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雜談之進補
作者:閣樓裏的念經貓      更新:2020-12-15 12:48      字數:2612
  又到冬天了,一個話題蹦躂出來了。

  那就是冬令進補,或者說就兩個字進補,或者就一個字補。

  中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能說補的國家,因為西方國家隻講究生病了看醫生或者吃點好的牛羊肉豬肉,喝點葡萄酒啤酒,甜點奶酪巧克力等等等等。

  要說到補,那真的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的,似乎每一個人都能說上幾句。

  首先,我不是醫生,不是中醫,不是西醫,也不是營養師,營養學醫生醫師。今天的話題不針對任何人,任何方麵,僅僅是談一點我的個人想法。想聽的,您就聽聽。不想聽的,您隻當是我在扯閑篇,侃大山,實在不想聽,不想看的,您就換台,換個小說解解悶,都可以。

  是不是常常聽到冬令進補這個詞語,那冬季吃什麽補呢?

  有人說是羊肉。羊肉冬吃,是冬季上品。

  見百度詞條:

  羊肉,性溫。羊肉有山羊肉、綿羊肉、野羊肉之分。古時稱羊肉為羖肉、羝肉、羯肉。

  它既能禦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麵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或產後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最適宜於冬季食用,故被稱為冬令補品,深受人們歡迎。

  由於羊肉有一股令人討厭的羊膻怪味,故被一部分人所冷落。其實,一公斤羊肉若能放入10克甘草和適量料酒、生薑一起烹調,即能夠去其膻氣而又可保持其羊肉風味。

  要說膻味,估計就是山羊肉。綿羊肉要好一點的。其實現在的羊肉絕大部分都是肉羊,就是專門飼養給人食用的肉羊,所以膻味輕了很多。其他城市怎麽樣,是否膻味真的很濃我不清楚。反正我呆的城市,說是羊肉,別說是膻味了,就是羊肉都失去了肉味道,除非要用食言調味,或者辣椒辣醬來刺激,就一個字辣。

  有人說是狗肉,冬季吃狗肉那最好。

  見百度詞條:

  狗肉(dog meat),又叫“香肉”、“地羊”、“白狗”,有至尊腎寶美譽,口感細嫩,肉質密,飽滿。在粵語地區也叫“三六香肉”。狗肉,在中國某些地區,又叫“香肉”或“地羊”。

  狗在所有的家養動物中曆史最早,是從狼馴化而來的,狼馴化為狗,是人類曆史上的創舉。

  要論吃狗肉,那就不得不提這方麵局對的行家,吃貨,漢高祖劉邦了。

  劉邦,我一直以為是山東人。後來很多人告訴我沛縣,屬於徐州。劉邦就是沛縣人。那個吃貨劉邦還發明了一道名菜,叫龜汁狗肉。那狗肉多半來自那個《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那個故事裏的樊噲。

  樊噲是屠戶,賣豬肉的。

  也有可能是劉邦偷雞摸狗摸來的。

  按說狗肉一般在秋季末,冬季吃最好,可是我曾經認識的一個人,他就是沛縣的。他說沛縣是一年四季都吃狗肉,連夏季都吃。你要知道狗肉的熱性很大,夏季吃等於玩火。

  當然人各有誌,別人的喜好,你阻止不了。

  就好像大冬天女生光著腿挑戰自己的極限,大雪紛飛寒風凜冽照樣有人吃冰激淩等等。

  去年的冬天,日本就有一個女生挑戰了自己的極限,結果腿嚴重凍傷了。

  還是說回正題吧。

  中國又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本來挺好的說法,結果往往說著說著,就沒有正形了,然後嚴重跑題,往其他方麵帶了。

  你看,說吃腦子,當然多數是豬腦。不過我僅僅是聽說過這個,是否真有人吃豬腦就不知道了。又有人說吃豬腦,不就跟豬一樣笨了?可是我們也吃了不老少豬肉,也沒有都變成豬一樣笨嘛。

  這個吃啥補啥,實際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赤豆,就可以補心補血,跟血的關係很密切。黑豆,就可以補腎。綠豆,就可以補肝。大豆健脾胃。

  當然,以前有沒有記得曾經有一個大師,都被吹上了天。說綠豆包治百病,抗癌防癌,強身健體等等。結果多少人上當,花了冤枉錢?

  吃猴腦,我倒是聽說過的,而且是活的猴子,非常殘忍地被趕到桌子當中,就露出腦袋。還是活的狀態,把頭骨給敲開,用熱油.......不想說了,太殘忍。

  現在國家已經明令禁止這樣野蠻,殘忍的方式了。

  同樣殘忍的是四川一道菜,叫三叫。就是吃剛出生的小老鼠。即便是老鼠,也的確太那個了。

  還有應該都學過魚和熊掌的典故吧,就是孟子的舍生取義來源。

  我不知道熊掌是否真的那麽美味。

  現在是國家同樣明令禁止使用熊掌了。

  但是十幾年二十幾年前,很多地方有人吃熊掌。我們曾經去武夷山旅遊。我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到了一個地方,是推銷茶葉,還是什麽的地方,反正就看到一頭熊,黑熊吧,還是棕熊,忘了。一隻右手掌,還是左手掌沒了。據說是被某個省級幹部給吃了。還有熊膽汁能入藥,治療白內障有療效。但是因為這個那頭熊的膽囊部位被開了一個洞,給插了管子,就讓膽汁一直往外麵流出來。

  那頭熊太可憐了,連站起來都不可能,隻能躺在地上。

  其實說了半天,今天真正的主題,不是進補。

  補其實是一個被帶偏了的概念。

  就好像藥補不如食補這個說法吧。

  首先,任何藥物,哪怕是滋補品,人參,靈芝不是用來補的。補是中國人, 中醫的一種說法。實際上正確的理解是治療,說簡單點,不能說你病了,而是身體虧了。虧了就要補。這個補就是治療虧的意思。

  這麽說吧,你身體不虧,你並不需要補,尤其是不要大補。而另外一個方麵,就是虧的厲害的人,也不能進補。因為大補的藥材既是好東西,又不亞於是砒霜,是雙刃劍。

  就用人參來說,身強力壯,年輕人,少年,嬰兒,絕對不能吃人參,哪怕是西洋參,不但補不進去,相反是要害你流血,甚至危及生命。當然人參,相信多數人能接受,不能隨便進補的。

  是不是一到冬季,很多人都自己配進補藥材,或者找專家,找醫生開進補的方子?醫生們還美其名曰膏方季節。

  藥房,中藥房,***店當然很開心。

  可是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不認同,有一句話叫是藥三分毒。有人以為是西藥毒性大,中藥材是吃不壞的。

  恰恰又是偏聽偏信。

  真正的良心郎中,醫生,尤其是中醫,講究的是補泄並濟,溫補等概念。這個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症狀對症下藥。

  西藥,你去看,都有注意事項,有禁忌事項的。

  中藥,其實同樣如此。

  補藥,食補藥材藥膳,***,更加是如此。

  前麵說過,病從口入。很多疾病是吃出來的毛病,不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一味進補,隻會害了自己。

  中醫的調養,首先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是補就是好的。

  藥再好,不能像飯菜一樣吃的。

  就好像我曾經聽說過有的人,不知道是男還是女的,早飯不吃,吃維生素膠囊。這種做法就是在慢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