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妖玉
作者:閣樓裏的念經貓      更新:2020-12-15 12:47      字數:2501
  有關玉,一直有一個傳說。

  大家以為是玉養人這麽簡單。殊不知,玉養人,如何養?都以為隻是玉是溫涼之物,也是溫潤之物。尤其是易燥熱體質人群,佩戴玉器,可降燥溫潤,對肌膚也是溫潤保養,潤膚之功效。

  就這麽簡單?有人認為就這麽簡單。

  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

  那另一半呢?有人會這樣問。那告訴你,另外一半是人養玉。

  何謂人養玉啊?你就是玉要吸收人的精氣,皮屑,一部分血液。當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玉器當中會形成一個胚胎,通常叫玉胎。就好像珠子啊什麽的,長期撫摸,會形成一種東西,叫包漿。珠子裏也會產生一個東西出來,類似人形或其他形狀一樣。

  玉器,更有這樣的傳說。

  這樣說,一定有人會說這是迷信,是胡說,哪有這麽一回事啊?

  你盡管可以不信,說我道聽途說也好,迷信,胡說也罷。總之,都有人在說。玉器,尤其在玉中形成了玉胎之後,會感恩你的養育之恩。一旦你碰上生命危險,會為你擋災難。

  有些人碰上了車禍什麽的,要按旁人的看法,恐怕會受很重的傷,甚至有生命危險。但是最後發現,人沒有事,可是玉器卻破碎了,有裂痕了。隻要出現了裂痕的玉器,也就會失去了靈性。

  這就好比,玉失去了生命,為了你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知恩圖報,受人點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玉不是死物,故玉常常被說成是有靈性的。玉不會說話,沒有思想,可是玉器比某些人通人性。

  說玉有好壞嗎?不是說質地的好壞,而是善惡的問題。

  玉雖然有靈性,但是玉不會說為了主人主動傷人,而隻是當主人即將受到危險之時,出來擋災而已。

  說有一塊玉,很是奇怪。

  怎麽奇怪呢?

  不知道什麽朝代,或者時代的事情。有人有一塊玉器,隨身攜帶。一般不隨便拿出來示人。不僅如此,即使是家人也不能隨便賞玩,把玩。

  真是癡人癡戀玉也,如同一部老電影《秋翁遇仙記》裏那個愛花人秋翁一樣。

  《秋翁遇仙記》,此片是一部神話故事劇。秋翁(齊衡飾)愛花如命,枯死的牡丹經他的手也能複活開花。此事傳開後,財主張霸(王嵐飾)打起壞主意,借機敲詐未果,便唆使張衙內(關宏達飾)等潑皮進園飲酒作樂,高興之下他讓秋翁把花園送給他,秋翁不允,張即讓手下將花園砸毀揚長而去。深夜,傷心的秋翁整理著被毀的花園,突然,牡丹仙子(王小蓉飾)化作村姑出現在秋翁麵前,做法將落花返枝,秋翁驚吒不已。張衙內聞訊後,誣秋翁妖法惑眾,勾結官府將秋翁下獄。受賄的貪官本想重判秋翁,花仙施法大鬧公堂,並懲治了作惡多端的張衙內。獲釋的秋翁回到園內,隻見蝴蝶飛舞,百花盛開......

  秋翁有多愛花,不僅不讓人碰花,說你要是湊上去聞一聞都是不允許的。說你們的身上的都是世俗之氣,酸臭之氣,銅臭之氣,汙濁之氣,隻會讓花兒們作嘔,難受,厭惡。

  那個癡人大概也是如此吧。

  每一次,癡人都是獨自一人靜坐,或飲茶,或飲酒,或吟詩,或作畫,每每如此,必然還把玉放在一旁說話,如同玉是癡人的知音,紅粉,心無旁騖,心無別戀。

  也不知,那一日,許是一時失態,或者情緒激昂,喝著酒,竟然將酒潑灑了出來。不小心濺到了玉器之上。癡人懊惱不已,一個勁兒給玉道歉,還要給玉擦拭。但是未及擦拭,那酒忽然就不見了,不見絲毫在表麵。

  如同變戲法,亦如同玉喝了那酒一般。

  癡人也為自己眼花了,世間哪有這等事情啊?玉也好酒?

  癡人想著,自己不覺好笑起來。癡人不信鬼神,不拜鬼神。君子者,不做虧心事,不語鬼神。

  癡人正待收起玉器,忽聞一聲:此乃佳釀也。

  癡人不覺大驚失色,難道鬼神來訪?自忖自己平時無有登徒之浪,更無不善之舉啊?而後乃自忖:許是此酒甚列,自己醉了。想極至此,對己道:癡人啊癡人,你何如此?我無傷天害理之事,更無害人之心,何來鬼神擾我?

  不想,那聲音又起:如此佳釀,如何獨酌,君何不與我同品?

  這可把癡人給嚇到了。

  癡人邊寬慰自己,邊壯起膽子問道:何人?如是尊神,為何擾我?吾自忖未嚐有出格之舉啊?

  那聲音言道:君不必驚慌,吾非惡類。隻因一時興起,嚐此佳釀,世間少有。故作失態之言。君莫怕,吾不曾害人,更不害君。君待我不薄,是我為知己。吾感恩矣。

  癡人方知是那玉開口言說,如同常人一般。子不語怪力亂神。聖人孔老夫子不言,也勸說弟子行君子之道。鬼神自敬之。然,玉乃一死物,因何會開口?必然是鬼神所托之詞也。

  癡人慌忙給玉施禮,賠罪,請鬼神贖罪。

  玉婉兒一笑,言道:公子多慮了。吾非鬼神,更不會害公子。公子請勿施禮。

  有人會說,這不過是一個荒誕無稽的故事罷了,和妖玉何幹呢?

  看官莫急,請待我細說之。

  本以為此事就這麽過去了,哪知道癡人府中有一下人,品行不端,常有盜竊不良行徑。其他下人甚是厭惡之。癡人也不多做嚴罰,常常以君子之道教化之。那下人表麵允諾,可時常再犯。

  那下人一日偶見癡人跟玉對話,分明那玉如同人一樣會說話。下人遂起了歹念和貪念,意圖占為己有,或高價待沽。

  癡人雖不常與人交好,仍有他人來往。某一日,三五之人至癡人府上,本不飲酒。君子之交淡如水,本當飲茶交談。然一人帶來美酒,還有歌舞。

  癡人不想掃眾人之興。

  酒至半酣,舞也正興。一人提出聞聽癡人有一上好之玉,可否拿出共賞?癡人自是萬般推脫,說自己哪有此等上物。眾人不信,起哄之。

  癡人無奈,隻得拿出。

  眾人見之,實不過是一普通之玉。

  本以為故事就此打住,然才剛剛開始。彼時,忽然一陣風刮過有人言是陰風,席見燈滅。待燈再明,那玉卻不見了。癡人忙問何人玩笑,快快還玉。

  眾人皆說未見。

  並且一一都互相搜過身,實未私藏也。

  忽失寶玉,癡人難過之極。不日,竟口噴鮮血而亡。

  玉乃是那下人所偷,但之後就交給眾人之中一人,得重賞。

  癡人病故後,沒幾日,那下人竟然上吊自殺了。

  更奇怪的是,那得到寶玉之人,本也是癡迷玉器之人,但非君子之人,實想將寶玉獻給貴人,自己能高官厚祿也。那得玉之人不日在家中,當著家人的麵,頭不翼而飛,沒有絲毫血跡,屍體不倒。。

  那貴人瘋癲之極。

  那玉呢?玉不見了,並且早已病死的癡人,有人見墳頭一股青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