武力征服?

  這還隻是打仗的事情,每一個帝王總會碰上災荒,旱災,水災,地震,火災什麽的吧?那相應的是不是會出現逃難,流民,死亡等等呢?

  這個時候,朝廷,國家,帝王該怎麽辦?

  那就算是第一代武將文官是齊心的,後來派呢?是不是也有不同意見,還有後後來派。

  那可能分成兩派,可能分成很多派。都想在皇帝麵前表現。都想上升。那一個人上升了,得到了皇帝的賞識,是不是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呢?

  這就跟後宮在皇帝麵前爭寵其實是一個道理。

  一個人上升了,是不是要提拔自己的人,而你的原來位子空了,別人是不是想提拔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