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疑點重重的往事 二 樊家和裕景之爭
作者:不伸懶腰的喵      更新:2020-12-14 21:26      字數:2267
  第一百三十七章疑點重重的往事

  二樊家和裕景之爭

  現在可以肯定了,頁問虛是有恨的,他的內心並不如他表現出的那樣淡然。雖然這麽多年身負皇恩,安居一隅,頁家對李家的忠心似乎毫無變化,但是,對當初的事兒,看來,頁問虛並非是不在乎的。

  這才對嘛!駱思恭暗忖著,滅門之禍,恨才是對的!一邊將頁問虛寫得紙慢慢折疊,納入袖帶,一邊瞧著頁問虛的神色,他覺得自己今日雖然說的不少,但收獲也相應的很是不少。

  窺透人心不是容易的事,但他既然已經抓住了頁問虛的心結,掐準了頁家的命脈,那事情就好辦多了!現在,剩下的就隻剩下兩個事兒了。心中篤定下來,身體也就跟著放鬆了,淡淡道:“無藝你一直不提這生膏鴉片,是有難言之隱嗎?我隻信你,你是行家,不能…嗯…講講給我嗎?還有一個,……蘩卿母親的事,你告訴過她嗎?”

  頁問虛瞧了瞧外麵的天色,恍然道:“呦!你該回去啦?”

  駱思恭也順著看了看,笑道:“嘿嘿,不知不覺,說了一宿。”

  兩人相視一笑,頁問虛歎了口氣,道:“好吧!嗯……樊姝彤的話,蘩兒是知道的。我母親在她進宮那天就講給她了。”

  “當天!”駱思恭有點不敢置信,“這,這不突然嗎!你們……”他以為至少在赴京的路上,頁家人該已經對蘩卿講了真相的。沒想到頁問虛這麽固執!“不是……我覺得啊,無藝,那些事兒,早就到了該跟她講的時候了……”瞧頁問虛轉過來的臉突然拉下來,他眼神閃了閃,加了一句:“現在也不晚。我的意思是,若事實證明,會牽涉到景王和遼王的話。”

  牽涉到景王和遼王,就繞不開嘉靖末年的二王之爭。事情就分外複雜了。頁問虛滿心都是恐懼。一時隻覺頭大如鬥。這次,他沉默的時間有點兒長。

  “這,是你的要求嗎?”頁問虛的意思是,這是否聖旨。景王和遼王……樊家,單這幾個字就足令他冷汗直流,從骨頭縫裏往外躥涼氣了。既然皇帝沒有親自出馬,證明還有餘地。不到最後挑破的時候,都能轉圜,他決定裝傻到底。

  二王之爭的緣故,要從世宗朝的立儲之爭講起。

  世宗皇帝年號嘉靖,在位四十五年。早年生育不濟,後來崇道求丹方,總算治好了不孕之症。先後生了不少兒子,最終成活下來,並有機會一搏大位的,卻隻有兩位:一個是後來繼承大統的裕王。就是當今聖上的父皇,年號隆慶,在位六年的先帝。另一個就是諡號“恭”的景王殿下。

  裕王和景王,手拉手來到人間,同年出生,隻差一月。裕王先生,為長,行三。景王晚一些,成了弟弟,行四。

  裕王生來有個口吃的毛病,不愛說話,顯得非常忠厚老實。兼之母親穆妃不太受寵,裕王也就不得世宗喜愛。景王則不一樣。其母親劉妃美麗活潑,是先帝寵愛的妃子。景王自己又生性機靈,聰慧敏捷,較之裕王處處都顯得更勝一籌。因此,景王從小便備受父皇寵愛。

  世宗皇帝崇信道教,鑒於有子都難長久的往事,深信了二龍不見麵的方士之算。故而,裕王和景王從小就幾乎見不到父皇的麵兒。父子感情淡薄,對連母妃都見不到皇帝麵的裕王來說,顯得更加不利。特別是在爭奪儲君的問題上。

  當然,在臣子們眼裏,兩個皇子各有千秋。立誰做儲君,意見無法統一,許多年都相持不下。

  以徐階為代表的一派朝臣,尊崇嫡長的禮教正統,認為裕王有長者之風,力挺其為主。

  而以嚴嵩、夏言等為代表的另一派朝臣,則揣摩帝意,覺得非立景王不可。

  儲位之爭曆來都是非常慘烈的,景王和裕王的這場搏殺也不例外。最終,景王失利。其忠實的擁躉下場大多很慘淡,隻有個謝家是個例外。

  謝家依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居然挺過了隆慶年間的打壓和低迷,至於當今後,複起而紅火了一段時間。當然,這烈火烹油也沒持續多久,滿打滿算才十七年。月餘前,一朝呼啦啦藍焰焚謝,百裏謝家莊一夕之間,化為了灰燼。

  按理說,頁家一向支持裕王,與景王一派沒什麽關係。那麽,駱思恭一提到景王,頁問虛為何心緒煩亂了呢?

  這中間的緣故,說來說去,源頭都在蘩卿的生母樊姝彤所姓的這個“樊”字身上。

  而說到樊家為何能影響到頁家,卻並非僅僅因為樊姝彤的緣故,最重要的是,因這樊家的起落遭遇,牽涉到兩個哪家都壓不住的大罪——叛國罪和間諜罪!當初的頁家,正是受到了有關牽連才招致滅門之禍。

  當然,叛國罪和間諜罪並非平地起了一陣風,此事之先,早有個引子牽扯。那就是嘉靖年間著名的二王之爭。

  這兩相有了爭紛的二王,一個是景王,另外一個,是遼王。紛爭的對象,是樊家的一位絕代美人。

  說起樊家,頁問虛其實並不熟悉。頁家與其無交集,他的全部信息來源,途徑靠聽說,而內容,無非都是一些廣而流傳的街頭巷議。

  樊家原籍冀州,成為巨商大賈之前,隻是一戶普通的中農之家。正德到嘉靖年間起家,發奮振翅的家主在兄弟中排行老七,人稱樊七爺。

  這個樊七爺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傳說他沒念過幾天書,從小勇武好謀,很有經商頭腦。十幾歲時靠著打獵積攢的幾兩銀子,成了倒賣紡織品的小商戶。從此開始走南闖北,靠著敏銳的嗅覺和非凡的膽魄,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發家而起,成了財力稱霸一方的豪富。

  樊七爺是個很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而傳奇這種東西,總少不了有演義的成分。其實呢,人們在懷著豔羨或嫉妒的心態,津津樂道於他年輕有為的同時,對他發家的途徑,卻大都不甚知道的。

  正因如此,乃至後來樊家因為叛國罪被查抄後,一度舉國皆驚。直到此時,沸沸揚揚的議論一浪高過一浪,或毀或謗,或恍然大悟,卻依舊都是猜測的聲音。

  當然,三法司蓋棺定論的標的很清楚。人們到那時才明白,原來,這樊七完全是靠著嘉靖年間緊張的北疆局勢,從老絲綢之路走私茶馬而起家的。